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海洋教育如何引入社会资源?
“我们最初想用激光来测量海水折射率,但很难操作。后来,我们讨论了这种‘插针法’,只需要大头针、水缸、纸板、尺子……”最近,在青岛第39中学(海洋大学附属中学)的海洋物理课上,学生们分组讨论了如何测量海水折射率,并很快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是全省中小学海洋教育观察交流活动的现场。320多名负责同志、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参加了活动。青岛第39中学观察了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讨论了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海洋教育工作。
在建设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的背景下,全面开展中小学海洋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呢?
在实践中,许多地方发现,做好顶层布局是全面普及海洋教育的制度保障。例如,自2011年以来,青岛提出开展“蓝色海洋教育实验”。此后,它发布了多份文件,调整了城市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当地和学校的课程每周从3个小时调整到4个小时,并规定了1个小时-八年级海洋教育课程由当地课程和学校课程开设,每学期不少于9小时。
规划布局后,中小学海洋教育要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谁教,怎么教。
围绕“教什么”,我省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海洋课程体系的发展进行了许多探索。
青岛成立了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相关机构专家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出版了中国第一套海洋教育教材《蓝色家园·海洋教育》,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海洋虚拟现实教育课程体系”。日照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了一套海洋教育读物《蓝色家园》,每年计入市财政预算100万元,免费购买小学3本-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阅读。烟台鼓励全市各小学自主开发海洋校本课程,评选市级海洋优秀校本教材30余种。
如何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海洋教育资源是提高海洋教育水平的关键。对于“谁教”,学校基本上有共识:一方面建立海洋教育学校教师,另一方面整合高质量的社会资源,引入“外部大脑”。
以青岛为例,青岛西海岸新区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海洋教育相关专业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并聘请海洋教育专家学者指导海洋特色学校。在从海洋科技博物馆等青年机构聘请100多名兼职专家的基础上,青岛市第39中学还从中国海洋大学招收了两名海洋博士生,专门为他们设立了“博士生工作站”,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海洋研究课题。青岛市南区教育体育局整合辖区内35个涉海单位,成立“市南区青年海洋教育联盟”,邀请30多名海洋科学家成为中小学首席指导专家,形成“一学区、一院士、一学校、一专家”的海洋教育领导机制。
实施课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如何教授海洋教育?青岛第三十九中学校长白刚勋认为,海洋特色课程应努力避免传统课堂的缺点,突出实践和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实践中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知识在使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威海市文登区南海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丁光辉也有同样的观点。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学校精心完善了海洋生物学、海洋习俗和海洋技术三个系列课程,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和学习中理解。
专家强调,海洋教育应走出课堂,加强研究实践,提高海洋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此,青岛建设了15个海洋科学教育基地、71个联盟基地、16个海洋教育研究基地;烟台确定了200多个海洋实践教育基地,如古船博物馆、海昌鲸鲨博物馆;日照投资1.2亿元建设海洋科学博物馆,今年4月正式开业,免费100元门票;位于中国最大的原盐生产基地,投资40万元建设海洋文化中心,再现盐田晒盐、撒网捕鱼、赶海捕蟹等经典民俗文化场景。
此外,还有地方和学校探索将海洋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和德育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海洋科普和文化。例如,在烟台海阳亚沙城小学校园内,每一处景观都以大海为背景元素,每一栋建筑都以“海”字命名。教学楼以海蓝、沙滩黄、阳光多彩为主,营造“会说话”的海洋教育环境;青岛市南区创作儿歌《以海明德十品行》,寓教于乐,融入学生生活,渗透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