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里识“唐隶”

1个月前 (11-14 17:45)阅读1回复0
kanwenda
kan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978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571
  • 回复0
楼主

编者案

书法是中华民族首创的艺术,是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瑰宝。党的二十大陈述强调:“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提炼展现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华”。本期文化周末特邀书法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传授程仲霖从书法史的角度,讲述唐代隶书的演变与开展,率领读者领略书法之美,并从中感触感染中华文明的深挚底蕴。

人们谈及唐代书法,必说唐楷,出格是欧阳询、颜实卿的楷书更是家喻户晓,而少有人提及唐隶。因为汉代才是隶书的昌盛期间,汉隶的雄浑与高古已经成为阿谁时代的标记。隶书在汉以后历代皆有书写,但将其刻于碑版并蔚然成为一种风气,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算是一个重要的期间。启功先生慧眼识珠,曾有《论书绝句》:“正始以来论篆隶,唐人事实是中兴”,并进一步说“今人不敢薄唐篆而轻议唐隶,吾未见其有当也。”意思是说,不单唐篆好,唐隶也好。

1

隶书起源于战国期间,其时次要的字体是篆书,但重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秦简来看,字形固然属于篆书,而用笔中已经呈现隶书的笔意,因为用笔顺畅,结字减省,委婉的篆书线条正在向点画演变,书写变得快速,契合了现实利用的需要。西汉立国后,那种便当适用的字体敏捷开展,成了社会和官方承认的通行文字,由此开启了以隶书为主的时代。当然,早期的隶书字形笔法尚未成熟,仍有篆书的意味。但从西汉中晚期,汉隶面孔逐渐构成,无论是书写在翰札上的墨迹,仍是刊刻在碑石上的刻字,无不朴实精巧,肃静严厉大气。到了东汉晚期,隶书则到达了绚烂无比的昌盛期间,此时呈现了大量的碑刻,如我们熟知的《张迁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可谓名碑纷呈,风气多样,是我们今天进修隶书的范例。

从书法艺术开展的角度讲,当一种书体到达无以复加之时,也就是其式微之始。就隶书来看,那种情状在汉末已经呈现,其时一些丰碑巨碣过火强调波挑的粉饰性,汉隶曾有的生机勃勃渐渐消逝。出格东汉灵帝熹平年间为同一典籍、校注释字所立的《熹平石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书写水准上不成谓不高,但其形神情骨与风气多样的隶书名碑大不不异,后世称为“石经隶体”。《熹平石经》是我国汗青上最早的官定儒家典范刻石,准确标准至极,士人学子纷繁仿效,于是隶书的风气渐渐同一为那种方平允曲、中规中矩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各类书体交相开展,固然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做为正规场所利用的书体,但那时的楷书趋势成熟,草书也颠末章草阶段逐步开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逐渐成熟,曾经灿烂一时的隶书已经走历程式化的末路。那种情状不断开展到初唐仍然没有改动,我们看欧阳询的《房彦谦碑》等,表示为结体方整、疏密停匀、精致谨严、圭角外露等特征,深受汉末《熹平石经》的影响。但初唐书法风气更多的是承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斑斓为主调。跟着国力逐步强大,文化不竭富贵,艺术范畴也逐渐进进烂漫多姿的新境域。

到唐玄宗李隆基即皇帝位后,肃整法纪,励精政事,社会不变,创始了和平的开元盛世。在唐玄宗的倡导下,壮硕肥美逐渐成为艺术审美的支流。据《旧唐书·本纪》记载,唐玄宗“尤知音律,善八分书”,那里说的八分书,就是隶书。《宣和书谱》也说其“临轩之余,留意笔墨,初见翰苑书体狃于世习,锐意做章草、八分,遂脱节旧学。”可见,其时风行的“二王”流美书风已经不契合盛唐的审美需求了。唐玄宗锐意变革,倡议隶书、章草,以隶书来纠正楷书,章草纠正草书,亲身书写《石台孝经》及《纪泰山铭》,又发布《字统》标准隶书的形式和写法。唐明皇李隆基的《石台孝经》刻成后,就立在长安城务本坊之太学内,借此来教化臣民。出格《纪泰山铭》,为唐玄宗封禅泰山后撰书的铭文,镌刻于泰山大看峰石壁上,属于摩崖石刻,字大近尺,构造谨严,浑厚苍劲,气焰宏伟,实正反映了阿谁气象阔大的时代。那种结字工整持重,笔划华贵丰腴的隶书风气,被后世称为“明皇新体”,成为唐隶的范例。晚清叶昌炽认为:“唐玄宗好八分,自书石台孝经,泰、华两铭,鄎国、凉国两公主碑,于是全国翕然从之。开、天之际,丰碑大碣,八分书居泰半。”书法风气大变,此时涌现出一多量以隶书见长的名家,民国柯昌泗也在《语石异同评》中说:“唐人分书,明皇以前,石经旧法也,其体方而势峻。明皇以后,帝之新法也,其体博而势逸。韩蔡诸人,承用新法,各自名家。”

2

唐隶不是凭空而来的,但它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表现了审美情趣在那个特按时代的改动。假设和汉代的隶书比拟,两者更大差别在于取法差别,取势各别。汉代隶书的根底是厚拙古朴的篆书,从用笔、构造到章法,都非常生动,可谓形形色色,而唐隶的根底是唐楷,表示为点画平曲,构造端严,章法整饬,显得端方刻板。唐玄宗的隶书更具楷书特征,规矩大方,点画用笔有隶势,但多用楷法为之,是唐代书法重视法度的表现。关于汉、唐两代的隶书,清代万经《分隶偶存》认为“汉多拙朴,唐则日趋光润;汉多错杂,唐则专取整洁;汉多简便如实书,唐则偏增笔划为变体,神气气韵之间。迥不不异耳。”同时代的王澍《竹云题跋》中也讲到“唐人隶书多尚方整,与汉法异。”汉唐隶书之不成同日而语已经大白于全国,但绝不克不及认为唐代的隶书就一无是处了。清代刘咸炘在《弄翰余沈》中对那个问题提出本身的观点:“凡文字一代自有一代之风气,举全风气而论高低。则此代有不如彼代者,而一风气中,亦自有高低。高风气中之下者,或不如下风气中之高者。”因而,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立场停止阐发,以便更清晰地看到它的特征。

从继续的角度来讲,唐隶实从魏晋而来,只是收敛了棱角,在肥重方面予以加强。启功先生说过:“汉隶至魏晋已非日用之体,于是做隶体者,必夸饰其特征,以明其差别于其时之体,而虚张声势之习生焉。魏晋之隶,故求其方,唐之隶,故求其圆,总回失于天然也。”一语道破天机!我们从几块碑刻就会明显看到魏晋期间隶书的特征:《上尊号碑》和《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隶书,书体朴直、气宇持重,但笔划都呈方棱的尖角,过火强调波挑的粉饰效果,因而虚张声势,有方板之病,很少有生趣,那就是魏晋隶书的特色。此时的《孔羡碑》,书法结体方整,字形长方,已变汉隶的横势为纵势,笔划方硬,挑法同样呈方棱状,特色更明显,现实上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先导。还有清代出土的《曹实残碑》字划清晰,从中能够更好地窥见魏晋隶书的用笔面孔,其笔划呈圭角,捺笔圆厚出锋,和其他碑方棱的挑法差别。与它风气附近的还有《王基残碑》,其点画已趋势楷书的写法,棱角渐往,势皆方板,笔皆显露,已经很明显地看到唐代隶书继续的影子。

那么,到了唐隶,闪现出的就是笔划圆润丰腴,波挑摆布开张而无棱角,构造上狭下宽,反映了唐人崇尚丰美的审美情趣。同时,极讲求左规右矩,方整规矩,构造对称,粉饰兴趣特殊浓重。汉代隶书改变多端,纯出天然,一碑有一碑的特色,而唐隶则较为标准,与唐楷一样法度森严。但唐隶线条富有量感,方整之中流露出一种光泽丰丽的美,那种雍容华贵的气息,又是汉隶所不及的。唐隶笔划之中固然时露楷意,那是楷书通行时代天然的反映,从审美上来讲,给隶书增加了新的意趣,那也影响到了后代隶书的开展。

唐代的隶书家,有案可查者很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唐玄宗外,后世提到最多的,有韩择木、史惟则、蔡有邻、李潮等人。韩择木是韩愈的叔父,他的隶书在唐代曾被列为第一,《宣和书谱》评判为更高:“隶学之妙,唯蔡邕一人罢了,择木乃能逃其遗法,风流闲媚,世谓蔡邕中兴焉。”从《祭西岳神告文碑》看,他的隶书与一般唐隶差别,笔划其实不丰腴,用笔清峻遒劲,构造中紧,波挑四面开张,显得窈窕而有姿致,那在唐隶中比力少见。应该说他的隶书比力接近汉隶,字形有方有扁,而有的略长,无摆列如算子的弊端。然从气息上看仍属于唐隶的范围。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字形俊美,构造比力密切,其波挑以力出之,劲健而有姿致,那种以楷法进隶的风气是唐代隶书的典型。蔡有邻的《尉迟迥庙碑》有汉人的风韵,但更整洁端方。李潮是杜甫的外甥,杜甫曾做《李潮八分小篆歌》称其:“八分一字曲百金,蛟龙盘拿肉屈强。”从那些名家碑刻做品看,唐隶也是在承受传统、继续传统的根底上,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来,并没有完全丢掉传统。客看来讲,时至今日唐隶的影响较小,在整个书法史上属于面孔特殊但好景不常,那也恰是其特殊时代风气特征带来的一定成果。

3

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中认为:“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开展看,隶书是一大改变阶段。以至说今日甚至未来一段的期间满是隶书的阶段也不为过。草书和楷书为千余年来时髦的书法。它们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固是无待多言的事实,出格在技法上,更是隶法的各类改变。”就唐隶来讲,它的重要影响在于确立了一种逐步趋于肥美的审美风气。清代梁巘在《承晋斋积闻录》中说:“至玄宗字肥,其后颜鲁公、徐浩、王缙、苏灵芝诸人字皆写肥。”恰是因为那种风气所带来的影响,至颜实卿则凭仗其对文字法度的深入领略以及深挚的艺术功底,普遍借鉴秦篆、汉隶、北朝碑版与初唐褚遂良等人的书风,连系民间书韵,创建“颜体”,以雍容伟壮、雄浑朴厚、气焰澎湃的盛唐气象而开一代新风,最末确立了唐楷的法度,成为“二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座顶峰,而且影响至今,到达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综看唐以后的书法史,宋元明三代的隶书都没有离开唐隶的窠臼。不断到了清代,那一藩篱才被逐步突破,因为尊古之风流行,清人起头存眷汉隶,逃求古朴拙厚,风气多样的面孔,笔下的旨趣便也与唐隶迥然差别了。

(做者系书法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传授)

《中国教导报》2022年11月11日第4版

做者:程仲霖

0
回帖

书法史里识“唐隶”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