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有什么用意

3周前 (11-14 14:09)阅读1回复0
猪脚
猪脚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8380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6761
  • 回复0
楼主

  相公指的是张岱,痴似相公者指的是张岱在湖心亭中碰着的两个看雪人。至于船夫如许说的原因是因为在大雪天出门看雪的人其实是很少,在常人眼中那种人便有些“痴”。

崇祯五年使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哪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景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船一芥,船中人两三粒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展毡对坐,一孺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船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那是晚明小品文各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那篇不敷二百字的短文,以绝妙之笔,为读者勾画了一幅饶有诗情画意且条理清楚的西湖雪景图。

第一段,开头做者起首介绍了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看雪的地点——西湖;大雪继续的时间——三天;大雪的影响——人鸟声俱绝。那些交代,却只用了二十二个字,实可谓惜墨如金,精练之极!而“湖中人鸟声俱绝”的语句,不单单交代了大雪的影响,更让人联想到唐朝大诗人柳宗元《江雪》诗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给人一种孤单之感,那大约是船子喃喃自语的原因吧!紧接着,做者以如椽巨笔描写本身所看之雪景:起首做者总写“雾凇沆砀”的景看。

  所谓“雾凇”是指附在树木枝条上的雾气凝聚而成的冰花,对此北宋诗人曾巩在其《冬夜即事诗》的自注中说:“齐冷甚,夜气如雾,凝于树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而“沆砀”则是白雾充满的样子,那两个字极写树挂之多、范畴之广。也正因为如斯,才有下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描写,那也是大雪三日之后的一定成果:天、云、山、水,一概银拆素裹,整个世界都是雪的王国,实可谓白茫茫大地实干净!而在那白雪主宰的世界里,长堤、湖心亭只不外是在湖面上留下一点“影子”,但绝不是好天丽日之际的长长倒影,而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船一芥,船中人两三粒罢了”,那种描写,只要深切体味过雪景的人才写得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极为逼真、也极为安妥,而堤、船、亭、人的缩小也有力衬着、凸现了被白雪笼盖的广袤世界。

第二段,做者先写“亭上”所见所为,在写“船子”自语,并在“船子”关于“痴”的议论中戛然而行,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限之感。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之际,湖心亭上,却有两位金陵客人展毡对坐、饮酒看雪,实是罕有的文雅之士!也正因为如斯,二人发现“余”后,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拉余同饮”,视为同“志”!而“余”的牵强饮“三大白”才与金陵客告别而往的行为,不只表示出金陵人的饿殷勤劝饮,并且暗含“酒逢良知千杯少”的意蕴。

  最初,文章以“船子”的自语做结,更是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限。在“船子”那个世俗人的眼里,“余”“拥毳衣炉火”,冒风雪顶严冷“独往湖心亭看雪”的行为已经够傻的了,却不意,“湖心亭上”金陵客竟然“展毡对坐”,围炉饮酒于雪窖冰天世界中,则可谓傻中之尤甚者也!但是,高明的做者,对“船子”的议论不做任何批评,因而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根究余地和想像空间,实可谓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其实做者的意趣,早由其“大雪三日”之后,往“湖心亭看雪”的行为大白告诉读者,那是不染纤尘之士的超尘脱俗之举,那是独立不羁、卓尔不群耿直之士的心灵告白!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俗人观点,进一步反衬了做者高洁的志行、超拔的情趣,掩卷深思,更令人心醒憧憬······。

0
回帖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有什么用意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