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衙禁军制度建立初期助唐朝稳定社稷,府兵制瓦解后沦为闲散衙门

2年前 (2022-11-14)阅读2回复3最佳爬楼位置
kanwenda
kan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652647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30529
  • 回复1
楼主

大唐禁军轨制起源于西魏、北周、隋朝以来的“府兵造”。西魏以六柱国十二上将军领兵,统管国内日常平凡耕种地盘、农隙时操练、做战时参军出征的自耕农,并共同“均田造”,赐与出征做战的军士按户籍和勋绩授田,将“耕战轨制”发扬得淋漓尽致。那也是北周、隋朝可以消亡北齐、南陈,一统华夏的重要原因所在。

府兵造的下层组织在西魏、北周称为“军府”,长官为“开府、仪同”,在隋朝称为“骠骑府”或者“鹰扬府”,长官称为“骠骑将军、鹰扬郎将”。至唐朝立国后,将府兵造发扬光大、妥帖到全国诸道,其名称改为“统军府”,长官称“统军”。贞看十年(635年),唐太宗正式改下层府兵组织为“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尔后那一名称连结了上百年,曲至天宝八载(749年),唐玄宗下诏停行折冲贵寓下行文鱼书、不再派遣军士进卫做战为行。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后,固然“折冲府”的名称和“折冲都尉”的官职还在,但都是虚置虚衔罢了,“府兵造”逐步被“募兵造”所取代,走到了衰亡的尽头。

唐代的折冲府,最多时有八百府,一般时也有六百多府,此中关中就设置了二百八十多府,河东也有一百六十多府,那两个处所的折冲府数量几乎占全数折冲府的一半,那也是唐朝“举关中之寡以临四方”和“内重外轻”军事思惟的表现。

要统率数量如斯浩瀚的折冲府军士,单凭皇帝本人或者兵部仕宦是千万管不外来的,而“折冲都尉”只是治理“府兵”们的在乡军籍、操练,不克不及治理“府兵”们宿卫长安时的动作,更没有做战时的军事批示权。因而唐太宗将全国折冲府都回置为中心禁军十二卫远领,在府兵“番上宿卫”长安时加以管辖,而有做战使命时则由皇帝录用的行军总管、行军元帅加以批示,如斯一来,府兵组织上下有序、动作迅捷,皇帝能够自上往下轻松批示、差遣,使得大多由府兵构成的唐军实力强悍、做战勇猛、四方征战所向披靡,将大唐的旗号插遍了周边四域。

大唐禁军十二卫在差别期间有着差别的号角、府号名称,那里摘用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定百官名号时所造定的十二卫称呼,加以介绍:一、摆布卫(由隋时摆布翊府改称,唐初命名)、二、摆布武卫(由隋时摆布武卫府改称,唐初命名)、三、摆布金吾卫(由隋时摆布候卫府改称,唐初改名摆布武候卫,龙朔二年命名摆布金吾卫)、四、摆布骁卫(由隋时摆布骑卫府改称,唐初改名摆布骁骑卫,龙朔二年命名摆布骁卫)、五、摆布威卫(由隋时摆布领军府改称,唐初改名摆布屯卫、摆布武威卫,龙朔二年命名摆布威卫)、六、摆布领军卫(由隋时摆布御卫府改称,唐初改名摆布领军卫、摆布戎卫,龙朔二年复名摆布领军卫)。

唐折冲府散布图

以上合计十二卫,全国六百余折冲府都由那十二卫远领,每卫大致下辖折冲府四十至六十府,诸折冲府到长安、洛阳轮流宿卫的府兵们皆受其统辖,卫戍国都和出征四方时都根据各卫管辖序列施行军令,府兵和禁军由此合二为一。因为十二卫属于尚书省下的兵部间接管辖,而兵部位于长安皇城以南,所以称其为“南衙禁军”。

但是在提及大唐禁军轨制时,都是称之为“南衙十六卫”、“北衙六军”,以及中后期的“摆布神策军”,可上面介绍的南衙只要十二卫,那么其余的南衙四卫、以及其他禁军番号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来,在南衙禁军中,还有别的四卫,但不远领折冲府府兵,也不施行卫戍京师、出征做战的使命,只负责守护皇帝、典仗宫门保镳的职责,那四卫是:一、摆布千牛卫(由隋时摆布备身府改称,唐初改名摆布千牛府,龙朔二年时髦名摆布奉辰卫,曲到咸亨元年(670年)才改称摆布千牛卫)、二、摆布监门卫(由隋时摆布监门府改称,唐初命名)。

那四卫也是属于兵部统管,所以被纳进“南衙”系统禁军中, 和上面的十二卫一路合称“南衙十六卫”,此中摆布千牛卫属于皇帝亲军,负责贴身侍卫皇帝本人、出进随从,摆布监门卫则负责庇护长安、洛阳城中的皇宫门禁和其他遍地皇家宫殿、御苑,查抄出进皇宫的官员和其他宫中差役随从进出宫门时的平安,相当于皇宫庇护。

而“北衙六军”则是由唐太宗在贞看初年设立,起初是从禁军中拔取擅长骑射的兵士大约一百人,定名为为“百骑”,在皇帝出猎时随扈侍卫,日常平凡则在皇宫北门玄武门驻守巡查,那就最后的北衙禁军。后来唐太宗于玄武门外另设摆布屯营,从南衙诸卫中选优良者为将,起名为‘飞骑’,扩展了北衙禁军。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将摆布屯营扩大为左、右羽林军,正式设立了北衙禁军,而“百骑”则逐渐扩展为“千骑”、“万骑”。

南衙十六卫

尔后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以“万骑”建左、右龙武军,至德二载(757年),唐肃宗又设置左、右神武军。至此,摆布羽林军、摆布龙武军、摆布神武军全数建成,因为驻守在皇宫的北面,所以合称“北衙六军”。那个时候,“南衙十六卫”已经名不副实,唐朝中枢最有能力的禁军,就是那北衙六军了。

而中晚唐以后,北衙六军也虚弱不胜,于是,设立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边军之一——神策军,在永泰元年(765年)奉诏屯于长安禁苑,分为摆布厢,正式成为天子禁军,并由宦官典军。从尔后,唐朝中后期的朝廷禁卫军,就几乎由神策军全数担任,其他南北衙禁军,都成为了虚置其名的礼节机构,感化微乎其微了。

南衙十六卫设立之初,各卫别离设置上将军一人,将军二报酬本卫长官,其下还有中郎、中郎将、摆布郎将、录事从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诸从军等职,而上将军根本上由开国重臣以及军中宿将担任,并且多有做为加官以彰显功臣们勋绩的感化。中唐以后,在上将军之上再设上将军一人,为一卫更高长官,不外不常设,也是做为功臣重臣的加官。

所以,唐代朝廷重臣们出任过十六卫上将军的不可胜数,每个时代都有差别的人担任过诸卫上将军,那份名单既长且杂,不是特殊研究唐史和古代职官轨制的专业人士,对那个名单不会有太多的兴致,所以下面只截取了唐太宗至唐高宗以及武周期间,部门曾经担任过诸卫上将军的功臣重臣和军中宿将名单:左武候上将军齐国公长孙无忌、右武候上将军鄂国公尉迟恭、左骁卫上将军樊国公段志玄、左武卫上将军冀国公秦琼、右武卫上将军卢国公程知节、左卫上将军潞国公侯君集、右卫上将军霍国公柴绍、左领军上将军彭国公王君廓、右骁卫上将军郕国公契苾何力。

以上是唐太宗期间部门曾经担任过十六卫上将军的功臣重臣,此中某些人还屡次调任其他卫担任上将军(好比程知节,先后任左领军上将军、左屯卫上将军、左卫上将军),转官各卫,以示爱崇。

程咬金

而在唐高宗以及武周期间,担任过诸卫上将军之职的功臣宿将有:左卫上将军卢国公程知节、左武卫上将军刑国公苏烈、右卫上将军闻喜郡公裴行俭、右威卫上将军平阳郡公薛礼、左骁卫上将军平原郡公程务挺、左卫上将军凉国公契苾何力、左武卫上将军燕国公黑齿常之、左骁卫上将军吴国公李孝逸、左卫上将军清源县男王孝杰。

和太宗期间一样,那些功臣们大都先后转官诸卫,出任过多卫上将军,以示爱崇和嘉勉。

唐朝南衙十六卫从成立之日起,就成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得力的军民合一军事机构,连系“府兵造”、“均田造”等轨制,为大唐供给了规模浩荡的“免费后备军”,是盛唐期间唐军东征西讨、平定四方、展现国威于四海的安稳收柱。但中唐以后,跟着世家豪门地盘兼并越来越猛烈,“均田造”顷刻间便瓦解式微,而成立在“均田造”根底之上的“府兵造”因为失往了存在的根底,也随之一并瓦解。

到唐玄宗开元中期时,各地折冲府已经无兵可调,府兵们纷繁流亡散落,不再履行番上宿卫长安洛阳宫禁、以及出征做战的职责,唐朝只得施行募兵造,从民间招募士卒充分到“北衙六军”之中,做为新的中心禁军(此时还只要四军)。南衙十六卫也因为戎行根底“府兵造”的毁坏而失往了昔时强悍的战斗力,沦为闲散衙门,被北衙禁军代替了本来担任的警备、做战、值守使命,渐渐地退出了现实意义上的军事政治舞台。

固然末唐一世,南衙十六卫番号没有被取缔,但其诸卫上将军之职已经成为功臣武将的升迁、加官虚衔,做为皇帝仪仗护卫罢了,没有了现实感化。

固然南衙十六卫禁军轨制在中唐以后逐步式微甚至名不副实,但他在成立初期搀扶帮助大唐皇帝和朝廷不变社稷、稳固朝纲、平定四方的感化是不成漠视和替代的,在必然水平上,十六卫禁军是大唐立国和开展的重要根底。皇帝、苍生、戎行三者间的利益平衡和开展,初唐中枢朝堂的诏令施行、中心集权的成立和安定,都离不开成立于“均田造”、“府兵造”根底之上各类法令轨制,而南衙十六卫军事轨制,就是此中最重要的一环。

0
回帖

南衙禁军制度建立初期助唐朝稳定社稷,府兵制瓦解后沦为闲散衙门 相关回复(3)

忆梦成空
忆梦成空
沙发
南衙禁军制度建立之初,助唐朝稳定社稷;府兵制瓦解之后士气低落境况惨不忍睹。
2个月前 (06-30 02:50)回复00
雨夜花落离歌
雨夜花落离歌
2楼
南衙禁军制度助唐朝稳定,府兵制瓦解后遭冷遇。
2个月前 (06-30 02:52)回复00
闪耀明星
闪耀明星
3楼
南衙禁军制度在唐朝初期为社稷立下汗马功劳,但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和历史的变迁陷入了闲散的状态,这是古代军事制度的兴衰史留下的印记之一
2个月前 (06-30 02:53)回复00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