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不是洪水猛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这两天,我们开了多次网络公益课,和家长探讨孩子玩手机的事。其中有一次课是,《网络是把双刃剑》。
课程之后,我们收到家长这样的留言:“听完课程发现,其实自己的孩子并没有李老师讲的小孩那么沉迷手机,但我却出现了严重的焦虑,过于担心未来他会成瘾,特别的抵触,甚至于打心眼里头就希望孩子不要碰手机。直播课后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玩手机,一味的防、堵, 防患于未然却不知用李老师说的将它作为工具,引导孩子认知外面的世界,了解无限的知识。曾经励志要让她能展翅高飞,如今却不断的蹂躏她想飞往世界的羽翼。”
从这位善于学习和反思的妈妈的话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旦认知上改变,手机网络游戏便不是洪水猛兽。其实这就是我们改变的第一步——认知的改变,也是心智模式的改变,先从认知上接受这件事,既然电子产品进入生活已不可避免,而我们担心的是孩子沉溺于电子产品,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使用它们,让它们为我们服务。
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们需要的就是人机对话能力,孩子如能更多的了解,更好地运用,是一件好事。 同时孩子们是互联网的原生代,需要学会使用互联网,而不是把互联网隔离在生活之外,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为孩子打开一扇门:学会搜索信息,学会整理资料、学会辨别真伪,学会创造性地学习。这些本领,不是长大了就知道了,而是在孩子们的成长中逐渐积累的,从小培养意识,锻炼思维,才能积累能力。
如果我们一开始的反应是控制和禁止,对孩子发布各种“不可以”的指令,很可能结果适得其反。我们都熟悉大禹治水这个故事,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解决了困扰部落多年的水患。
对待孩子使用手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一味的阻止,明争会变成暗战,让我们更加防不胜防。而当孩子住校、特别是大学后,脱离掌控的他们会过分的追求自由,陷入过度补偿的状态。那些通宵打游戏,因为网游花费生活费,甚至欠下巨额网贷的悲剧事件往往都根源于此。
如果我们试着转换思路,改变认知,以接纳的态度,用“平衡而非禁止”的方法,管理孩子的使用时间和范围,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不限制不代表放任不管。 有个孩子学习任务并不重,妈妈只要求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作业完成,每天阅读至少30分,作业做完可以玩游戏,但孩子每次拿起手机就控制不住,暑假妈妈为了给到孩子“丰足感”,尽量放手满足孩子的需求。结果整个暑假把手机给孩子自己掌握,孩子一天除了吃饭会玩十几个小时,作业也没做完。
我们看到妈妈尽量放手满足孩子的需求后,孩子反而沉迷游戏更厉害了。这个妈妈的问题在哪儿呢? 这个妈妈的问题——放任而没有规则。
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有必要,但是自由一定是在规则的基础上的,整个暑假都在玩,没有看到家长和孩子制订了什么遵守的规则,其实是在放任孩子,当然孩子会越来越沉迷,这其实是另一类家长的问题。
我们接受孩子玩游戏,我们也给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孩子还小,自制力差,游戏有那么吸引人,所以孩子总是得寸进尺,他已经知道自己玩的时间超过了,但是他就是想多玩一会儿,就是和你耍赖皮。
所以,对于孩子玩手机,要有规则出来,这个规则是和孩子协商制定的,当孩子完成了约定,父母都要及时给予鼓励。
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的责任,就没有丝毫的约束力。但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他听取孩子的意见,任何时候我们的教育都要建立在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否则很难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