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敬碑》别名《隽修罗碑》、《北齐乡老举孝义隽敬碑》,全称《大齐乡老举孝义修罗之碑》。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十二月刻石。碑高1.2米,宽0.54米,碑文为一四六文,格局规整, 碑阴刻《维摩经》。
此碑清乾隆年间在泗水县城东50里韩家村天明寺出土,是泗水县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碑刻。嘉庆七年移至城内学宫;1945年,解放军在解放泗水城的战斗中,虽炮火猛烈,此碑亦未受损。1954年,城关中心学校因扩建办公室,乃将此碑砸碎砌于墙内。后经屡次查觅,迄今无所获。 此为清晚期至民国旧拓,原叶子静旧躲,有其躲印多枚。
::举孝义(jǔ xiào yì)==类似举孝廉。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举人才为官的轨制。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叶子静(yè zijìng)==叶奕==字子静、之静,室名拥翠楼、群玉堂,晚清民国期间明宁波人,收躲金石善本甚富;
此碑书法,极似魏碑中的《侯太妃造像记》和《比丘道匠造像》。文中的“无”、“笔”、“乱”、“万”、“与”、“辞”等字与今简体字书写一样,另有部门冷辟离奇字,难以辩认。碑文字体为楷书,书写自在乖巧,大小匀称,表现出从汉隶颠末魏体书法到隋唐正楷过渡期间的风气特征。包世臣认为此碑开率更体之先河。他在《艺船双楫》中评判:“齐《隽修罗碑》,措画结体,极意运营,虽以险峻取胜,而波发仍回蕴藉。北朝书承汉魏,势率尚扁,此易为长,渐趋姿媚,已为率更开山。” 康有为在《广艺船双辑》中认为“齐碑之佳者,峻朴莫若《鋋修罗》”,是齐、周、隋碑中的“绝出新体者”。
::包世臣(bāo shì chén)==(1775一1855年)清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是北宋名臣—包拯二十九世孙。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喻知县,被劾往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又倡导北魏。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进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傲之极。包世臣的次要汗青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船双楫》等倡导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化影响很大,为书界称颂;
::鋋(chán)==古代一种铁柄短矛。也泛指短矛;
《隽敬碑》
原 文
《大齐乡老举孝义隽敬碑》 唯皇肇祚,大齐授命引轩辕之高宗,纪唐虞之遐统,应孔□孙□鬼□孝义以改物,扬人风以布则,于是缉熙前绪,照显上世。隽敬字修罗,缵土苌安,食菜渤海,前汉帝臣隽不疑公之遗孙。九世祖朗,迁官于鲁,遂住洙源,幼倾乾荫,唯母遍居。易色承颜,董生未必过其行;守信志忠,投杼岂能着其心。舍田立寺,愿在菩提,醊味养僧,缨络匪吝,周济饥冷,倾壶等意,少行忠孝,长在仁伦,可钦可美,莫复是过。盖闻诠贤举德,古今通尚,匿秀蔽才,锥囊自现。余等乡老壹百余人,目击其事,岂容嘿焉,敬刊石立楼,以彰孝义。非但树名今世,亦劝后生义夫节妇,诏令所行,其辞曰:恭恭易色,免受承颜,孝同曾闵,行比丁兰。待如握发,接若吐餐,醊味救饥,解渴济冷。披幽释古,奉敬如来,割己施造,倾力舍财。悠悠那志,其性可哀,镌石壹朝,千代美哉。流芳万古,迹绝当今,庶劝未来,谁不肃心。忠孝之外,任世浮沈,绝笔刊功,志毕松林。墨阳再现,相讫南金,访石镂文,永保余心。悬宗殒转,放笔留音。皇建元年岁次庚辰十二月戊寅朔廿日西酉讫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