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重看百年海派:一种文脉传承与文化理想

3周前 (11-14 16:20)阅读1回复0
大清
大清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860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200
  • 回复0
楼主

那些年有意无意陆续参与筹谋了一些江浙隐逸画家与老画师的展览,无论是上海的钱瘦铁先生,杭州的墨豹卿先生,抑或南通陈曙亭先生,有意思的是,似乎仍绕不开“海派”二字。事实上,只要论及近现代中国画,溯及泉源,都绕不开“海派”二字。

关于当下的艺术界而言,“海派”二字似乎是一面镜子,但期看其更能镜鉴出一种文脉传承,或曰一种文化抱负。

中国绘画颠末一百多年的浩荡转折,而上海,恰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更大策源地。无论是多年前上海书画出书社首发的百年来对海派绘画规模更大的整理功效——《海派绘画大系》,仍是那些年上海中国画院不断筹谋的系列文献展,“钱瘦铁和他的伴侣圈”,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重写刘海粟”大展,抑或上海博物馆的吴湖帆书画鉴躲大展以及上海陆续举行的海派系列展,似乎都是水到渠成之事。

重看海派绘画,到底重看些什么?

一方面,是对“海派”二字的梳理。说“海派”是一个绘画门户,可说是,也可说不是,不外细想却其实是一个浩荡的误会,所以后来痛快有“海派无派”之说。海派绘画其实是晚清以来中国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呈现的一个浩荡的文化现象,亦可谓之一种连绵至今的艺术思潮,而其土壤则缘于上海如许移民城市的开放、工贸易与对外交换的富贵以及文人画家在租界的避乱便当与新兴市民阶层的鼓起,招致四方画家麇集于此。

展开全文

察看“海派”二字的缘起,最有名的可能是鲁迅先生针对沈从文先生《文学者的立场》所掀起的文学界“海派”“京派”之论而撰《“京派”和“海派”》:“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本身亦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外‘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手罢了……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眼中跌落了。”

那篇文章是迅翁一贯的冷峻、清晰,冷嗖嗖的,读之让人心惊,乍读当然不无事理,细读再思,迅翁如木刻般刻出了线条,但似乎仍然失之粗疏了。然而所谓“近商”二字却道出了海派绘画初起时的特征——根据卢甫圣先生的考证,目前可见呈现“海派”二字的是1899年张祖翼跋吴看岱的画:“江南自海上互市以来,有所谓海派者,皆恶劣不成暂瞩目。”那句话可能是从文人画的立场关于其时上海城隍庙画家等走贸易道路画家的评论,从今天的目光看,此言仍然有其事理所在,海派绘画的初起,种因贸易性的迎合、媚人之状,确实有“恶劣而不成暂瞩目”者。

图说:《东篱秋菊》吴昌硕

然而华洋杂处、文人不竭涌进的上海是多么样的大熔炉与大境域,如许一种被文人鄙夷的小“海派”不久即被一种更大气的大“海派”所取代,赵之谦、任伯年之后,能够吴昌硕先生的呈现为代表,所谓“强其骨力墨淋漓”,其内在文化情怀,所包罗的大气与骨力、苍莽也启发了其后的齐白石、黄宾虹,其精神境域至今影响而不衰,无论是刘海粟、潘天寿等,无不受其润泽。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因之称“安吉吴缶庐昌硕,……以金石篆籀之学出之,雄肆朴茂,不守绳墨,为后海派指导。”

吴昌硕之后,民国期间海派的纷繁中,则以更大的气象关于工具方文明典范宽大并蓄,正如郎绍君先生在阐发海派时所言:“ 民国期间的海派,处在社会变化、西潮涌进、启蒙和救亡交错的情况中,有叛逆有固守,有磨砺与创造,闪现出折中变异的新场面……假设把萧俊贤、金城、陈师曾、陈年、王梦白、叶浅予、蒋兆和视为单纯的北京画家,而无视他们与上海的渊源关系,就不成能对他们有全面和深进的认知。美术史需要以动态的目光对待动态的画家。惟其如斯,才气掌握动态中的艺术现象。”

图说:《小龙湫下一角图》 潘天寿

此中,除了后来定居上海的吴湖帆、刘海粟、林风眠、张大壮、贺天健、钱瘦铁等外,漂荡海外的张大千、定居杭州的黄宾虹、主政央美的徐悲鸿,亦可做如斯理解。

上海中国画院在其成立60周年时曾举办“开宗明义第一章——上海中国画院系列文献展”,展示的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之初的画家史料,也正闪现如许的一种视野。展览同时折射的海派画家面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浩荡社会与汗青改变的遭遇与立场,无疑让人深思。外表上,一方面呈现了一批优良的年画、连环画、鼓吹画艺术家,但同时也呈现如郎绍君先生所言的“美术院校外迁,课徒受限,艺术传承呈现断层”。

那里的一系列布景包罗从移民改变角度察看无疑是一个关键,也是察看十多年来“新上海人”不竭涌进上海的布景下重看“海派”二字的线索。

图说:《天平看朝晖》 刘海粟

事实上,在另一种层面,虽然遭到种种困难障碍,但无论何时,海上画家的群体中关于艺术本体的摸索从未中断,海派绘画的文脉不断在地下蔓延生根,并与现代开阔的文化视野相连系,或隐或显中不断有着一种文人的风骨。那也能够理解何以上海不断会呈现极具开放视野的艺术家,但同时不竭呈现重视文脉翰墨与心灵深度的艺术各人——与一些地域的艺术喧哗与夸饰差别,当下很多上海艺术家仍然存留着属于南方或者说上海特有的内敛与拘谨,或隐或显仍然爱崇南方文人不断崇尚的书卷气。

那是海派绘画颠末百年流转而凝聚的风格,然而其实更是有底气的。好比,也只要海派画家中的吴湖帆才会有“待五百年后论定”的闲印,也只要黄宾虹才会说出“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气为世所知”。

以上海中国画院的成立为标记,至今整整一个甲子,颠末浩荡的时代波涛,海派的外延与内涵都已经发作改变。于当下而言,其实需要从头对待,如许的对待,也恰是在上海那座移民城市“海纳百川”浩荡胸襟之下的一定。

图说:林风眠景物画

而“20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如许的学术性展览,无疑供给了一个极佳的契机。

履历过岁月世事的洗礼,当下实正的海派绝不该是一个含糊其词的名词,回忆百年来海派绘画求索的实正精神所系,一方面正在于对艺术本体的摸索与逃求,更在于从不让步于贸易、世俗等种外在的力量,从不舍弃本身的本意天良,以艺术的形式摸索那个民族的心灵深度,闪现关于人生自在与心灵解放的浩荡张力——那也恰是那一系列展览在当下的意义之一。(顾村言)

0
回帖

新民艺评|重看百年海派:一种文脉传承与文化理想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