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解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意思是,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正大的道德品质。这句话来自《大学》的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善。”
(1)大学的方式:大学的目的。“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博学”的含义;另一种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成人学习”。古人八岁小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如“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的大学学习 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知识。
因此,后一种含义实际上与前一种含义有相似之处,也有“博学”的含义。“道”的本义是道路,延伸为规律和原则。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学中,它也指宇宙万物的起源和个体,以及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中有所不同 意思。
(2)在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义,即“使彰明”, 也就是说,发扬和发扬。后一个“明”作为形容词,明德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拓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关于儒家修养、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来是《小戴礼记》第42篇。据说是曾子写的,其实是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讨论的重要作品。经过北宋程浩和程颐的全力尊重,南宋朱子又写了《大学章句》,最后还是《中庸》、《论语》、“孟子”又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方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修课,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善)和“八项目”(格物、知识、真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大学》全文文辞简单,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系统讨论了儒家政治哲学,对生活、做事、治国有着深刻的启示。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49篇中的第42篇。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匿名儒家作品合编而成。据《断代史学家班》介绍,《七十子后学者所记》是在《记》百三十一篇文章下自注的。他认为《礼记》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清代崔述认为:“凡文的身体,因为当时……大学的文章复杂而耗尽,当时在战国时期也有很多排语。”
综上所述,《大学》的成书时代一般是在孔子、曾子、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初期,也就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是曾氏儒家学校的纯儒家作品。也就是说,《大学》的成书时代应该是战国初期,作者应该是“曾氏儒家学校”,即战国初期学术界认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