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至尊归乡小说免费阅读

刚刚阅读1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5402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8048
  • 回复0
楼主

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

乾隆十五年八月,已经回到安徽桐城老家生活的张廷玉接到了乾隆帝旨意,要他将为官几十年来皇帝御赐之物全部上缴,张廷玉虽然不情愿,但也不敢违背旨意,便早早将所有物品清点打包完毕,就等着钦差大臣上门收取。

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至尊归乡小说免费阅读

但让张廷玉想不到的是,钦差大臣德保来到张廷玉家的时候,身边不仅仅只有十几名从京城带来的随从,还有近二百名从当地官府借来的官兵,他们在张廷玉家翻箱倒柜,掘地三尺,似乎是在寻找什么。

原来,德保在出京之前,乾隆帝对他面授机宜,他心领神会,便来到张廷玉家,准备找到钱财、书信、书籍等犯罪证据,以此来彻底扳倒张廷玉。

幸运的是,张廷玉为人清廉,家中并没有巨额来源不明的钱财,而且他为人谨慎小心,也没有留下哪怕一封与他人议论乾隆帝过失的书信,德保因此一无所获,只得带着已经打包好的御赐之物灰溜溜地返回京城。

乾隆帝白纸黑字写下的圣旨,只是让张廷玉上缴御赐之物,但他却遥控指挥德保对张廷玉进行抄家,结果上演了一场闹剧,让大臣们看了笑话,为了消除这种尴尬,他不得不在德保返回京城后对其进行严厉训斥,并说德保误解了他的意思,这并非他的本意。

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至尊归乡小说免费阅读

而张廷玉虽然平安着陆,但他对遭受抄家这种奇耻大辱而感到怏怏不快,要知道他可是功勋卓越的三朝老臣,是汉臣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人物,遭到乾隆帝如此对待,他能不有想法吗?

但是,张廷玉又能如何呢,他只是个臣子,还是个快八十岁的人了,折腾不动了,只能默默承受着。

五年之后,张廷玉在极度郁闷中病死于老家,享年八十四岁。

那么,乾隆帝为何要将张廷玉抄家呢?事情得从雍正帝去世时说起。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危,他下旨让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帝处置朝政,并遗诏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先说说雍正帝的这个安排吧,庄亲王允禄自不必说,他是雍正帝的好哥们,是个值得信赖之人;鄂尔泰是大贵族,又是满臣的代表人物,既然是满人统治天下,让一个满臣作为顾命大臣,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张廷玉作为一个汉臣,为何可以成为顾命大臣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张廷玉满腹学识、才能卓越、从政经验丰富,而且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自持,在康熙帝时期就受到极大重用,更是雍正帝身边不可获取的人物,这样一个难得的治国大才,雍正帝自然要留给乾隆帝了。

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至尊归乡小说免费阅读

当然了,雍正帝让张廷玉作为顾命大臣之一,也有平衡满臣和汉臣关系的意图,因为坐天下的虽然是满人,但治天下还得指望汉人。

为了笼络住张廷玉,雍正帝可谓煞费苦心,留下遗诏让他配享太庙,这是臣子毕生最大的荣耀,连满臣都难得到,雍正帝却给了张廷玉,由此可见他对张廷玉期望有多大。

但是,雍正帝没有预料到的是,他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本是一番好意,最后却害苦了张廷玉。

乾隆帝继位之后,依然重用张廷玉,但这不代表他对张廷玉多么信任,他主要是碍于张廷玉是雍正帝遗诏任命的托孤大臣,又是汉臣之首,所以不得不加以重视。

在乾隆帝内心当中,他更信任的其实是满臣,前期以鄂尔泰、讷亲、傅恒等人为首,后期以和珅等人为首,至于说张廷玉等汉臣,他其实明面上重用,暗地里却甚为忌惮。

起初,乾隆帝按照雍正帝遗诏,任命张廷玉为总理事务大臣,不但让他总理朝政,还让他当皇子们的师父,甚至给了他夜宿紫禁城的权力,可以说是宠信至极了。

但是,张廷玉在雍正帝去世后,心态上就有了些变化,他常常为自己的才能和功绩感到沾沾自喜,认为满臣在才能上比不上汉臣,都是靠家族关系上位的。

尤其是雍正帝遗诏张廷玉去世后配享太庙,这种连满臣都得不到的待遇,张廷玉作为汉臣却得到了,他因此更加感到骄傲自满了,不把满臣放在眼里。

结果毫无疑问,张廷玉与满臣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尤其是同为顾命大臣的大学士鄂尔泰,他与张廷玉关系十分紧张,两人共事十余年,往往见面连一声招呼都不打,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只是不说话也就罢了,张廷玉还处处埋汰鄂尔泰,致使鄂尔泰对他心生怨恨。

举个例子说,有一次众大臣在军机处等待乾隆帝召见,由于当时天气炎热,鄂尔泰便脱下帽子乘凉,但他也是个傲慢无礼的家伙,竟然对众人说,房间如此狭小,帽子该放在什么地方才好?

鄂尔泰的用意是,他作为皇帝的亲信大臣,又是顾命大臣,只要他吱一声,就会有人帮他把帽子挂起来。

鄂尔泰的这种做法其实是有违礼法的,张廷玉见他如此这般,感到十分不快,便阴阳怪气地对他说,帽子还是在你自家头上为妙,言外之意是鄂尔泰不懂礼数,有失体统,如果被皇帝知道了,指不定会受到什么责罚。

鄂尔泰听了张廷玉的话,自知理亏,便戴上帽子,但他为此不快达数日之久。

试想,作为汉臣之首的张廷玉,与满臣代表人物鄂尔泰的关系如此恶劣,那么其他汉臣和满臣的关系,还能好到哪里去?

事实上,由于张廷玉与鄂尔泰明争暗斗、互不服气,致使朝堂上汉臣和满臣之间关系剑拔弩张,常常为了一件小事而相互攻击,乾隆帝为此感到烦不胜烦。

到乾隆三年,汉臣和满臣的恶劣关系,已经影响到各项政策的实施了,乾隆帝觉得不得不进行调和了,但怎么做才好呢?

最终,乾隆帝选择偏向满臣,他费尽心思找到了张廷玉的一个小过失,并借机罢黜了他总理事务大臣的职务,让其以大学的身份继续掌机要。

张廷玉在失去总理事务大臣的身份之后,就意味着他退出了顾命大臣的行列,虽然他的权势并未受到影响,但他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为此感到十分不快。

当然了,张廷玉无法对乾隆帝说什么,他只是将造成这一切的罪过,放到了以鄂尔泰为首的一帮满臣头上,因此汉臣和满臣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在随后数年时间里,乾隆帝为了调和满臣和汉臣的关系,可没少费心思,但他做出的种种决定,往往适得其反。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乾隆十年,这一年鄂尔泰去世了,张廷玉因此少了个政敌,在军机处混得风生水起。

但是,眼看汉臣在风头上压过了满臣,乾隆帝坐不住了,他连续给讷亲升官,先是让他担任协办大学士,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保和殿大学士,紧接着又下旨让他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排名在张廷玉之前。

很显然,张廷玉已经被迫退居第二了,乾隆帝为了安抚他,下令内阁行走,讷亲在张廷玉之前;吏部行走,张廷玉在讷亲之前。

这是啥意思呢?乾隆帝的意思是,张廷玉的官比讷亲大,但讷亲的权力比张廷玉大。

乾隆帝以为这样可以让张廷玉觉得心理平衡,但张廷玉也不是傻子,因此与乾隆帝的关系开始变得恶劣,两人面和心不和,很多时候都是虚与委蛇,这种事情在雍正帝时期是没有过的。

在随后数年时间里,张廷玉逐渐被讷亲排挤出权力中枢,他感到无力回天,便决定急流勇退,还可以保住一世清名。

其实,在多数汉臣眼里,如果在政治上无法突破的话,那么就此远离朝堂,从而留下一个好名声,就成为他们最大的追求了,所以张廷玉的做法其实也没错,符合一个读书人的操守和气节。

乾隆十三年正月,张廷玉上书乾隆帝,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回归故里,乾隆帝岂能不知道张廷玉的心思,他不想就此成全,便下了一道谕旨给张廷玉: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说张廷玉守两朝皇恩,又是先帝的托孤大臣,未来是要配享太庙的,哪里有元老重臣归田终老的道理呢?

别看乾隆帝话说得好听,但字里行间都是在指责张廷玉,他的言外之意是张廷玉得了这么多皇恩,想就此退休,从而留个好名声,那是不可能的。

张廷玉也识趣,被乾隆帝阻止之后,很长时间都没再说退休的话了。

但是,到了乾隆十四年正月,乾隆帝下定决心将张廷玉彻底架空,于是下令按照宋代文彦博的例子,让张廷玉每十天入宫议事一次。

这对张廷玉来说,无疑是宣告他政治生涯彻底结束的大事,也是奇耻大辱,他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忍受的,于是再次上书乾隆帝说要退休回家养病。

事实上,乾隆帝之所以要架空张廷玉,一方面是迫于满臣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他长期无法调和汉臣和满臣的关系所导致的,他认为与其两头不讨好,不如先顾好一头,再想办法拉拢另一头。

乾隆帝看到张廷玉的上书之后,觉得他说得在情在理,无法拒绝,本打算就此成全。

但是,乾隆帝在召见张廷玉的时候,张廷玉竟然提了一个过分的要求,要求乾隆帝下一道旨意,让他在去世后享受配享太庙的待遇,理由是他退休后没有职务,他怕自己因为地位不够而无法配享太庙。

张廷玉的担心不无道理,他原本打算一直工作到去世的,这样就可以顺利配享太庙,但情况不允许他继续工作了,所以必须退休回家,也算是荣归故里吧。

但问题是,退休后就只是个普通百姓了,张廷玉的政敌那么多,这些人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让他无法配享太庙,所以他必须让乾隆帝给他一个保证。

很显然,乾隆帝对张廷玉的要求是很生气的,但碍于情面,便下了一道旨意明确了雍正帝遗诏有效,还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以表彰他的功绩。

等到张廷玉出宫了,乾隆帝就有些后悔了,他觉得自己太憋屈了,竟然被一个臣子给威胁了,再加上他不太愿意让一个汉臣配享太庙,所以越想越难受,该怎么办呢?

乾隆帝决定找张廷玉的茬,趁机剥夺其配享太庙的待遇。

第二天,乾隆帝的机会就来了,按照惯例,官员致仕回乡,一般要亲自入宫谢恩,但张廷玉只是写了个折子,让儿子张若澄入宫向乾隆帝谢恩,乾隆帝为此感到不快,便准备下旨让张廷玉说明原因。

当时负责起草谕旨的人是军机大臣傅恒和汪由敦,傅恒是乾隆帝的小舅子(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的同胞弟弟),而汪由敦则是张廷玉的门生,并且两人关系非常亲密。

从这种人员安排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乾隆帝之所以找汪由敦来书写谕旨,其实是在设一个圈套。

果不其然,汪由敦果然上当了,他在谕旨下发之前将消息透漏给张廷玉,让张廷玉第二天一大早就入宫谢恩,避免谕旨下发后造成被动。

张廷玉第二天一大早果然入宫了,乾隆帝则大发雷霆,说汪由敦透漏圣意,并举行廷臣会议,讨论如何处置张廷玉。

廷议的结果是,剥夺张廷玉的官职和伯爵爵位,罢去他配享太庙的待遇,并让其在京城家中反省己过。

就这样,张廷玉在乾隆帝的刻意打压下,不但失去了配享太庙的待遇,还成为了一个戴罪之臣!

你以为这就完了,张廷玉为了名,依然没有放弃挣扎,但他却干了件大蠢事。

乾隆十五年,皇长子永璜去世,他的死跟乾隆帝的苛刻待人不无关系,乾隆帝因此感到十分伤心。

作为臣子,这个时候就应该多说一些顺着乾隆帝的话,但张廷玉却判断失误,反而认为是个好时机,于是再次上书请求归乡,并重提配享太庙之事。

结果毫无疑问,乾隆帝再次大怒,他将张廷玉召进宫,将配享太庙的功臣名录拿出来给他看,让他揣度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

在清朝,配享太庙的大多都是武将,文臣还是比较少的,而且大多都是开国功臣,张廷玉自然无法与他们相比。

但这件事是雍正帝定下来的,所以与张廷玉是否有资格无关,只是乾隆帝自己不情愿罢了,又不好明着拒绝,便想让张廷玉知难而退。

当然了,张廷玉被虚名冲昏了头脑,他也说这是雍正帝的意思,乾隆帝就更不开心了。

于是,乾隆帝下令大学士、九卿共同议论这件事,众人心领神会,都说张廷玉不该配享太庙。

最后,乾隆帝再次重申,张廷玉不得配享太庙,但念及他的功劳,就不治罪了,放其回家养老。

当然了,乾隆帝不可能就这么放过张廷玉的,只不过事情得一步步来做,张廷玉的苦日子还在后头。

张廷玉本就心灰意冷,在回到老家之后,当地父母官也对他不够恭敬,他因此感到更加郁闷了,再加上他已经是快八十岁的人了,所以精神状态变得越发不好。

然而,祸不单行,张廷玉回到老家后不久,他的女婿四川学政朱筌出事了,在任期间干了一些违法乱纪之事,还卷进了雍正时期爆发的吕留良案(文字狱)。

当然了,朱筌犯的所有罪,都是乾隆帝说的,历史上对此事记载甚少,究竟是不是事实,还有待考察。

乾隆帝借着朱筌之事大做文章,将张廷玉也给坐罪了,还下令其上缴为官数十年来所得的皇帝御赐之物。

于是,文章开头那一幕就出现了,张廷玉家被德保给抄了,他由此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罪臣,可谓是身败名裂。

事实上,乾隆帝让德保抄张廷玉的家,是为了在他家找到张廷玉贪腐受贿及牵扯到文字狱的相关信息,但最终没能得逞。

而张廷玉在被抄家之后,对乾隆帝的失望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强烈的求生欲促使他上书向乾隆帝请罪。

乾隆帝没有找到张廷玉的罪证,再加上此时过后张廷玉在朝中的影响力彻底崩塌了,他便下旨赦免了张廷玉的罪,让其安心在家养老。

五年之后,张廷玉去世,此时乾隆帝对张廷玉的怨恨已经淡化不少,而他思量再三,觉得不能违背雍正帝的遗诏,从而落个不孝子的名声,便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也可以借机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宽宏大量。

总结一下,张廷玉之所以被乾隆帝抄家,主要是由三个重要因素造成的,第一是汉臣满臣之争,乾隆帝偏向于满臣;第二是张廷玉晚年过于重视虚名,为了配享太庙而做事没有分寸,频繁出错也就罢了,还逼迫乾隆帝就范;第三是乾隆帝待人苛刻,尤其对汉臣严厉了一些,张廷玉伴君如伴虎,实在难以自保。

0
回帖 返回小说

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至尊归乡小说免费阅读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