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芳技能?
李元芳的一技能就是扔一个镖打人打兵线都可以二技能是位移,二技能位移有伤害同时可以免伤像妲己那样有控制的李元芳二技能位移免她控制三技能都可以,然后李元芳的三技能是一个很大的镖它可以把敌方减速同时也有伤害,如果李元芳伤害高一个三技能和一个一技能敌方就没了,李元芳是射手同时可以打野,李元芳玩发育路可以带眩晕也可以带闪现,如果李元芳要打野可以带惩击同时惩击也可以眩晕一会儿
如何评价电影人王晶?
说一下百度百科没有的:
直到现在,电影圈里的很多人都还在谈论王晶去年的电影《大内密探灵灵狗》。这部被网友评为“烂片中的烂片”的电影,以4000万的投资一举拿下1.03亿元的票房。很多电影制片人都因为这部电影背上了包袱,因为他们每见一个投资人,对方都会拿这个案例说:“你看人家《灵灵狗》怎么就能赚钱?”
在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王晶感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走的太快了,按照我的理解,当一个社会人均年收入达到小康后的二十年,电影才可以成为流行产物。当年的日本如此,法国如此,现在中国内地也如此;而当人均收入高于小康时,人们就开始追求个性了,观影受众必然分流。以中国现在的速度来看,可能不到二十年,整个电影受众就会分流。”
黄金盛世
在导演王晶的经历中,1988年香港电影才算真正驶入了“黄金时代”。
1977年,生于电影世家的王晶编写了之一部电影剧本《鬼马狂潮》,迈出了商业电影道路的之一步;1981年,他加盟邵氏,担任导演,推出了首部作品《千王斗千霸》,这部集 *** 、枪战的作品上映后一炮而红,以500多万的票房位列当年十大卖座港片第九位。
与当下的内地电影市场不同,自香港电影诞生起,院线就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邵氏和嘉禾业内大佬,有充足的资金自产自销;其他院线则选择资助导演。1988年,香港成立了一条新院线,新宝院线。当年港产电影发行量就激增到110部,比1987年多了20部。在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一书中写道,正因为新宝院线的成立,香港影人的“赚钱时代”来临了。
当年,刘德华叫“刘十三”,寓指“一年拍十三部电影”;郑裕玲叫“郑九组”,同时段接拍九个戏。连幕后的摄影、灯光、茶水都身兼三四个组的任务。
这段时间也是王晶从影生涯中的黄金期。1988年,他和刘德华合作拍摄《更佳损友》,这部400万的小成本喜剧片最终摘下了2000万票房。当年,刘德华一天连轴跑三个剧组,只有到王晶的剧组才能睡两个小时觉。“他每次来我片场都是一副要死的状态。我不得不说:‘你先睡,睡两个小时起来再拍。’两个小时后,我必须叫他起来,我也一天有两个组在同时开拍啊!”
20年间,他拍摄的80部电影累积总票房超过了10亿港币,被誉为“香港更高票房导演”。
香港电影的繁荣背后是台湾热钱的涌入,这一时期,华语电影出现了大量的港台合拍片。1992年前后,刘德华的天幕、李连杰的正东相继创立,他们背后的金主都是台湾片商。
台湾一部港片的立项过程是:台湾片商拍钱,点名要香港大腕配搭出演,然后找导演,最后才是创作剧本。据传,当年王家卫就是以“林青霞、张国荣”班底,“骗”来台商千万投资,开拍了《东邪西毒》。
“如果台湾片商投资份额不到整部电影的一半,导演是不会选择拍的。因为拿自己的钱拍会赔啊!到后几年,台湾资金已经足够支撑整部戏。”王晶说。
在充足的资金资源下,一部香港电影从立项到完成多则二个月,少则一个月。据说,当年刚出道的编剧文隽就曾在导演的逼迫下四天写出一个剧本。在王晶的回忆中,这样的江湖段子基本属实。他说:“四天都算多的了,为了加快速度,很多片子导演都在片场想剧本,有时,就算有剧本也不用,因为一些导演是武指出身,根本不会写字,需要有一至五个编剧在现场。”
台湾金主
现在回忆当年盛世,很多人感叹600万人口的香港能在电影产业领域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可谓一个奇迹。但在王晶看来,香港电影当年的兴盛完全是得益于台湾电影保护主义的庇护。“你说当年香港就那么点人口,哪来那么多票房啊?那时靠的是台湾受众。”
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 *** 只允许台湾片和港片在本土上映。港片上映前要加入一个名为“台湾自由工会”的组织,保证政治取向符合 *** 的利益。当年,梁家辉因拍摄了《火烧圆明园》被台湾当局封杀,因为台湾市场的重要性,梁家辉在香港的工作机会也几近流失。
在西片上,台湾 *** 有严格的限制:一部好莱坞电影只能引进八个拷贝,也就是说最多只能在八个戏院上映。
“好莱坞片子很少,日本电影不让上,韩国片一点点。”王晶向《中国周刊》记者回忆说,“在和港片的竞争中,台湾片怎么能比香港片好看啊?当年台湾电视剧也很难看。记得当局规定,所有打的镜头只能打八秒钟。我看了一个电视剧,两个人打到第八秒,忽然停了,说:‘住手,你不是我叔叔吗?’我笑死了。台湾电视不好看,电影不好看,老百姓只能看港片了。”
香港电影在台湾的大行其道也恰逢台湾经济正待起飞:各地开发公路,搞基础建设。台湾中南部的很多农民依靠 *** 征地补偿的土地金,一夜暴富。
王晶听闻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春节,一个农民拉着牛车,带着一家老小十六口进了电影院。一看坐满了。农民说:“不行,我光出门就花了三个小时,一定要看上香港电影。
在香港电影的极速狂飙中,王晶成为其中既高产又卖座的导演: 1991年他和周一家1000个座位的戏院,很可能有2000人在看。
在香港电影的极速狂飙中,王晶成为其中既高产又卖座的导演: 1991年他和周星驰合作《整蛊专家》 ,开始了他们长达10年的无厘头喜剧的创作;同年,又开拍《赌侠》,开创了香港电影的赌片市场。为了快拍快上,王晶的电影多以情节夸张著称,没有什么艺术讲究。他曾说过:“观众想看什么电影,我就拍什么。”
台湾充足的资金一面带动了香港电影的发展,一面也使得整个香港电影产业陷入了恶性循环:跟风烂作横行,影片类型单一,演员片酬居高不下,有影评人评价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是典型的“商业功利主义”。
当年,香港 *** 不能对电影产业进行过多的“宏观调控”,基本上一部电影没有太大的政治问题,都可以上映。
王晶说:“与现在的内地电影审批制度不同,香港 *** 对电影管制有很清晰的条文。导演对照着拍就可以了。一部符合标准的电影拍完后,你必须让我上。而且香港的审批制度是三天之内就要给答复,不像现在的大陆拖拖拉拉几个月都没有审完。”
在很多电影圈内人看来:1993年是香港电影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事情的起因是由于恶性竞争,周星驰的电影《济公》卖给台湾片商3000多万港币的高价,最终让台湾片商血本无归。这个事件引发了台湾八大片商开始和香港电影从业协会就“如何抑制港片成本,压低港片酬劳”进行协商,最终,谈判破裂。台湾片商要求台湾当局放宽对西片的限制。1995年,台湾当局不再对好莱坞电影的拷贝数量进行限制。
“我们怎么打得过美国片啊?”王晶唏嘘,“香港电影就是这样失守的,其实是香港人自己搞死了自己。我们去谈判的人威胁台湾片商,你要封顶,我们就不给你电影,就算给了,最多只能放三个月。台湾商人当然不干,最后才引发了 *** 干预,让好莱坞电影进入到台湾。后来,台湾电影也是这样死了,两败俱伤啊!对于这段历史,很多香港电影的资深影人都不愿提,或者说是个忌讳。他们怎么敢提?当年他们做了最笨的一件事情。如果先答应台湾商人封顶,两三年后港片价格自然会上去了。这个故事只有我敢拿出来讲,而且我只当着媒体说过两次。”
一组数据也表明观众逐渐对港片失去兴趣:1991年的香港电影票房前三名都在3000万港元以上;1992年,前三名的票房都超过了4000万;但1993年只有《唐伯虎点秋香》略超过4000万。
内地尝试
1993年之后,香港电影陷入萧条。随着吴宇森、徐克、李连杰等大腕明星远走好莱坞,香港本土已经很少有人再坚持拍电影了。(原作者:张卓)当年,王晶尝试走了两条道路,之一条是自办公司,拍摄一系列面向香港本土的电影。这里就有日后大获成功的古惑仔系列。王晶说:“当年台湾市场死了,我就想拍一些面对香港年轻观众的电影,做大本土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其实香港当年的状况和现在内地很像,观影的平均年龄偏老。应该有一些面对20—28岁年轻人的电影。”
王晶走的第二条路就是尝试来内地拍摄合拍片。1993年前后,内地已允许和港台资本合作拍片。《倚天屠龙记》是王晶进入内地拍摄的之一部电影。整部影片绝大多数投资来自台湾片商,内地制片方只投资了200万。王晶解释说:“内地200万投资是一个封顶价格。说实话,这些钱在我眼里根本不是一个钱。”
回忆1990年代的北京,王晶形容“路黑乎乎的,什么都没有”。当年,王晶最常去的地方是燕莎。剧组里一个内地员工告诉他:“燕莎是我们走都不敢走进去的。
王晶说:“我觉得这样很不好,同一个组里,大家得到的待遇相差太远,香港员工拿的钱内地员工可能三辈子都拿不到。而且,我接触了一些内地电影人,发现这里没有纯粹的商业片,不是导演不想拍,是他们连有这个念头都不敢有。”
1996年,王晶和永盛娱乐合作,开始尝试在内地发行电影。当年,永盛娱乐对发行VCD抱有很大希望。最初面向市场的《百变金刚》、《烈火战车》、《赤子威龙》都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但不知道为什么?(政策)忽然就不让我们发了。”王晶说。
也许是经历这一事件,王晶放慢在内地发展的脚步,即使在1997年回归后,香港影人大举北上时,王晶也走得越发小心谨慎。近十年间,他先拍摄了一系列卖座的电视剧《小宝与康熙》、《楚留香》、《天下之一》;2003年前后,才开始尝试投拍一些小 *** 低成本的电影,比如1000多万成本的《卧虎》和《野蛮秘籍》。
到2007年,王晶感觉内地市场开放的差不多了,遂决定在2008年放大对内地电影的投资额。从2008年到2010年间,王晶相继推出《美丽密令》、《未来警察》、《金钱帝国》等电影,内地屏幕上一度又出现了港片兴盛期时王晶PK王晶的状况。但和在香港受到的抨击一样,在内地,王晶的每部作品都会被诟病“这么烂的电影会搞垮电影市场”。王晶反击说:“他们凭什么骂我?我拍了三十年的商业片,掌握了商业规律。我的电影不卖座,谁的卖座?再说,如果这部电影票房不好,你随便骂我。但这么好的票房,证明有很多人在看。电影不是艺术,它是大众传播,所以导演要用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一部电影从立项起就要考虑演员配搭,上演档期,戏里的娱乐性比例,是否融合地区口味,同类型片子的多少。这是一套精密的商业计算公式。”
2010年是内地市场更好的时代吗?王晶摇摇头:“现在内地电影市场看似热,但我很少敢用来自行业外的资金。一个人常常说给你投500万,结果只是说说看;能拿得出1000万以上的投资人,其实不多。另外,内地电影市场的热,与当年的港台市场相比,还是不同的。当年我们是重利,现在内地电影人还是太‘重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