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丛雀渊鱼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扶倾济弱 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扶危济急 犹扶危济困。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扶危济困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扶危救困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出处: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福善祸淫 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出处:《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 改恶行善 不再做恶,转做好事。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九十一卷:“夫欲修学,熟寻此文,改恶行善,速登神仙。” 积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出处:《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积善余庆 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出处:《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急公好施 指热心公益,乐于施舍。急公好义 急:急于。热心公益,见义勇为。出处: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济寒赈贫 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出处:《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济苦怜贫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出处: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济困扶危 济、扶:帮助。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济弱扶倾 弱:弱小;倾:倒塌,比喻境遇困难。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桓公匡合,济弱扶倾。”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 济世救人 济:拯救。拯治时世救济人民。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之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 矜贫救厄 矜:怜悯。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救困扶危 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 救灾恤患 指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乐善好义 指乐于行善,喜好正义。普度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出处:《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普济群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普济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轻才好施 指人不把钱财放在眼里,乐于慷慨解囊,急公好义。出处:《三国志·吴志·朱据传》:“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善门难开 善门:为善之门。旧指一旦行善助人,许多人都会来求援,凡无法应付了。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这太原一府是被灾顶重的地方。大善士见机,善门难开。” 施仁布德 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为善最乐 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 修桥补路 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之一折:“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与人为善 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云行雨洽 比喻广施恩泽。出处:《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北齐文武舞歌》:“云行雨洽,天临地持。” 云行雨施 施:施布。比喻广泛施行恩泽。出处:《周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择善而行 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出处:唐·魏徵《十渐不缉粻光救叱嚼癸楔含盲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振穷恤寡 救济贫穷和无依靠的人。出处:《北史·魏纪四·孝明帝》:“壬寅,诏以旱故,命依旧雩祈,察理冤狱,掩胔埋骼,振穷恤寡。” 振穷恤贫 救济贫穷的人。出处:《明史·王越传》:“睦族敦旧,振穷恤贫,如恐不及。” 赈贫贷乏 救济穷人。出处:《新唐书·刘仁轨传》:“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 周急继乏 周:接济。继:帮助。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亦作“周急济贫”、“周贫济老”。诸恶莫作 诸恶:各种坏事。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旧时用以劝人行善。出处:《大般涅槃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作善降祥 旧指平日行善,可获吉祥。出处:《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谓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出处:《缨络经·有行无行品》:“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1、关于“向善”的成语有:助人为乐、改行迁善、化鸱为凤、佐雍得尝、择善而从、乐善好施。
2、成语分析:助人为乐、改行迁善、化鸱为凤、佐雍得尝、择善而从、乐善好施。
(1)
【成语】: 助人为乐
【拼音】: zhù rén wéi lè
【解释】: 帮助人就是快乐。
【出处】: 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举例造句】: 他一向都是助人为乐。
(2)
【成语】: 改行迁善
【拼音】: gǎi xíng qiān shàn
【解释】: 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同“改行为善”。
【出处】: 《新唐书·张巡传》:“巡下车,以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举例造句】:从今往后,我要改行迁善了。
(3)
【成语】: 化鸱为凤
【拼音】: huà chī wéi fèng
【解释】: 比喻能以德化民,变恶为善。鸱,猫头鹰,古人以为凶鸟。
【出处】: 语出《后汉书·循吏传·仇览》:“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
【举例造句】: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函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
(4)
【成语】: 佐雍得尝
【拼音】: zuǒ yōng dé cháng
【解释】: 比喻助人为善,自己也分享光荣。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王子晋云:‘佐雍得尝,佐斗得伤。’此书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
【举例造句】:即便是无报酬,也会佐雍得尝。
(5)
【成语】: 择善而从
【拼音】: zé shàn ér cóng
【解释】: 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处】: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举例造句】: 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6)
【成语】: 乐善好施
【拼音】: lè shàn hào shī
【解释】: 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出处】: 《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
【举例造句】: 宋湜懿文多识,名动人主,至与李沅同命。虽去沅远甚,然乐善好施,士类归之,亦可尚也。
麻雀的药用价麻雀的药用价值?麻雀的肉、血、脑髓、卵,古人都作药用。麻雀肉微温无毒,有“壮阳、益精、补肾、强腰”的作用。所以对于中老年人肾虚阳痿,腰膝酸软,小便频多者,经常吃些麻雀肉和麻雀粥,很有益处。麻雀的选择,以10月开始,正月以前,即冷三月食之更好。 麻雀粥的作法:将麻雀5~10只去毛,剖去内脏,洗净后炒熟,然后放入少量白酒,稍煮,再加水,入米100g煮粥,待粥将成时,加葱白三支,再煮一沸即可。可供冬三月早晚餐或点心温热服食。性机能亢进者不宜多食。
1、治老人脏腑虚损羸瘦,阳气乏弱:雀儿五只(治如食法),粟米一合,葱白三茎(切)。将雀儿炒热,次入酒一合,煮少时,入水二盏半,下米作粥欲熟,下葱白五味等,候熟空心食之。(《养老奉亲书》)
2、治肾冷偏坠、疝气:生雀三枚,燎毛去肠,勿洗,以舶上茴香三钱,胡椒一钱,缩砂、肉桂各二钱,入肚内,湿纸裹,煨熟,空心服之,酒下。(《仁斋直指方》)
3、治小肠气疼痛:带毛雀儿,取去肠肚,将金丝矾研细,装放雀儿肚满,缝合,用桑柴火缓缓煨烧成炭,研为细末,空心用无灰酒调下。恐恶心,入盐汤少许。年远者每服二枚,近者一枚。(《瑞竹堂经验方》飞黄丹)
4、治眼昏,翳赤涩,远视似有黑花,及内障不见物: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雀儿十个(去毛嘴爪翅足,存肠胃,去骨烂研),磁石(烧,醋淬七遍,细研,水飞过)、神曲(炒微黄)、青盐各一两,菟丝子二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
上药捣罗为末,以好酒二升,入少炼熟蜜,入雀肉及盐,研令极烂成膏,和诸药,丸如梧桐子大。每于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服。(《圣惠方》肉苁蓉丸)
5、治痢疾:腊月雀儿,割开肠肚,皮共毛全,去皮巴豆一个,放在内,到沙石罐内盛,顿炭火烧作黑,研细。
另用好酒煮黄蜡百十沸,将蜡取出,磁盏内化开黄蜡,即与雀儿末一处为丸,每服一、二十丸,不拘时候。如红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花红痢甘草、干姜汤下。(《普济方》)
6、治百日咳:麻雀肉一只,冰糖三钱。炖熟,每服一只。(《吉林中草药》)。
为什么东汉末年时期的朝廷被有些人称为历史上最腐朽的时东汉末年的桓、灵二帝时期,是典型的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的年代声名显赫一时的十二常侍,作为一个与外成交替专权的宦官势力集团,扮演了贪酷暴敛的角色。张让、赵忠二人作为这个集团的突出代表,更是集中地体现了宦官专政的诸多特点。张让是颖川人,颖川在现在河南禹州。赵忠是安平人,安平在现在的河北安平。
二人都是从小入宫,做了太监。汉桓帝时升为小黄门,还是处于宦官集团的中下层。在当时与外威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中,他们先后都受到皇帝的赏识,得到超乎寻常的提拔重用。
汉顺帝的皇后是梁氏,梁氏的父亲梁商被顺帝任用为大将军,掌握军事大权,外威势力崛起。梁商死后,他的儿子梁冀继任为大将军,威势震天下。顺帝驾崩,二岁的冲帝继位,梁氏作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当然要宠信自己的兄弟。梁冀为大将军参录尚书总搅朝政。冲帝登基后不到半年即去世,梁冀已经操纵了废立皇帝的大权,由他做主。拥立渤海王的儿子刘缵当了皇帝,就是质帝。
质帝当时虽然年仅八岁,但是比较聪慧,从梁冀的所作所为已经看出这位大将军的骄奢蛮横,不过他毕竟是小孩子,不懂得韬晦之术,竟然对着众多朝臣指责梁冀是“跋扈将军”。梁冀不能容忍这个小皇帝对自己的不敬,他为了雏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同时也为了消除将来的隐患,命令手下把鸩毒放进食物当中送给质帝,可怜质帝登上帝位仅仅一年半,就被梁冀给毒死了。梁冀随后又一手操纵迎立十五岁的刘志为新皇帝,即汉桓帝。桓帝在位的前十三年,朝政还是由梁冀一手把持。随着年龄的增长,桓帝对梁氏外成的怨恨与日俱增。处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消灭势力强大的梁氏集团,只有依靠皇帝身边的亲信宦官。桓帝与五名宦官唐衡、单超、左倌、徐璜、具璦密谋,决心诛除粱冀。
桓帝派黄门令具璦率领御林军包国粱冀府宅,梁冀被迫自杀,其朝中党羽也多被牵连,不死即罢官,东汉五名宦官被同日封为侯爵,史称“五侯”。后人有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诗中的“五侯”。就是说的唐衡等五人。而赵忠因为参与这场行动,也被封为都乡侯,崭露头角。永康元年(168年),桓帝病死,十二岁的刘宏即位,是为灵帝。年少无知的灵帝对朝夕侍候在身边的宦官们特别宠信,对张让、赵忠更是言听计从,心甘情愿地听宦官们摆布,甚至对人说:“张常侍是我赵常侍是我母。”
张让、赵忠又援引夏恽、郭胜、孙平璋、毕岚、粟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宦官,封侯进爵,权倾朝野。这十二名宦官就是有名的“十二常侍”,而他们的首领就是张让和赵忠。张让、赵忠等人得势后大肆搜刮天下钱财,一方面出于其贪婪的本性,一方面也“得益”于皇帝的喜好。灵帝即位前仅为侯爵,家境也不济。当了皇帝后,对理论上的帝王“富有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太相信,他要亲自把钱财收到自己名下,然后再购置大片田地房产,这样才放心。要办这些事,还得依靠亲信的宦官。他放手让张让、赵忠等宦官搜刮民间钱财,大肆聚敛,把皇家的御苑西园作为自己的私家库藏,把搜刮来的钱财全都存进西园。
张让、赵忠等人为灵帝设计了许多聚财的名目,例如,各郡国上缴的赋税,要另交一份“导行费”,输入皇帝的中署。这样各地在原先缴纳的赋税之外,还要加上额外的一笔负担。他们还从官吏身上做文章,规定刺史及二千石的官员升迁都要缴纳所谓“修宫钱”,凡新任官吏都要先到西因接官职大小交纳一定的银两才准许上任,以致有的官员因为交不起银两被逼自尽。到了光和元年(178年),张让、赵忠又怂恿灵帝卖官鬻爵,在西园明码标价,公开收钱出卖官职。《后汉书·灵帝纪》中有一段系引自《山阳公载记》,标有当时卖官的价码,年俸二千石米的官职,索价为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米的官职,索价为四百万钱。
至于县令则按各县的情况议价,到富县的价格高,到穷县的价格低。如当时交不足钱,还可以赊账,到任后再偿还。这就势必导致买官者当官后变本加厉地搜刮当地百姓,利用官位和权力援取比买官价格更多的钱财。廷尉崔烈花了五百万钱,被任为司徒,任职拜见灵帝时,灵帝又后悔钱收少了,觉得应该收他一千万。
张让、赵忠为了捞到更多的钱财,故意频繁地任免官吏,以更大限度地榨取油水,一个官员到任不久,就被换下来由另一个新官接替,以致有的州郡长官一月之内要更换数次人选。这样迫使各级官员买官上任后就急不可待地搜刮百姓,聚敛财富,不然就亏本了。皇帝和宦官们靠着种种手段聚敛的钱财多得放不下,在西园专门建了一座“万全堂”,堆满了金银珍宝。
灵帝派人到他老家,封候时居住的河间,花钱购置了大片的土地,建造起家华的宅第。张让、赵忠等宦官也不甘落在皇帝后面,他们变着法子敛财。中平二年(185年)洛阳南宮失火,大火烧了半个月,随后城西广阳门也倒塌。张让、赵忠认为弄钱的机会来了,于是以重修宫殿为借口,通过灵帝下令全国增加赋税,按土地每亩增收十钱。
还征用太原、河东等郡县的木料和石材运达京师。各地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把征用的物品送到京城后,却往往遭到张让、赵忠手下宦官们的敲诈勒索,故意说进贡的东西不合乎要求,目的无非是索取高额的贿赂。不给他们送礼进贡,就拒收征调的木、石材料,以致大批的木材堆积在京城,时间长了都朽烂不堪。
张让、赵忠等宦官们打着工程的旗号,赚足了贿银。在宦官们的教唆下,昏庸无能的汉灵帝除了千方百计地从民间敛财以外,就只懂得玩乐。宦官让人在后宫建立了一个集市,让宫女们扮做买卖人,灵帝也穿上商人的服饰到集市上游逛,或在酒店里饮酒作乐。他不满足于现有的宫殿,让张让、赵忠等宦官大兴土木,兴建新的宫室楼阁,装点得豪华绚丽,耗费了无数的民力和财力。张让、赵忠等人也利用包揽这些工程的机会,对地方上横征暴敛,从中渔利。张让、赵忠借着皇帝的宠信,权势显耀,无人可比。不要说张让、赵忠本人,就连他们的家人也不可一世,富贵逼人。陕西扶风富豪孟挖为能结交张让、赵忠,就是先厚金贿赂张让总管家内事务的家奴,并千方百计满足总管的所有要求。
总管十分感激,就问盂佗有什么事需要他帮忙,孟佗说:“我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你能当众向我拜一拜。因为张让的权势煊赫,每天求见他的人很多,上百辆的车子排成长队都需要经过总管这一关才能受到张让的接见。有一天,孟佗也来求见张让,却故意来得很晚,排在数百人后面,张让的总管见到孟佗,急忙率领一帮手下人前去叩拜孟佗,并十分恭敬地把孟佗迎进张宅。当时在场的人认为孟佗与张让的关系非同一般,都争相向孟佗送上各种珍宝。孟佗拜见张让时,把所收受的一部分财物献给张让,张让十分高兴,又加上总管的美言,马上决定任用孟佗为凉州刺史张让、赵忠实行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对于敢于对抗他们的人,千方百计地加以打击陷害。
由于豫州刺史王允向灵帝报告张让有与黄巾军交往的嫌疑,张让对王允怀恨在心,必欲除之而后快,借故把王允抓进牢中,只是因为大将军何进和太尉袁隗、司徒杨赐等人 *** 向皇帝求情,王九才未被杀害。后来灵帝下诏大赦天下但由于张让故意发难,惟有王允不准免。张让之父病故后归葬到老家颖川,很多人慑于张让的成势都去参加葬礼,但是州郡的名士们多数是有气节的,竟无人前去,张让非常生气。后来有个名士叫陈宴前去吊唁,才使张让有了一点面子。不久,陈宴被牵连进党争中,面临被诛杀的危险,张让通过自己的活动,使陈寔免除了杀身之祸中平六年(189年),灵帝病死,十四岁的皇子刘辩继任皇帝,即汉少帝。灵帝的皇后何氏作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何太后的哥哥何进作为大将军入朝辅政。赵忠等人害怕何进当政削弱宦官的权力,就和宦官蹇硕密谋设计除掉何进,并废黜少帝,另立皇子刘协当皇帝。不料事情败露,蹇硕被何进捕杀。
袁绍劝说何进把宦官全都杀掉。但遭到何太后的反对,她认为汉朝的重要制度之一就是由宦官统领禁军,是祖宗传下来的家法,不应当废除。在袁绍的极力说服下,何进召集以并州牧董卓、泰山太守王匡、董军太守桥瑁等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带兵进京,又派武孟都尉丁原火烧孟津,火光直逼京城,各路兵马打出的旗号都是要求诛灭宦官,迫使何太后同意。何大后慑于当时情势,只好下今罢免全部小宦官。
袁绍又派人到处抓捕宦官的亲属。张让见大事不好,急忙设法避难。张让的儿熄是何太后之妹,他跪拜在儿地面前说:“老臣犯了罪,本应和您一块回归老家,只是我家世受皇恩,现在要离开宫廷,内心不忍,我请求再次进宫,能面见太后和皇上,然后再去送死也没有遗憾了。”几熄把张让的话转达给何太后,太后同意让诸常侍入宫当值到了八月,何进入宫,要求太后尽行诛杀宦官,他们谈话的内容被张让派人偷听到,张让知道何进的打算后急忙召集常侍段珪、毕蔬等数十名宦官,各持兵器埋伏在尚书省,把何进包围住。
张让当面斥责何进说:“先帝曾经与太后不和,几乎要废除后位,是我们这些人向先帝哭诉求救,并分别拿出家财千万献上,取悦先帝,都是为了保全你们何家。现在你却要加害于我们,不是太过分了吗?”说罢,宦官渠穆挥剑杀了何进。
张让等杀掉何进后,又伪造皇帝诏书,下令罢免袁绍和王允。尚书觉得事出可疑,要求面见大将军何进共议国事。张让令人把何进首抛出,说:“何进要谋反,已经被诛杀。”
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是何进一向信任的心腹,听说何进被杀,即与虎贲中郎将袁术一起合兵攻打宫门,放火焚烧南宫九龙门以及东西宫,迫使张让等人出宫。张让、珪等宦官无奈,于是劫持着太后、少帝及陈留王刘协逃往北宫。袁绍带兵赶到未雀门下,速捕了赵忠等人,又引兵攻入北官,宣布凡是宦官一律格杀勿论,甚至一些不是宦官没有胡须的人也被误杀,共杀死两千多人。张让、段珪等人挟持少帝和陈留王从洛阳城北门仓皇出。尚书卢植等人率兵紧追,直至黄河边,一路杀掉宦官多人。
张让、段珪等知道已无路可逃,全都投河自杀。至此,以张让、赵忠为首的东汉官官集团遭到物底覆灭。同时,东汉王朝也从此走上败亡的道路。
东汉,刘秀建,汉献帝止(25—220),东汉初年刘秀采取安抚民心,减轻赋役,选用良吏,提倡节约,释放奴婢,减省刑法等措施,生产得以恢复,社会秩序得以安定,使战争状态转入和平时期,稳定了刚刚建立的政权。但是到了东汉后期,随着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的越加激烈,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特别是恒帝时,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平尚书事,专权近20年,他的宗亲姻戚遍布朝廷和郡县,官员升迁需经他同意,他还在洛阳周围强占土地,兴建私人园林。梁皇后死后(恒帝后,梁冀之妹),恒帝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消灭梁氏。梁冀死后,宦官独揽政权,同时封候者五人,他们依靠皇帝,权势达于顶点。
所以,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外戚易于接近皇帝利用皇帝幼弱,掌握朝政;而宦官又因缘时会,取外戚的地位而代之。无论外戚或宦官当权,都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继续操纵,随着这种斗争愈演愈烈,整个朝廷愈加腐朽。
2,官僚士大夫集团的形成。在宦官和外戚的反复斗争中,还另一种政治势力在起作用,就是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世。郡国守相进行察举,都尽可能选择年少能报恩的人,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大官僚和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也增加了自己的政治力量。
3,门阀的出现。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的一经家族,他们的弟子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通过经学入世,又形成了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更大的地主,他们由于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大族,他们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他们往往能影响朝廷和地方官员,成为又一势力。
4清议成凤,不务正事。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善于清议的人,被看成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乡闾舆论,影响察举,对士大夫的进退有很大作用。大官僚和门阀为了操纵选举,进退人物,也都尊重名士,提倡清议。但是风气所致,士大夫相互比着不要爵位,不要财产,逃避聘任,父母去世,长期久丧,极力把自己装扮成具有孝义高行的人物,以图清议的赞扬,许多求名不得的人,不惜饰伪以邀誉,钓奇以惊俗,有些人以此身败名裂。
5,“党锢”事件。皇帝为了笼络儒生,扩充太学,顺帝时太学生多达三万余人,他们和官僚士大夫紧密联系,通过清议反对宦官外戚当权赞扬敢于打击权贵的人,宦官诬告太学生勾结官员结为朋党,诽谤朝廷,疑乱朝廷,在宦官的怂恿下,恒帝时,抓捕党人二百多人。此后又多次抓捕,百余党人死于狱中,受牵连者几百人。
基于以上几方面,东汉末期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矛盾重重,贪污腐化,残害百姓,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是历史上最腐朽的时期。
东汉末年分三国,说不清对与错。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事实也确实如此。东汉末年,经桓灵二帝昏庸把持,朝政一片混乱,可以说,一个腐朽的王朝该有的,他全有
宦官乱政、外戚干政、权臣议政、割据称霸、皇帝空壳。他被成为历史上最腐朽的时期,该是十分合适的。
一.宦官、外戚大火拼
东汉末年,灵帝驾崩后,当时的继承人有刘辩刘协二人,刘辩稍长,便继位,为少帝,但是朝政把持在何太后和舅舅何进手里,何进仗着国舅的身份,官至大将军,耀武扬威,但是问题就是,这个大将军实在是,德不配位,何进其实就是杀猪的市井之人,可以说,他这个大将军,就是靠着裙带关系爬上来的,文不行武不就,干啥啥不行。公元189年,黄巾军战乱基本平息,朝廷内部又恢复了混乱状态,何进一方外戚,与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展开激烈斗争,何进一方支持少帝刘辩,十常侍一方支持陈留王刘协,当时的情况,灵帝的母后董太后支持刘协,便支持十常侍乱政,一手遮天,而何进便想要除掉十常侍 ,但是十常侍又尽心服侍何皇后,何进两方为难,竟不听陈琳、曹操等人建议,召外地军阀入宫平乱。
曹操评价何进:乱天下者,必此人也!
很快,何进中了十常侍奸计,被骗进宫去,斩了首级。宫中顿时大乱,少帝仓皇出逃,正巧这个时候,董卓进京,火速控制了京城的势力,剿灭了宦官集团,并迎回了少帝,不过,却是引发了接下来更加混乱黑暗的一段乱政。
二.董卓乱舞
董卓刚刚进京,打算立威震慑内外,于是听从毒士李儒的建议,废了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傀儡皇帝,汉献帝。
自此, 董卓把握朝政,比起十常侍和何进更加烧杀抢虐,民不聊生。董卓虽然残暴,但是确实是个将才,于平定黄巾军是立下很大功劳的。公元191年,董卓于虎牢关与联盟僵持不下,于是听从毒士李儒的建议,烧毁洛阳,迁都长安,并于汴水击败追击而来的曹操军队,自此更加蛮横,于长安作威作福起来。
董卓可以说完全开启了天下大乱的局面,架空皇帝,引发割据,并毁灭都城洛阳,对民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打击。当之无愧之一代的汉贼。
三.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1年,王允以美人计,使吕布刺杀董卓,长安大乱,李催郭汜叛乱,汉献帝再次仓皇出逃,袁绍本来可以最快勤王,但是眼界有限,恐成董卓二代,于是龟缩不前,曹操把握机遇,迎回汉献帝,开始了长达将近30年的专政,曹操利用皇帝的旗号,大行扩张自己的势力,完全架空汉献帝,期间,汉献帝也曾发动血衣带诏事件,密谋除贼,可惜事情败露,竟被曹操当面杀死心爱的董妃,皇帝威严荡然无存。至此,已是一具行尸走肉,任凭曹操摆布,由于宫中吏治已被曹操垄断,于公元220年,被众多大臣逼宫,三让帝位,是的,禅让本就已经目中无人,竟又被逼迫做戏三次,实在是已无半点皇帝的样子。
东汉末年的朝廷相当腐朽,除了一个名号,完全没有权力,纵观历史,完全没有这样的例子,君不君臣不臣,天下,早就已经不再姓刘,怎么不是最腐朽的时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