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渝先生:山西洪洞霍泉水神庙 山西浑源恒山北岳庙 九天宫 会仙府 寝宫
山西洪洞霍泉水神庙
水神庙位于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脚下霍根源头处,左傍霍山,面对霍根源头,与广胜寺仅一墙之隔,是祭奠霍泉水神明应王的寺院。火神庙与广胜寺一路,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元。
火神庙始建于唐,后毁于地震。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明、清时重修了庙门和仪门。火神庙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往北依次为庙门、仪门和明应王殿。
庙门上面为戏台,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修,面宽三开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正面塑有巡水神两水神庙明应王殿尊,后背为戏台。
仪门亦称献殿,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修,面宽三开间,进深四椽。
明应王殿位于寺内后部中轴线上,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面宽五间,四面回廊,重檐歇山顶。殿内供奉水神明应王,全殿共有塑像十一尊,形象传神。殿内四壁绘有大型壁画,北面墙壁上为《尚食图》,南面墙壁上西侧为《唐僧回国图》,东侧为一幅戏剧壁画,绘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画面上横楷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该壁画十分贵重,反映了元杂剧昌隆期间的实在情景,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做品,是研究我国戏曲开展史的贵重史料。
水神庙的壁画足够表示了我国元代壁画的艺术成就,生活气息非常浓重,已成为研究我国元代社会情况的贵重材料。
山西浑源恒山北岳庙
恒山别名常山,横跨晋、冀两省,称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恒山盘曲几百里,号称有108峰,主峰海拔2017米,高度为五岳之冠,分为工具两峰,为天峰岭与翠屏峰。唐贾岛游北岳庙后写诗一首“六合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进,祠宇白天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六合德。神兮何在哉永康我王国。”
山上寺、看林立,明、清时恒山就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称。恒山以道教闻名,道教称恒山为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名总玄洞天。恒山现存有大量古建,如北岳庙、纯阳宫、文昌阁、九天宫、会仙府、关帝庙、龙王庙、娘娘庙、白衣殿、墨衣殿、太乙庙、灵官殿等。恒山古建筑群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庇护单元。
北岳庙是恒山上最宏伟的寺院,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坐落于西峰上,是恒山上较早的道教宫看。明洪武年间停止大规模重建,并留存至今。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为寝宫。
庙门为单檐悬山顶,面宽三间。庙门两侧为青龙殿、白虎殿。庙门后为百余级石阶,石阶上为正殿,又称“朝殿”。朝殿为恒山规模更高、更大的建筑,依山势修建,地势险峻,气焰宏伟。徐霞客曾如许描述道“上负峭壁,下临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底门上下,穹碑森立。”朝殿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前石碑、匾额浩瀚,有元代铁铸菱形云碑等,十分贵重。
此中有明成历二十七年(1599年)立的躲经碑、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立的御碑,以及《恒山实迹图碑》等,均十分贵重。殿前檐悬竖匾,书“贞元殿”。殿内正中供奉北岳大帝金身像,两侧为四位文官和四大元帅。殿内悬有清康熙御书“化垂悠久”匾额一块。殿外两侧有工具耳房、躲经楼、钟鼓楼等建筑。
山西浑源恒山九天宫
九天宫别名东道院,位于恒山青柯坪东。
九天宫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四合院式建筑,规划严谨。
庙门为砖砌拱形门洞,上书“九天宫”三字。庙门两侧有钟鼓楼。
正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彩色琉璃覆顶。殿内供奉九天娘娘等。九天娘娘又称为九天玄女,为道教爱崇的上古女神、圣母元君的门生、轩辕皇帝的师傅。
山西浑源恒山会仙府
会仙府别名集仙洞,位于恒宗殿西北处会仙崖的半山腰间,是恒山最早的道仙栖身之所。现为省级重点庇护文物。
会仙府道教汗青悠久。据《广仙传记》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29 年),三茅实君茅盈、茅衷、茅固曾在此修炼。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1 年),恒山闻名道士裴文度曾在此修炼。
会仙府依崖而建,凿崖为府,为会仙崖的主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内共有仙人塑像27尊,正中为福、禄、寿三星。工具两侧为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共24位仙人,包罗人们熟悉的“八仙”。寡仙塑像神志各别,线条顺畅,栩栩如生。
会仙府四面崖壁上遍及宋、辽、金、元、明、清历代摩崖石刻,有“全国名山”、“昆仑首派”、“六合大看”“一统河山”、“南看万国’、“北地洞天”、“景对南天”、“物外仙都”、“云中揽胜”、“壁立万仞”等。
此中,金代的“六合大看”、明代的“壁立万仞”字体浩荡,价值更高。
会仙府建于恒山更高处,可看云海、日出等美景,光景独秀。沿会仙府向西北而上,可见一巨石裂痕,沿裂痕登上陡壁,有不敷3平方米的方形岩石,岩石上刻棋一局,那就是恒山八景之一的“琴棋台”。琴棋台是昔日文人棋战、赋诗、做词、赏景之处。会仙府东侧有玉皇阁,为二层木构建筑,歇山顶,上供玉皇大帝,下供斗极魁星。玉皇阁东侧是御碑亭,八角形,亭中有清康熙帝御书“化垂悠久”石碑一通。
明代董泽在《琴棋台》一诗中写道“恒山绝顶即蓬莱,传说仙人到此台。当日琴囊随野鹤,至今棋局锁苍苔。砌旁瑶草年年长,洞口桃花岁岁开。曲上云梯凭一览,恍然身向广冷摘。”
山西浑源恒山寝宫
寝宫位于恒山飞石峰山腰的一个天然大石窟前,三面环壁,一面对崖。该石窟是恒山十八景之首的“幽窟飞石”,又称“飞石窟”。窟内建有北岳寝宫。寝宫原是恒山的旧主庙。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扩建时,在恒宗峰的山腰处建了恒宗殿,做为恒山最次要的建筑。如许,旧主庙就酿成北岳大帝夫人的寝宫。寝宫是恒山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寝宫正殿为上下两层构造,下层面宽五间,上层面宽三间。正殿右侧高台上,建有后土娘娘庙。寝宫前方还有打扮台,传说每日北岳娘娘在那里打扮妆扮后,就往搀扶帮助北岳大帝处置事务。正殿东南侧有“复原洞”。飞石窟外南崖峭壁上有“紫霄洞”。
飞石窟表里有许多摩崖石刻,如“飞石遗踪”、“峻极九天”、“云中盛景”、“洞门春晓”等,此中明御使王献臣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和雁门使者锦洛题的“耸翠流丹”最有价值。那些石刻文雅大方,美化了恒山,是恒山文化的有机构成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