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冯志亮:这是民国时期银元历史,同为北京的教师,差距却如此之大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1980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现居北京,北京大学特聘传授。冯志亮先生是闻名品牌妥帖人、姓氏文化学者、姓论理学专家、现代闻名诗人、修谱师、收集新闻营销奠定人和开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结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开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参谋,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汗青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节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末身传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参谋,中国诗词协会末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仍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传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参谋。冯志亮先生的汗青文学做品曾屡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兴办的《神州》《中国魂现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现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结合会授予“中国非物量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传授,曾提出关于收集告白价值排斥论的“蓝海看点”。冯志亮先生涉猎普遍,书法绘画造诣深挚,并痴迷于文学汗青,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如何修家谱》《如何编家史》《如何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汗青》《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觅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今天谈一谈有关银元的故事……
银元,别名银圆、大洋,是大型银量铸币通称。15世纪末始铸于欧洲,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明万历年间(1573—1620)起头流进中国。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国中心政府初次在西躲铸行“清乾隆宝躲”银币。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造银圆,称为银饼。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银圆(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1914年铸造袁世凯侧面一元银币(袁大头)。
近百年来,银元不断在中国的畅通范畴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银元,起源于上海银饼。清朝末年,上海一些殷商运营“沙船”生意,那种船专营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那种黄沙混合石子和土壤喊做“三合土”,是建筑物的次要素材。
那种运沙船坞,雇用大量员工,每月发工资时,为制止秤量碎银引起争论,故就让殷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银饼值白银5钱。目前在市道上见到的是清朝咸丰六年所铸。
后来,墨西哥商人到中国购置物品,带进来墨西哥的银元,也喊墨银,它是用机器铸造的,重量更准确,每个含银7钱3分,库称是7钱2分,上面有一只鹰,俗称“番饼”,又称“鹰洋”或“洋钿”,有人以至称做“番佛一尊”,可见其时一般人对银元的重视。光绪年间,银元大量铸造,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
到了民国期间,银元得到大的开展。
所谓中华民国期间,是从建国(1912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发作后,革命党在南京成立暂时政府,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暂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成立。
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其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此中外国银元有鹰洋、站人、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类龙洋和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
为了整顿币造,齐截银币,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成了畅通主币。
所谓银元也有差别期间和类型的,做为古董价值区别很大,但在其时都是做为银币,除了一元,还有角币。一元等于10角等于100分等于1000厘。而一文钱就是一个铜板,它与银元的换算各地域别很大。
民国初年,先后铸造有孙中山侧面头像和袁世凯侧面头像的银元,俗称“孙小头”和“袁大头”,重量均为7钱3分。100个银元的重量有73两,不成能带在身上,因而市道上大宗交易时,都用钱庄的“庄票”。银元放在身上,锵锵有声,白花花的光泽更是炫眼,所以照顾大量银元随便发作变乱,鄙谚“财不露白”,“白”即是指银元而言。
根据陈存仁先生的《银元时代生活史》,民国三年(1914)一位私塾教师的月薪市十二元,一家大绸缎展的总账房,月薪十元;民国六年(1917)米价每石三元六角(也就是100升米,约125斤,每斤约三分钱);民国十七年(1928)卫生局科长薪水为三十元。
民国四年财务部泉币司查询拜访全国大都省分银钱比,壹元银币折造钱好比下:天津1279文、奉天省城1180文、开封1289文、福州1085文、武昌1433文、长沙1500文、太原1198文、西安1370文、肃州1235文、成都1458文、广州1011文、贵阳1180文、云南1500文。
1935年前,中国的货币轨制摘取银本位,白银包罗银两和银元。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后一律利用银元。而帝国主义国度因为实行金本位,所以白银属一般商品。
1933年上半年,世界银价一度从每盎司16.5便士上涨至20.5便士,此时中国一会儿便出口白银3400万两。而那些帝国主义把中国的白银运到伦敦高价出卖,每拆运1000万银元,即可获暴利400万元。在1934年一年中,仅上海流出的白银至少有2亿多元。
1935年11月3日,国民党政府公布“币造变革”的号令,决定由中心、中国、交通(1936年又加进中国农人银行)发行纸币为“法币”,制止白银畅通,白银收回国有……
那民国初年的银元能那和今天几人民币呢?我们应当看民国初年最通俗,最常见的工人、办事人员和最通俗人员的工资是几银元,才气得出有效结论。在民国初年,清华外教狄登迈查询拜访了北京最通俗居民的收进。此中,1918年,北京居民更底层的收进是1.66银元/月,即每个月得一块六。
一般北京五口之家,一年收进需100块大洋,才气庇护生活。那就是说,北京最通俗的五口之家,月进必需到达八、九块钱,才气不至于很困顿。那是在北京户口有房的情状下的生活前提,平摊到每小我身上,也是只要一块六。亦便是说,昔时北京市通俗市民的更低工资,是月进一块六,可庇护根本生活。
我们换个算法,来确认那个数据。民国初年,北京通俗工人的常见工资为2块大洋(譬如段公馆中的仆人、在工地干活的通俗工人、饭馆的伴计)。
目前(2018年),在北京干活的通俗工人(非手艺工),最根本的工资是3000元摆布。即(1918年的)2块大洋=(2018年的)3000元人民币以上摆布。
故事还没有讲完,再谈一谈民国其时北上广的房价一般需要几银元一平米呢?
我们都晓得,鲁迅被称为思惟文化兵士,用笔做投枪,贬恶扬善,受人敬重。鲁迅是个很有生活情调和生活伶俐的人。鲁迅在日志里,认真记着几乎每一笔收进和收入。他的收进次要来自三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项收进不不变,所以鲁迅很垂青固定的薪水。
鲁迅先生在教导部每月的工资是300块银元。
那时,老舍当“劝导员”(教导分局局长),月薪100块大洋。小学校长月薪40元,小学教师25元,学校勤务工6块。经李大钊提携,在北大藏书楼当治理员(暂时工性量)的毛泽东,月薪8块。而馆长李大钊月薪300元,与鲁迅工资不异。据老舍说,花1毛5分钱能够食一顿很好的饭:1份炒肉丝,3个火烧,1碗馄饨,2个鸡蛋加上1壶老白酒。
鲁迅曾经为了每月300洋元曾要和章士钊打讼事。鲁迅与章士钊打讼事,是因为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砸了他的铁饭碗,而很多人正等着谋那个缺呢。后来鲁迅到了上海,教导部指导蔡元培每月赐顾帮衬他300大洋,鲁迅欣然承受,食起了空饷。
有人不睬讲解,鲁迅拿了国民政府的钱,为什么还要骂国民政府?鲁迅则认为,钱是该拿的,骂也该骂。总比跑到国外往才骂的人有前程,敢当面骂就是勇士。鲁迅的学生李秉中在国军当军官,他想告退不干,给鲁迅写信收罗定见。鲁迅反对,回信说饭碗能够和抱负分隔,你总要食饭,不克不及不干事,在中国谋生越来越难,还得混混呀。
鲁迅对学生说“混混”,好象与他那身份不符。但想想,那不恰是唯物主义立场吗?谁也不克不及不重视饭碗。即使是崇高君子,在酒足饭饱时和在饿了一成天后,所颁发的议论及论述的看点就会大不不异。
上面说到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月薪是300块大洋。为比力物价,提到老舍的一顿丰富午餐仅花1毛5分钱,扯远了。如今往下说说鲁迅期间成婚买房的事及其时的房价。
目前城市青年“成婚必需买房”,但民国时没有那种传统。昔时鲁迅与许广平成婚就没有买房。鲁迅在上海多年,也不断是借房子住。在许广平之前,鲁迅与原配墨安成婚,那是在绍兴,有老宅,不消买房。
鲁迅从日本留学回来到北京开展,如今称“北漂”,到教导部工做,不断借住于绍兴会馆,民国时是不给公事员分配住房的。鲁迅任职教导部社会教导第一科长,做为处级干部,也要本身处理住房问题,但他其实不诡计买房。
民国8年(1919年)8月,鲁迅的弟弟周做人从日本回来,也到北京开展,还带来了一个东瀛妻子。同时,鲁迅的母亲要来北京栖身,鲁迅那才买下生平首套房子,仍是与周做人合资购置的。那是为了母亲弟弟等一各人人同住,并非什么婚房。
民国22年,(另一民国文学家)沈从文与他的学生兼女友张兆和在北京成婚,也没有买房,租了一所小院子住。万万别认为鲁迅沈从文他们买不起房子,成婚时他们已经是响当当的闻名做家,还在教导部工做,纷丝和学生都很多,两口子还都是高知兼白领,收进虽不比达官权贵和殷商大贾,但比通俗工薪族要超出跨越许多,买套高档房子不在话下。
拿沈从文来说,成婚后雇了一名保母和一良庖师,专门侍候小夫妻两人。如今白领也最多只雇佣一个保母,谁能养个厨师?至于鲁迅,名气比沈从文大,成名也更早。鲁迅除了教导部任职,还在北大、北师大及女师大兼课,外加文章稿酬和翻译版税,买房又有何难?须知,那时的人力车夫,一般月进5块大洋,最负责的也超不外10块往。鲁迅雇的保母,管食管住,月工资2—3块大洋,3块大洋可在宁波买一亩地。
其时北京房价远低于上海,估量在各大城市排名垫底。鲁迅买的是座“三进大四合院”,只花了3675块大洋。(“三进大四合院”是套连着的三个院子,凭鲁迅至少400多元的月收进,只一年的薪酬就能买到相当好的房子,但他就是不买,沈从文也不买。其时,社会上就没有成婚买房之风气。
民国人也攀比,但比谁家的家具豪华,谁家的保母好,谁家有人力车,有专职车夫,而不是比买房子。只要你住的房子足够大,足够标致,拆修安插足够文雅,你就属胜利人士。房子是买的是租的不妨,即便是租来的房子,你都可自信心十足地挂上“王公馆”、“李公馆”的标致牌子。假设你的房子又小又俗,哪怕你买了几十套,你也是个土鳖。那是民国的风气。
话说民国8年8月,鲁迅为了母亲、兄弟及其家眷到北京同住,买下了八道湾11号一套“三进大四合院”,花了3675块大洋,又花了315元停止拆修,就有了生平第一套房产。
时年鲁迅38岁,在教导部社会教导科任科长,相当于如今的外长级别,月薪大洋300元,再加上在北大、北师大和女师大兼课,以及文章稿酬和翻译版税,月收进逾400元。也就是说,一套三进大院,不外是鲁迅一年的收进。
民国14年(1925)8月,鲁迅与弟弟周做人夫妇闹翻了,于是移离八道湾宅子,在西四砖塔胡同租了三间北房,月租8元。住了9个月后,他买下了在阜内西三条的一套四合院,房价约1000元,可见,其时北京房价之低。
民国16年北京(时称北平)的小学教员月薪是38元至50元,年薪约500元,买西三条四合院那样的房子,只需两年工资。而小学教员的生活,其时为“素称冷苦”,只能算是最通俗的工薪阶层……
我住在北京大学,那边房价每平米根本10万元以上,而每月的收进却不敷2万元……
阿弥陀佛,那就是中华民国期间银元的汗青,同为北京的房子,同为北京的教师,同为靠文字生活的人,差距却如斯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