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对旅游业有什么影响?旅游业自身该如何做
一、行业承压:非同以往
1. 消极因素叠加
中美贸易战、美国取消中国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中国经济下行承压、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下降等因素叠加,使得此次疫情后的中国旅游业,很难像2003年非典疫情那样六个月后就“满血复活”。
2. 行业产能羸弱
中国旅游的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素质相对落后甚至下降。相对于需求市场高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旅游供给侧的产品结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近十年来变化不大。曾经巨大的旅游市场红利中,让很多旅游企业已经习惯在苟且中生存,靠“量”获利而非凭“质”取胜。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供给还没完全升级为商养学闲情奇的优质产能,融入新业态的旅游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
二、政府施救:保产业链蓄势待发
目前,中央、省、市已经针对疫情情况出台了针对企业的施救措施,并在积极有序地复工。对旅游企业来说,政府应该抓住旅游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保障产业链的完整性。旅行社、OTA平台、航空公司、酒店、客运企业、旅游演艺公司、景区、度假区、民宿中有生命力的企业是纾困的主要对象。
纾困建议主要围绕一“保”一“减”展开:“保”是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保证旅游企业的现金流不能断;“减”是用尽可能多的财政手段减轻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甚至经济纠纷等。
1. 政府减免类
(1)对企业税费的减免。具体建议包括:①在企业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方面适当减免;对因疫情原因导致企业发生重大损失,纳税确有困难的,依法予以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延长社保、税收等缴费周期并免除滞纳金。②对酒店、餐饮、娱乐、旅行社、交通等行业,临时减免42项国家行政性收费和15项政府基金。③临时减免企业的行政事业收费、工会经费、教育附加费等。
(2)对企业的财政补贴。具体建议包括:①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金,也可以发放稳岗补贴。②对过往经营良好、资金紧张的旅游企业,临时发放贴息贷款。
(3)政府性融资担保。建议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要加强与银行机构合作,对因疫情暂遇困难企业取消反担保要求,降低担保费率,必要时可履行代偿义务。
2. 行业政策临时调整类
(1)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尽快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明确发文暂退80%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的政策,缓解旅游企业资金匮乏的困境。
(2)落实财政部和税务局8号公告。落实财政部、税务总局2020年第8号公告,将旅游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
(3)疫情后暂停由政府组织的各类检查、验收、评比等活动。减轻旅游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之外的工作负担,尽快恢复旅游市场经营。
3. 政府倡导类
(1)倡导临时减免各类维保费用。鼓励旅游企业的协议单位临时减免如电梯、空调、消防、配电、设备租赁等维保费用,共渡难关。
(2)倡导金融机构减免各类费用。例如,企业财产保险费、合理采取延期还贷、展期续贷、降低利率、减免逾期利息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我省的优质重点旅游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降低其融资难度和成本,支持企业战胜疫情影响。
(3)允许短期发放部分工资。对确实困难的旅游企业,允许其按照本地最低工资水平的75%发放员工工资,其余25%可等生产经营好转后补发。
(4)倡导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为旅游企业免费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和律师服务,帮助指导解决因疫情带来的各类法律纠纷。
(5)倡导降低租金成本。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生产经营用房的企业,1个月房租免收、2个月租金减半。对租用其他经营用房的,鼓励业主为租户减免租金,具体由双方协商解决。
(6)倡导暂缓缴纳水电气费。对旅游企业经营所需的用电、用水、用气,可缓缴3个月费用,缓缴期间实行“欠费不停供”的措施。
三、行业自强:收获苟且红利
“苟且红利”是企业(人)只要比大量的苟且生存者再努力一些就能享受到的红利。过去的十年,人口红利+旅游需求红利让很多旅游企业在苟且中生存了很久。游客满意度、旅游者体验、旅游产品创新等行业成长的痛点没有被旅游企业实质上重视。新冠肺炎疫情让旅游业承受了痛苦,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腾挪出了一个新空间。
1. 重新重视入境旅游市场,借机找问题出方案
从2016年开始,中国入境旅游人次数增长开始同比下降,入境旅游人次增长从2016年的4.1%下降为2018年的0.8%。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自从2013年世界排名第3降为第4后至今一直徘徊不前,这一现象加剧了中国2000多亿美元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态势。究其原因,入境便利化障碍和入境旅游产业链断裂是主因。
对境外旅游者来说,签证、国际支付和国际网络的便利化都存在问题,最有文化的中国却出现旅游景区同质化、商业化、媚俗化、套路化等严重问题。
疫情将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逼到了墙角,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微观问题,谋划宏观方向,形成新的兼容国内外市场的产业链,再次吸引外国人关注中国旅游的目光。
2. 用技术手段升级旅游治理体系
一方面,吸取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教训,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技术手段,构建中国文旅和卫生、工商、公安等监管部门的联动体系,文旅企业联防联控管理,居民和游客互动监督支持,智库及媒体科学研判的现代化旅游治理体系。
另一方面,利用技术手段深挖旅游数据背后的秘密,追根溯源,找到旅游目的地高质量治理的路径。不以单一旅游功能的“旅游+”,而是以多功能的“+旅游”恢复和扩大产业融合规模,如此,旅游企业就能获得“苟且红利”。
3. 提前布局疫情后新营销活动
旅游交易互联网化、旅游推销过程变为顾问性过程、圈层化和社群化影响超越传统媒体、中国2亿多新中产愿意为美好生活买单等这些客观变化,要求旅游行业提前谋划符合新媒体特征销售渠道、营销模式。包括疫情结束后的五一、端午节、国庆节、元旦等重要节日的营销方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次疫情结束后,自然资源集中且地理空间尺度大的西北地区将首先获得国内旅游的青睐。人群聚集的游轮、室内演出、人群易聚集的人文类景区短期内将会受影响。西北旅游协作区可以尽早谋划,帮助区域中的旅游企业在产品品质、接待服务、对外营销等提方案出点子,让经受了疫情考验的旅游者在广袤的大西北放飞自我。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爆发时,我们没有力量阻止新冠肺炎让中国旅游跌入谷底;疫情防控中,我们有能力积极筹划并有所作为;疫情结束后,我们积极作为就能让中国旅游业再次站在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