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国运之争中国能赢吗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国运这件事吧,一说到国运,就感觉和运气有很大关系。
不过就像刘华强说的那样:“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所以给了运气,能接得住才是关键。
近几年,中国就接住了几波机会,比如2000年的互联网浪潮,让中国诞生了众多互联网大厂,到如今还是年轻人就业的首选;最近一次是新能源汽车的机会,中国是目前在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当中,是最全面的国家,未来有可能抢夺德国和日本上千万人高端就业的机会。
如果得偿所愿,接住了这个机会,大家也不用困在低端产业里,卷得不成样子。
中国能接住这几波机会,也不是天上掉馅饼刚好砸脑袋上,而是我们早有布局,并做了充分准备。拿这一次新能源汽车为例,早在2009年,国家就开始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十年的时间补贴2000多亿元,所以到了2021年,日本和德国已经全面落后,如果后面稳住不浪,完全可以爆水晶。
如果我们顺着这套逻辑去看过去的历史,会发现有些机会,真的还只能某几个国家能抢到。英国在十九世纪非常强大,一度强到大小龙,野区也全都要,甚至把我们大清朝压到泉水门口,不敢出门。
如果我们细数英国发展历史,你会发现最初也仅仅是野区多抢了个蓝buff的优势,然后在多轮运营之下成为世界霸主。
英国抢到的第一个蓝BUFF,就是纺织业。
能抢到这个蓝BUFF,也和英国英雄属性有很大关系,首先英国产煤,而是很容易开采的那种,铲掉表皮的土层就能够挖到。当英国伦敦周边木材采伐干净之后,煤的性价比就上来了,这就进一步推进了煤矿生意的发展。
我们知道蒸汽机这玩儿意之所以在英国得到改进,和煤矿的开采有很大的关系,英国煤矿确实好开采,但是也容易透水,所以用蒸汽机来抽水就很有必要。任何一项发明,都是在巨大需求下逐渐改进的,这也是蒸汽机能在英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注意,我这里提到蒸汽机是改进,而不是发明,如果往上追溯蒸汽机,古希腊就开始捣鼓这玩意儿了,还是那句,市场需求很关键。瓦特出生于钟表匠,对于精密加工很在行,只要你把活塞密封做好,蒸汽机的效率就可以高得惊人。
纺织业能够发展,除了蒸汽机以外,还需要棉花。
在蒸汽机没有遇到棉花之前,没有任何一种纺织物能够规模化生产。
我们中国人在穿棉衣之前,一直穿着亚麻衣服,亚麻这种材料,不但保暖效果差,而且没有弹性,纺织过程中也很容易断掉。
丝绸虽然韧性很足,但是这玩意儿产量太低,就算动员全国的力量,也只能供少数享用,很难大规模生产。
在工业革命初期,羊毛是最有可能替代棉花成为最佳纺织品的,但是随着羊毛用量越来越多,弊端就暴露出来了,会占用大量的耕地。专家测算过,养一头羊平均要占用1.5平米的土地,科学家估算过,如果按照2020年,2485.2万吨的产棉量,估计要放牧70亿只绵羊,哪怕整个欧洲都用来放牧,土地也不够用,所以用羊毛纺织也很难成规模。
英国早年也是这么干过,把百姓从土地上赶出去,然后在耕地上养更多的羊,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民怨沸腾,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给城市搅得鸡犬不宁。
后来的剧情我们都知道,英国利用棉花替代了羊毛,而且在海外殖民地大量种植棉花,才抵消原材料对本国土地的依赖,而且顺利抓住工业化最早的一波机会。
我们现在知道,新疆的棉花占到全世界产量的六成,即使在17-18世纪,中国和印度几乎是全世界的纺织中心。中国、印度不但产棉花,而且还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尤其中国家庭作坊式生产,妇女儿童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完全不计较工时费用,更不会跟你谈996,纺出来的布自然价格低廉。
起初,为了抑制棉花长期贸易逆差,欧洲人就开始搞起了贸易保护的手段,以此来保护本国的纺织业。比如,在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限制中国的棉纺制品进入英国,甚至后来完全禁止使用中国棉织品,违令者会遭到5英镑的罚款,贩卖者受到20英镑的罚款,那时候的20英镑,几乎是一个家庭的全部财产。
但是议会的禁令阻挡不了民众的需求,17世纪60年代,由东印度公司退休职员组成的“港脚商人”开始从事从中国、印度到欧洲的商品转运贸易,之后再经过葡萄牙、西班牙人转运到欧洲各地。
所以在那个时候,英国人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血拼中国货,和现在郑州大卫城疯抢爱马仕,几乎是同一个调调。
早期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布匹称为“南京布”,这种以松江府为中心,长江流域生产的手织棕色或者紫花土布成为中国优质棉布的代名词,在欧美十分畅销,毫不夸张地说,苏杭引领了欧洲人的时尚。
可是当蒸汽机遇到了棉花,就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可能我们现在想到的是低廉的价格,然而打开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却是质量,用机器纺出来的纱线,韧性十足,织出来的衣服要比脚蹬出来的纱布好太多。
英国能织出这么好的纱线,还是源于自带的英雄属性。
英国属于海洋性温带气候,受到墨西哥暖流和大西洋西南季风的影响,空气潮湿,棉纤维在湿度增大之后,纤维的脆性降低,柔性提高。在中国江浙地区,哪怕在纺纱过程中喷水,也达不到英国纺织的效果,这就是能接住机会的英雄属性,有时候没有惩戒,野区还真的抢不到BUFF。
机器纺纱还有项优势,那就是能够不断改进技术,纺的纱不但越来越细,而且质量也越来越好。早年中国还只用英国的纱线当做经线,本地棉布当做面料,但是抵不住英国纱线价格一降再降,最后土布沦落为配角,曼彻斯特成为全世界的纺织中心以及主要的销售地,英国的纺织品也以优质价廉横扫世界棉业市场。
英国自身的英雄属性,让织出来的纱韧性十足,但是这种潮湿的气候却不适宜种植棉花。于是英国就在世界各地寻找合适的棉花种植地,中国和印度过去一直是棉花的主要产区,如果不是野区丢了太多的资源,也没有英国整合全球市场的机会。
英国人把棉花纺织放在曼彻斯特,把棉花种植分工到国外。
纺织工厂建在国内,能够让本国的产业工人享受到工业化的红利,棉花种植放到国外,能够使利润最大化。于是英国人就在全世界寻找棉花种植园,其中印度和北美成为最适宜种种植产地。
印度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就是重要的棉花产地,正是这一点,也让英国人一直把印度当作自己的后花园,捧在手心里,要不是二战时期,大龙被抢,英国逆风守家,否则也不会轻易放弃印度。
在18世纪之前,美国是根本不生产棉花的,但是当地的气候与土壤却十分适宜种棉花,不过北美的白人却有致命的缺陷,很难对抗南方的疟疾。
在《命运之痒》这本书当中,作者瓦恩加德认为,南方潮热的天气蚊虫肆虐,很容易传播疟疾,这就导致白人有种棉花的决心,也没有种棉花的命。
不过从非洲运送过来的黑人,因为大量携带镰状细胞,让他们能够成功抵御南方的疟疾。有了大量棉花,再结合蒸汽机,让美国有机会成为搭上第一波工业化快车的国家。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美国废奴运动的兴起,棉花是不能种了,但是这个巨大市场却想要还需要有人来填补。于是俄国人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如果依靠棉花实现工业化生产,那么就可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虽然沙俄的土地广阔,但是没有适宜的棉花种植地,于是沙俄就把目光投向了中亚。
在当时的中亚境内有两个王国,一个叫布哈拉汗国,另一个叫浩罕汗国,他们都被俄罗斯看重,有机会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而且浩罕汗国对新疆有着极强的野心,于是沙俄就在背地里支持新疆叛军张格尔,虽然张格尔被道光皇帝给平定,但是之后浩罕汗国派一个叫阿古柏的将军支持着张格尔的儿子,想重回新疆。
在沙俄暗中支持下,阿古柏得到全部俄制的武器,而且还获得俄军手把手的训练。而当时的清朝,刚平定太平天国,国库穷得叮当响, 实在是拿不出丁点军饷平叛新疆,为此左宗棠和李鸿章还大吵了一架。
不过左宗棠对时势的观察还是非常毒辣的,沙俄进入中亚,目的就是为了棉花,如果让沙俄复制英国模式,再依靠自己的规模优势,未来会成为英国最大的敌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在英国人的资助下,左宗棠成功筹措到了军费。利用英国人的贷款,左宗棠买到了德式火炮,成功击败了俄式武器装备的阿古柏。
现在新疆的棉花种植几乎占据全世界的六成,如果真的被沙俄抢到大龙,还真有机会翻盘,可是沙俄真不中用,给了机会也没有把握住。
这就是国运,给了机会,你还能抓住,否则经济领先一万,照样有可能被抢大龙翻盘。
不过话说回来,如今放在我们国家面前的机会确实不少,除了上文说到的新能源汽车,还有半导体、航天航空等。
要知道整个半导体产业,全球的市场规模有1万亿美元,能容纳几千万人就业。如果未来十年,如果我们拥有几十个百亿半导体企业,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芯片工程师,拿到上百万年薪,肯定不是问题,不会像今天,大家只瞅着互联网那几个高薪岗位不放。
航空航天,自不必说了,仅波音就能够提供几十万高薪就业机会,如果中国大飞机公司商飞公司能够顺利投产,每年能够交付上千架飞机,再造一个华为也不是问题。
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云计算、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都是我们未来突破人均3万美元的机会。
人均3万美元,也就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过去很多国家都困在这条线上,无法取得突破。如果未来,我们能够稳住基本盘,顺势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抢到几个野区BUFF,那水晶就基本能拿下了。
当然还是那句话,给你机会,你不中用也白搭!只要我们稳住别浪,运营好,基本上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