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77年10月29日父亲陈看道永久离往,至今已将整整45年。家中瓷盘中几颗红豆,勾起了对父亲无限思念。
图|本文刊发在《新民晚报》10月23日第24版
相思因情深
1930年,父亲与母亲蔡慕晖举行了一场简单、文明而又浪漫的婚礼:既不放鞭炮,也不设席席,而是在东阳蔡宅乐顺堂正中悬挂上孙中山的遗像,桌上放着红烛、鲜花和两张彩色斑纹的成婚证书,在风琴的伴奏下,几位学生唱起歌曲,婚礼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毕了。
父亲与母亲身由爱情而连系,婚后夫妻恩爱,豪情笃厚。1933年9月父亲往安徽任教,11月从安徽大学回到上海,回到老婆身边。短暂的相聚难分难离,他俩摄影纪念,看道先生还在此中一张照片后背写道:“菊花时节看道从安徽回到上海看慕晖,两人纵谈今前此后事历七日不倦,似乎我们始恋时。临别尚觉谈得未畅,摄此纪念。1933年11月24日,看道补于安徽大学文学院。”
图|1933年父母亲合影
1935年父亲辗转往了广西,8月,母亲被公派前去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和教导学硕士学位,1937年回国。他俩不断是聚少离多,1944年,母亲因太久充公到父亲的信件,其实安心不下,也赶往了重庆北碚。1946年与父亲一路返回上海,在震旦大学外文系任代办署理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来到复旦大学外文系任教。
母亲对看道先生赐顾帮衬无微不至。好多年后,父亲仍带着歉意告诉我:“每次我食苹果,你婆婆老是食苹果皮,还说皮的营养价值高。”母亲1962年患脑瘤,在华山病院手术,1963年身体逐步恢复,父亲伴同她往青岛疗养时,发现她十分喜好百日红(紫薇),返回时购置了好多紫薇小树苗带回上海,别离种植在往学校的国年路两旁和校园内,还种了两棵在九宿舍51号天井内。
1964年母亲因医治无效驾鹤西往。后来我们每次伴同父亲一路漫步,他肯定先会默默地伫立在家门口的紫薇树前许久……
父亲多年来养成很少显露的性格,但每到此时,我就能深深领略到,那是他流露出的对老婆无尽的难以忘怀的思念。就像母亲对他的评判:“他那人像个热水瓶,外面摸着冷冷的,里面可热着呢!”
雅居“红豆院”
1931年,看道先生时任复旦中文系主任,为了庇护一位擅自敲响校钟的右派学生,得功了学校当局,学生没有被开除,他却不能不在那一年分开了复旦。
1933年下半年至1934年,看道先生往安徽大学讲课,人还没到安大,反动传单“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赤色分子要来安大鼓吹啦”已早早先至。父亲到校后问校方:“你们怕不怕?如你们怕我立即就分开。”固然留下了,可间谍如影相随,以至还呈现在教室里。碰着那种情景,看道先生就会改用英语讲课,间谍因听不懂只能无法分开。
为了避开间谍监视和暗杀,1935年夏,当广西桂林师专向陈看道先生发出邀请时,他慨然应允。其时,刚刚接收广西桂林师专教务工做的陈此生,为继续原已成立的艰辛纯朴学风和研读马列主义的传统,为广西培育提拔更多的爱国人才,决定邀请陈看道、邓初民等朝上进步学者到校任职。8月,看道先生带上小弟陈致道和学生夏征农、祝秀侠、杨潮等一路往了广西。
图|1935年父亲在广西“红豆院”
广西桂林师专位于桂林南郊的雁山公园,原是清代一位乡绅的别墅,民国成立后回公,别名西林公园。园中有山有洞,有溪流湖泊,还有参天的相思树。学校为安放好陈看道、邓初民等一批传授的生活,特意建造了两栋具有民族风气的楼房。两栋楼房全数为木构造,看似二层楼房,实为平房,因为离地数尺的一层满是防蛇虫的木柱子,只要二楼能住人。
楼的中间为一宽阔的客厅,两边有住房数间,均为两室套间。前后窗棂都安拆上亮堂的玻璃,四面走廊绕以绿色的栏杆,典雅而纯朴。楼房建在山麓的绿树丛中,地势颇高,面临着园中明净的碧云湖。湖滨有一条石展巷子,路旁长有多株浓隐蔽日的相思树,每当秋风吹起,红豆便散落一地。每逢那个季节,多情的男女常在红豆散落之时来此觅觅红豆,以寄相思。
看道先生也特殊钟爱那红红的果实,因而,给所住的楼取名“红豆院”。定名一经传出,风行一时。本来无名的岩洞和流贯雁山公园的一条清溪,也被称做“相思洞”“相思江”了。也就是在那里,父亲摘集了那些陪同他之后岁月的红豆。
桂林播“种子”
看道先生来到桂林后,发现那里的文化范畴充溢着封建迷信,陈旧的复古思潮时不时泛起残渣。他在1935年10月的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做了《如何负起文化运动的责任》的演讲,说:“我们常说反封建,其实不见得会有封建那个工具走出来给我们反对。”他认为,应该从极通俗的处所往策动,从特殊的处所往重视,“不要笼统地看察,不然许多封建的工具,摆在我们面前都不熟悉,还说什么反封建?”一场反封建的斗争就如许在师专校园打响了。
其时桂林中学一份名为《南熏》的校刊刊载了一篇用四六文写的《南熏序》,《桂林日报》特殊转载并鼎力大举衬着此文。那篇文章不只思惟内容非常陈旧,文字也别别扭扭,现实上是对新文化的一种请愿和挑战。看道先生批示学生撰写短文予以逐个褒贬,师生称那场“文白之争”为“打封建鬼”。
图|《新月》创刊号
在看道先生、教务长陈此生的倡议和撑持下,桂林师专兴办了一份《新月》校刊,由看道先生的学生夏征农主编。该刊密切共同其时国际、国内形势,办得极有生气,不单活泼了师专的政治空气,还激发了师生们的爱国热情。
除此之外,看道先生还亲身批示兴办了由他定名的“普罗密修士壁报”。他还积极拔擢和倡导“话剧”,成立了“广西师专剧团”,先后举行了两次浩大的话剧公演,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应。
“红豆”目击了看道先生在桂林播撒新文化种子的那一切。看道先生不单开辟了文化新场面,并且展现了他那充满浓重的生活情趣的点滴。每当课余,他们会常往小溪泅水、荡舟,薄暮到院子里漫步、赏花;逢上周末或者节日,师生们或是结伴往城里小酌,或是在家本身脱手改进伙食。昔时,看道先生还能做一道拿手的名菜“仙人鸡”:先用黄酒将鸡浸泡多时,并佐以葱姜等调料,然后送进炉内将鸡渐渐烩熟,鸡身呈金黄色,香气扑鼻,鲜嫩可口,传为美谈。
图|父亲(后排右三)与老友在桂林合影
辗转办教导
1936年下半年,师专合并到南宁广西大学文学院后,看道先生等也来到南宁短暂任教。但此时,学校遭到桂系权力的间接掌握,政治上日益转向右倾,朝上进步师生极大遭到按捺。1937年七月卢沟桥事情发作后,看道先生辞往了中文系主任的职务,回到上海,红豆也随他一路流离失所来到上海。
图|1937年父亲从广西带回的红豆
看道先生在地下党的指导下组织了上海文化界联谊会,处置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敌伪权力进侵租界,因为看道先生频繁处置抗日活动,他的名字再次被列进黑名单,但他悍然不顾,仍然倡议举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规模中国语文博览会,对青年和广阔群寡停止爱国主义教导和文字变革鼓吹。1940年秋,他从上海经香港辗转到重庆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1941年出任新闻系代办署理系主任,次年任新闻系主任。他提出了“鼓吹实理,变革社会”的办系方针和“勤学力行”的系铭,并在非常困难的前提下,冒着盛夏炎暑,亲身募捐筹资兴办了中国高校的第一座新闻馆。在新闻馆的收音室,同窗们能够收听延安新华播送,新闻系成了复旦的“小延安”。看道先生还自任复新社社长,撑持学生办每周一次的新闻晚会。
1946年抗战成功后,看道先生随复旦大学返回上海,陆续担任新闻系主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看道先生被录用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1952年被录用为复旦大学校长,主持复旦大学工做长达27年,为高档教导事业挺身鼎力、呕心沥血。
图|1952年父亲(前排右二)与新闻系教师合影
看道先生多年来居无定所,但始末带着他亲爱的红豆。也许,那红豆对他而言,已经不单单是相思之物,而是满载着父亲末身不渝的崇奉。
崇奉在传承
我们不断有一个愿看,期看哪一天有时机能逃觅父亲的脚印,往原“广西桂林师专”一次。2019年8月,我们如愿了,并在相关人员的伴同下觅访了昔时的红豆院、相思洞和碧云湖等原址。遗憾的是,相思树只剩下一棵了。
广西师大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为了纪念陈看道先生,现今的广西师大不只有看道剧社、看道笔录社、看道读书社和红豆小馆等,还有以陈看道先生名字定名的看道路。根据广西师大文学院的要求,我们捐赠了三颗父亲昔时从广西带回的红豆。
流落数十载的红豆“回家”了,可是它们的仆人,早已不在了。
1976年,八十六岁高龄的父亲一度病危。虽经夺救挺了过来,但那场大病后,父亲晓得以本身的身体情况,也许在世的时日不多了。他用颤动的手给我们写下了遗言:“振新吾儿、良玉吾媳同鉴:我经常以红灯记的那革命家庭比做我们家庭,目标在于催促你们勤奋革新思惟,吃苦攻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惟,进步本身的政治识别才能,争取早日加进党的组织,为党工做。”
图|1974年我们与父亲在复旦九宿舍51号门前合影
几十年来,父亲的嘱托是我们一生的逃求。2020年,我和我的先生陈振新递交了进党申请书;2021年,党收部附和领受我们为中共预备党员;现在,颠末一年的预备期察看,2022年6月30日,我和我的先生正式成为了荣耀的共产党员,完成了崇奉的传承。
父亲在遗嘱中还专门提到了他两个心爱的小孙子:“两个孙子伶俐、活泼,看你们引导他们,好勤学习、天天向上。”为此,我们对两个孩子各方面从小就严厉要求,他俩别离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现在两个孙子已成家立业,重孙也已步进大学之门。
到本年,父亲分开我们已45年了,“红豆”不断存放在家里,它是父亲坚守崇奉、不忘初心的象征,也是拜托着我们对他的无尽思念的信物。那十几颗红豆,时刻鼓励着我们,要兢兢业业进修先贤,为了国度、民族的初心稳定,始末把对党忠实做为独一的、无前提的、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的高尚襟怀和操行。(墨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