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草书断千字文》部分
《草书断千字文》,张旭草书。刻石现残存六块,此中五石高三十三厘米,宽三十三厘米至一百一十七厘米不等,另一石高三十八厘米,宽八十九厘米。每石上所存字数不等,共二百余字。
据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中所记,此帖为张旭于唐乾元二年(759)所书,宋元丰二年(1080)吕大防重模上石。二刻石均躲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此本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躲本。
《肚痛帖》、《草书断千字文》两帖皆无款,传为唐张旭书,西安碑林躲有宋代以后的翻刻刻石。此两帖不断被视为较为可信的张旭书迹,其拓本历代传播极广。
张旭《草书断千字文》部分
在《古诗四帖》未影印出书前,人们对张旭狂草的认知次要就是通过此两帖以及《淳化阁帖》中的数帖。明代王世贞后记称:“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进神,倘恍不成测。”
张旭以其狂放的笔情墨意,纵横牵造的运笔,在自在地挥洒中表达了强烈的思惟豪情,把草书抒情达意的功用发扬到了极至,实在再现了老庄“忘我”、“无我”的艺术精神。
相传张旭性嗜酒,往往在酣醉之后,高喊狂奔,然后下笔做书。李肇《唐国史补》记:“旭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喊,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全国唤为张颠。醒后自视,认为神异,不成复得。”
张旭《草书断千字文》部分
墨长文在《续书断》中记载:“张旭,吴县人。嗜酒,善草书,每醒后号唤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认为神,世唤‘张颠’。初仕常熟尉。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乂闻宣扬而得笔法。看公孙大娘舞剑器,乃尽其神……”。
张旭草书的构造形式以“无常势”为核心,章法、字法、笔法、墨法的关系没有定式。唐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中云:“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蹡蹡喊玉动,落落群松曲。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有练实先书,临池实尽墨。俊拔为之主,末年思转极。未知张王后,谁知百代则。”
“玉动”指笔势节拍,“松曲”指苍劲的风骨,“连山”指笔势形态,“溟涨”指笔意。杜甫通过对张旭草书书风的回纳,誉张旭为继张芝、王羲之之后的“百代则”,是后世进修草书的范例。
张旭《草书断千字文》部分
后人学张旭却只重视学其草书的“狂怪”,从而漠视了其草皆进楷“法”的一而。黄山谷就指出:“张长史行草帖多出赝做。人闻张颠,未尝见其翰墨,遂妄做狂蹶之书,托之长史。其实张公姿性颠逸,其书字字进法度中也。”
其实张旭书“寂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如许的意态自足皆源于不脱楷法。一般说来,善草者必长于实行,因为“实生行,行生草。实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张旭《草书断千字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