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建立国家后,是如何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

52秒前阅读1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5736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4726
  • 回复0
楼主
契丹人从最初的奴隶制度向封建制的转变始于耶律阿保机在公元9世纪末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了贵族和将领的权力,强化了中央集权。契丹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进行了改革,如实行农奴制和科举制度等,最终实现了封建化的转型。

契丹人建立国家后,是如何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

辽政权建立后,契丹社会是如何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呢?主要分三个阶段。

之一个阶段,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萌芽期。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之初,基本上是一个土广民众的多民族的奴隶制国家。

后来阿保机在 *** 地主的建议下,把俘掠的 *** “仿唐州县,置城以居之”,使他们“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在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面前,契丹统治者不能也不可能改变汉族农民固有的农业经济生活。

于是“阿保机率 *** 耕种,为治城郭、屋邑、连市,如幽州制度”。

在 *** 地主的帮助下,从这时起,契丹统治者才知道了课税之利。

《辽史·食货志》说:“夫赋税之制,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

因此,在阿保机的晚期,在契丹奴隶制社会中,已经存在封建制的成分。

第二个阶段,封建制的成长。

辽太宗耶律德光占领燕云地区以后,在辽的境土之内,包括许多经济发展不同的民族,大致说来,可以概括为南北两种类型:

南部 *** 聚居的燕云地区,过的是“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的封建制生产和农拼生活方式;

北部的契丹人和其他各族,过的是“畜牧欧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奴隶制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

为了适应南北各族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太宗采取了辽“因俗而治”玫策,在统治机构中设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官制。

这种政治制度,反映了辽朝国内封建制和奴隶制的并存。

同时辽朝在北方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是之一次。

在辽朝统一的政权下,有利于各族间相互学习,有利于民族融合。

在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契丹社会加速了向封建制转化的步法。

第三阶段,封建制淘汰了奴隶制

辽圣宗耶律隆绪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实行了一系列封建化改革。

1、释放奴隶。通过部族再编制,将原来属于诸宫帐的奴隶户,改编为部民,统和十三年(995年),诏令“诸道民户,(穆宗)应历以来胁从为部曲(奴隶)者,仍籍州县”。即编入州县户籍为平民。

开泰元年(1012年),又诏令“诸道水灾饥民质男女者(典质为奴隶),起来年正月,月计佣钱十文,价折佣尽,造还其家”。这两道释奴诏令,均指出“诸道”,说明地区很广。

2、改革赋税制度。从圣宗时起,燕云地区以外的州县,大都实行封建的赋税剥削制度。乾亨四年(982年)“敕诸州有逃户庄田,许蕃 *** 承佃,供给租税”。

统和十二年(994年),诏“翻宜州租调”。统和十三年(995年),诏。增泰州、遂城等县祖赋”。

统和十五年( 997年),令“品部旷地令民耕种”,征收赋税。北部各州县所实行的赋税制度,仍然是因袭唐代以来的两税法。

统和十八年(1000年)诏令说:“北地节气颇晚,宜从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帛钱、鞋、地、榷曲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十月纳足。之外,对头下州县的税制也作了改革。头下州县原是契丹贵族奴隶主的私城,头下户归各奴隶主所私有。圣宗时,在头下州县内,实行“凡市井之赋,各归头下,惟酒税赴纳上京,此分头下军州赋为二等”。这里所说的“二等”,就是金人所说的:“输租于官,且纳课给其主。谓之二税户”。此二税户,说明头下户与头下主的奴主关系日益松弛,头下户的奴隶身分已发生变化,即由奴隶已迅速地向受朝廷封建剥削的自由民转化

3、改革法律。从阿保机时起,就制定了“契丹及诸夷之法, *** 则断以律令”。

契丹人与 *** 在法律待遇上是不平等的。辽圣宗说:“联以国家有契丹、 *** ,故以南北二院分怡之”;“若贵残异法,则怨必生”。

为了调整民族关系,统和十二年(994年)诏令:凡“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

这说明契丹律同汉律逐渐走向统一辽圣宗时期,契丹社会法制的汉化,是同契丹社会这时走向封建化是一致的。

辽圣宗时期,通过以上这些改革,使封建制在契丹社会中已成为支配的社会形态。

沧州铁狮子是从哪里来的?

铁狮子的来源已经在它身上写得一清二楚,正是由“山东李云造”,那时的沧州经常发生海啸,民众为镇压水患,捐钱请山东有名的铸铁师傅李云铸造了这尊铁狮子,让它面海而立,并取名“镇狮吼”。

0
回帖 返回小说

契丹人建立国家后,是如何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