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汉与忠曹,“王佐之才”荀彧真实形象的探析

3周前 (11-14 23:20)阅读1回复0
玛丽儿
玛丽儿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874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490
  • 回复0
楼主

引言

荀彧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无足轻重的人物,在放弃袁绍转而投奔曹操后,积极为曹操出谋献策。做为曹操的重要谋臣,荀彧为其同一北方立下显著勋绩,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也”。本来应该官运灵通的荀彧却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离奇死往,其死因也不断存在争议。而关于荀彧之死的记载,次要以《三国志》“忧死”和《后汉书》“赐死”那两种为主。

“忧死”与“赐死”

《三国志·荀彧传》载:“(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晋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认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让步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斯。太祖由是心不克不及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医生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董昭等人在建安十七年劝曹操称魏公之际曾暗里征询荀彧,但荀彧认为曹操应以恢复汉室为其次要目标。曹操由此对其不满,因而在攻打孙权时一反常态,没让荀彧随军,而让其留在寿春养病,荀彧因忧愁往世。

《后汉书·荀彧传》对荀彧之死所记载则有所差别:“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此处所言荀彧是被曹操赐死的。

此外,《三国志》和《后汉书》对荀彧的定位和评判也有所差别。《三国志》做者陈寿认为:“荀彧秀丽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后汉书》做者范晔认为:“盖取其回正罢了,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陈寿以荀彧做为魏臣未能完成其辅佐曹操成立功业的志向感应遗憾,范晔则认为荀彧为汉臣,成仁取义,死得其所。统一小我在两部史乘中的记载与评判判然不同。

范晔《后汉书》除对荀彧的评判和对荀彧之死的记载与陈寿《三国志》差别外,其对荀彧与中常侍唐衡结亲的记载死力为荀氏分说,以及荀彧的除亢父令也要写在董卓之乱之前,以此愈加凸起荀彧的忠汉形象。做者认为,范晔在《后汉书》中对荀彧忠汉形象的描写并高度评判其灭亡的意义与其时的政治场面地步和思惟潮水有关。

荀彧延续汉室山河和刘裕延续晋室山河的功业类似,着重强调其殉汉意义与其时的胡汉政权对立有关,与此布景对应的史家立场是对汉魏禅代的理解,此时荀彧的忠汉形象已被完全美化。再看裴松之评判荀彧:“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于昔时,布诚心于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

荀彧忠汉形象的实伪

同处刘宋时代的裴松之对荀彧的定位与灭亡评判与范晔如斯类似,他们都认为荀彧是汉臣且死得其所,但西晋的陈寿却认为荀彧是魏臣且理想未成,那就使得很多人对荀彧忠汉形象的实在性产生了思疑。

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校证》卷六“荀彧传”认为:“论者或谓末路虽以失操意而死,而当其初往袁绍就操时,值吕布攻兖州,彧为操坚守鄄城及范、东阿以待操,谓昔汉高先定关中,光武先取河内认为基,此三城即操之关中、河内也。后又劝操迎天子,谓晋文纳襄王而定霸,汉高发义帝丧而得诸侯。是早以帝王创业之事劝操,何得谓之尽忠于汉?”

赵翼认为荀彧早期就以深根固本的定见为曹称帝做策划,谈不上忠汉。清代另一位史学家李慈铭在其《越缦堂读书记》中对荀彧忠汉一事也颁发过评论:“至于荀爽荀彧,实非贞士,而慈明之论,既表其图董之智;文若之论,又表其为汉之忠,此之立言,尤为过当。”他更是间接指出前人对荀彧忠汉的定论有失偏颇,曲指其“实非贞士”。

那些量疑有无事理,可从与荀彧关系密切的大臣在汉魏禅代之际的表示窥见眉目。荀彧官居尚书令,具有推荐人才的资格。《三国志·荀彧传》记载:“……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国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出名郗虑、华歆……”。

由此可知曹操集团中的良多人才皆为荀彧所选举,而其所推荐的人才多为曹魏政权办事,代表者如华歆之流。《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遣华歆勒兵进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医生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克不及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全国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由此可见荀彧推荐的华歆和郗虑都是杀伏后的次要人手。又《三国志·华歆传》记载:“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而不进爵。魏文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悦喜,形于声色,而相国及公独有不怡者,何也?’群起退席长跪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

华歆在汉魏之际为曹操称魏公积极拂拭障碍——杀伏后,却在曹丕称帝时表示出哀容,并且陈群阐明是因二人过往同为汉臣的缘故。华歆此番前后纷歧的表示饱受世人诟病,“夫曹氏篡汉,忠臣烈士之所宜切齿痛恨,纵力不克不及讨,忍复仕其朝为公卿乎?歆、群为一世之贤,所立不外如是”。

史学家宋洪迈认为实正的忠臣烈士在魏代汉之际应尽量征讨,至少不做曹魏的官员,而陈群和华歆在曹魏政权成立后就被授予高官,他们并没有资格被称为东汉的忠臣烈士。“从与荀彧关系密切的人在汉魏之际并没有任何忠汉的行为流露,他们在曹魏成立之后的官吏过程也表白,那些人均尽量于魏,得到重用。

例如“以华歆之牵后坏壁,郗虑之奏收孔融,为死党于操,皆名德自居,而枭獍其行。以钟繇陈群之议复肉刑,为助杀人。以辛毗之为袁谭使曹操,而陈说二康之必亡,为卖主以图己进身之基。以东京为亡于贾谢。以司马温公称荀彧为仁,其谬同于花史”。与荀彧关系密切者在汉魏之际的表示都展现在为曹操办事,他们毫无忠汉的表示。

结语

由上可知,与荀彧关系密切的人在汉魏之际并没有任何忠汉的行为流露,他们在曹魏成立之后的官吏过程也表白,那些人均尽量于魏,得到重用。《三国志·孙叔然传》:“陈寿评曰: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即指出钟繇、华歆等人在曹魏成立之初就位列三司,且曹魏期间以功臣配飨太庙时陈群、华歆、钟繇等人皆在其列,可见他们为曹魏政权尽心尽量,何谈忠汉。从与荀彧关系密切的人在魏代汉之际的行为及其之后的履历来看,他们并没有忠汉之心,那也可干证荀彧并不是忠汉,史乘塑造的荀彧忠汉的形象其实不可靠。如斯一来,荀彧因忠汉而死的结论就站不住脚了。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92年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85年

赵翼,《廿二史札记校证》,上海古籍出书社,2013年

裴松之,《裴松之注三国志》,天津古籍出书社,2009年

0
回帖

忠汉与忠曹,“王佐之才”荀彧真实形象的探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