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碑】上的所谓的「扯淡」跟今天的意思是一样吗
仅从【扯淡碑】的碑文「明末甲申年(1644年)」之句判断,【扯淡碑】的上限在清代初年,也有题主说的「几百年」:
「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年访道云梦山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纪矣,余等不敢再赘」
清代中原的汉语跟今天的区别不大的,「扯淡」这个俗语其实很早,我所看到扯淡最早见于明代的文献:
明代文献《万历野获编》白话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都频繁的出现,可见当时这就是一个很普及的俗语:
「扯淡」也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口头禅:
从《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记载来看,「扯淡」这个俗语几乎涵盖整个官话区和吴语区,所以,中国北方和南方,都有这个俗语:
引自:《汉语方言大词典》(许保华,1999),页2528
所以,如果从碑文刻辞分析,【扯淡碑】的的「扯淡」二字是合情合理的,完全不存在「穿越」。「扯淡」也是明清古人的俗语。
-------------------------------------------------
【扯淡碑】并不【扯淡】,而是今天的一些人太扯淡。
网上有些文章说这个碑刻刻于「明代」,【扯淡碑】明明有「明末甲申」四个字:
「明末人」知道自己处在「明末」?就算知道,古代皇权社会敢这样写?这不等于造反?
比如:「百度百科第一句就说相传为明代的一块墓碑」
这岂不是跟抗日神剧中「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一样滑稽?
网上有些文章里有各种各样的结论,有说里这块碑的主人是崇祯,明末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他没有在煤山上吊,秘密跑到中原来修道。
这才是完完全全的「扯淡」。
【扯淡碑】从未出现任何一个正式的历史文献上,仅仅有一些口耳相传,考古信息一无所知,从学术角度来讲,任何下结论都是脑补、臆测。
还有一些研究【扯淡碑】文章尽「扯淡」。
我想在网络上找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一个都没有,写文章的人没有丝毫「信息可追溯」意识。
有一篇灌水论文提到扯淡碑的近代的历史:「直奉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曾遭到破坏」等等之类的:
我就想问这个作者,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信息的?你是从亲历者嘴里知道的?还是哪个文献看到的?
如果是亲历者,有几个?如果是一个,他是从「直奉战争」一直亲历到「80年代」?是你采访过这个人?这个人是谁?还是别人嘴里转述知道的?
我也不知道地方志有无记载,网络上有篇文章家叫做《專家詳解河南 “扯淡碑”:碑主絕望的悲鳴》指出《朝歌鄉志》有记载,他既没有引用原文,也没有给出章节和出版信息:
我也找不到《朝歌乡志》这本书,可能还没有出版,还不是公域文献。无法核实,线索也断了。
这两篇文章所说的「蛛丝马迹」,都是研究扯淡碑非常重要的信息,文章什么都不交代,写出来干什么?论文发表就是给别人提供参考的。
我不是说作者撒谎,而是我没有办法相信,也无法衡量信息的可靠程度,没办法进一步核实,、进一步研究,参考价值等于0,这跟撒谎是一样的。
现在网络上「天天辟谣」,识别谣言简单的办法就是「追溯信息源」,衡量信息的可靠程度,就能识别百分之九十九的谣言。
比如传教的神棍,总是说什么爱因斯坦相信上帝,科学家有百分七八十相信上帝,这都是通过追溯信息源核实就可以断定真假的东西。
---------------------------------------------------------
所以,若仅仅从碑文做语言学分析,说【扯淡碑】是清代碑刻是合理自洽的,不存在「穿越」。
我目前所看到的一些关于【扯淡碑】文章信息,不管是网文还是论文,不具备任何实证价值,下不了任何结论。
是不是伪造我也不知道,应该说没有什么伪造的动机,可能性不大。只能说此碑的上限为清初。
清初之后的康雍乾三代文字狱很厉害,碑文政治隐喻是不言而喻的,哪个时代刻碑有一定政治风险。
所以,如果不是清初,最有可能在清朝统治比较松懈的嘉庆以后。
有些文章说【扯淡碑】是崇祯刻碑,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跟「乾隆吃后赞不绝口」一样是瞎扯淡。
历史上很多的以讹传讹、积非成是,都是类似信口开河的「扯淡」文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