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禅位嘉庆,太上皇与皇帝并存,大臣左右为难之际乾隆发火了!
乾隆禅位嘉庆,太上皇与皇帝并存,大臣进退维谷之际乾隆发火了!
文/文史纪事
清朝乾隆晚期和嘉庆初期是一个比力特殊的期间,因为乾隆皇帝在继位之初曾许下誓言,为了表达对皇祖康熙的尊崇,他表达本身在位时间不会超越康熙,于是就有了乾隆禅位嘉庆,清朝乾隆嘉庆二主共事的场面,那太上皇与皇帝并存,那让手底下的大臣们可是进退维谷了,一个是专断朝纲的老皇帝,一个是新皇帝,未来与新皇帝共事的日子长着呢,到底该怎么办才气两边都不得功呢?
话说那嘉庆皇帝登基后,第一次御门听政那是极为隆重。御门听政是明清期间一项比力重要的办法轨制,皇帝选一个比力持重肃静的场合,听取各个大臣的启奏,然后再跟内阁大臣们筹议定夺,凡是御门听政都是在破晓时分停止,因而又被称为早朝。
康熙皇帝当政时兢兢业业,几乎天天早上都要上早朝,就连出巡途中或者是在避暑山庄也不破例。而他的儿子雍正帝则是出了名的勤政,比康熙还要拼,为了可以愈加便利的处置军政大事,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但凡军国大事都能及时处置,比拟较于仪式持重繁琐的御门听政,无疑愈加高效便当。
而到了乾隆皇帝,他比雍正皇帝愈加倚仗军机大臣,御门听政的次数就有所降低,凡是一个月有那么一两次,在紫禁城时就在乾清门听政,在圆明园就在勤政殿听政。后来乾隆年纪大了,精神明显跟不上了,一年之中御门听政5次,勤政殿听政3次。
而嘉庆帝御门听政就比力悲催了,早朝中但凡涉及到日常人事任免差遣等,都是嘉庆来定夺签批,而一些比力重要的奏折,固然上面写着“皇帝睿鉴”但是凡是都是太上皇先阅览批复,之后再听政时一并处置。而第一次御门听政,嘉庆帝显得极为隆重,早朝一完毕他就回到圆明园向乾隆帝存候,听政时所碰着的一些问题也都详尽报告请示,请太上皇训示。
在乾隆禅位给嘉庆初期,皇帝与太上皇并存的场面仍是让良多大臣进退维谷,在写奏章时那是绞尽脑汁,生怕用错了一个字惹得哪位奴才不兴奋。好比湖广总督毕沅,他曾担任军机处章京,翰林院修撰,内阁中书等职务,关于奏章用词标准那可是轻车熟路,他在奏报筹集前线粮草情形时称“仰副圣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那句话听起来识大致,顾大局,然而太上皇乾隆批阅后怒斥:
今年传位大典,上年秋间即明降谕旨,颁示中外:一切军国是务仍行亲理,嗣皇帝敬聆训诲,伴同进修;其外省题奏事务并经军机大臣等奏定格式,通行颁布。毕沅等其实不遵照打点,是何定见?无论打点苗匪一事起自上年二月,一切军务机宜俱系朕酌筹指示,如今军营奏折亦无不逐加批览,即自嘉庆元年以后,内而部院各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等章奏事务,亦皆朕躬亲综揽,随时训示。岂因有授受之典即自暇自逸,置政事于不问乎!
乾隆皇帝说那句话的意思就是,本身是皇帝之上的皇帝,嘉庆帝只能是聆听教导,伴同进修,本来太上皇三个字的意思是上一任皇帝,已经退位的皇帝,本身不按常理还要责怪臣子。不外颠末乾隆皇帝那么一怒斥,让本来比力迷惘为难的大臣们立即就大白了立场,从上贡品到写奏章,不克不及单一不克不及有二,不克不及含混不克不及清晰摆布危难之处境,酿成了诸事照旧,不再有心理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