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中套着一个典故。
“元嘉草草”这一句,“元嘉”是南朝宋的第二个皇帝刘义隆的年号,就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的儿子。这里用年号代指皇帝刘义隆。这一句整个说刘义隆北伐失败了。
这个典故中套着一个“封狼居胥”的典故。狼居胥是一座山,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指建功立业。这里是说刘义隆想建立霍去病那样的功绩失败了。
辛弃疾一直主张北伐,但不主张冒进。写这首词时,南宋朝廷任用韩侂胄北伐,军事准备不足,最终也失败而归。
其实辛弃疾进献给皇帝的军事理论著作《美芹十论》,详细地论述了北上的路线,可是拥有话语权的人往往缺乏智慧,统治者并没有采用他的军事策略。所以整首词读着很悲怆。
评论里有人把这句诗拆为两个典故,实际上就是指的一件事情——元嘉北伐。
自从檀道济唱筹量沙,全师而返后,南朝宋曾与北魏保持了十几年的和平局面。在开战前宋廷内部曾有激烈的争论。丹阳尹、太子詹事、前军将军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及彭城太守王玄谟坚决支持北伐。其中王玄谟早在几年前就上书陈说自己的战略,宋文帝刘义隆还说过:”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这就是词中“封狼居胥”的出处。
另外,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等武将反对,沈庆之认为“(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眼下“六军之盛,不过往时”,北伐恐怕要“重辱王师,难以得志”。一般来说,战争是武将封侯加官的好时机,但这次北伐却没得到武将的普遍支持,所谓“草草”,太草率了。
北伐开始后,先锋王玄谟在虎牢城外迟迟无法取得突破,失去战机,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率大军渡河南下,王玄不战而逃,攻守逆转。拓拔焘一路往南,直抵长江北岸,沿途宋军要么躲在城内不敢出来,要么直接弃城南逃,以致魏人吹嘘:“入境七百馀里,主人竟不能一矢拒逆。”还敲敲打打的在长江北岸的瓜步过了个春节。而在长江南岸,忧心忡忡的刘义隆登上石头城北望,对身边的江湛说:“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战前的豪情壮志,到头来“赢得仓皇北顾”。
但是,宋军方面并非完全没有战果。中线方向,柳元景率军自襄阳出发,连克弘农、陕城,击杀北魏镇守洛阳的张是连提,进取潼关,“关中豪杰所在蜂起,及四山羌、胡皆来送款。”由于东线的大溃败,刘义隆担心孤军深入,将人叫了回来。
在这场战争中,“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杀掠不可胜计”,而自身“士马死伤亦过半”,双方国力都受到损伤。
问题:“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这句诗里提到了什么典故?
前言
这句诗里有两个典故,首先要明白封狼居胥的故事,然后才能理解元嘉草草的典故,以及辛弃疾为什么要悲观地说:元嘉草草。
一、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来自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汉武帝时期猛将如云。其中少年将军霍去病更是一个传奇人物,17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取得奇功。
虽然霍去病只活到了23岁,但其短短一生却战功赫赫。据说霍去病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山“ ,以至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封狼居胥”用的就是霍去病的典故。
二、元嘉草草
辛词中“元嘉草草”讽刺了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元嘉是其年号,刘义隆好大喜功,因为
”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决定仓促北伐,结果被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南下,刘宋遭受重创, 国力削弱。 辛词中“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说的就是当年拓跋焘(佛狸)的祠庙留在了其南侵的土地,竟然被百姓供奉香火。
这首词的上下阙用父子对比,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一个是儿子的无能,一个霍去病一般勇猛的老爹老爹。
三、借古讽今
无论是 “元嘉草草“还是” 封狼居胥“,辛弃疾其实是在借古讽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南宋又一次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在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因此有“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之语。
虽然辛弃疾是主战派,但是他对于当时的形式并不乐观,认为北伐的条件并不充分,有可能会出现“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的结果。
结束语
在这首词写完后,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贸然发动北伐。当年即北伐失利,开禧三年(1207年),在金国示意下,韩侂胄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杀死,函首于金。
也就在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老街味道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辛弃疾的这句词出自其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指的就是宋文帝(年号元嘉)第二次北伐北魏失败。而“封狼居胥”原指西汉大将霍去病大破匈奴后,在狼居胥祭天封礼一事,特指一种至高无上的军事荣誉及中原政权大胜北方异族的军事胜利。而“封狼居胥”出现在宋文帝时,是因为宋文帝喜欢跟一个叫王玄谟的人谈论军事,每当谈论完毕,宋文帝都有一种“封狼居胥”的快意。其实,王玄谟是跟赵括一样的空谈高手,并无真才实学。
下面大致介绍一下这次战争的过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北魏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起义,有十万之众。盖吴起义之初,希望得到宋文帝的支持,他亲自给宋文帝上表道:“伏愿陛下给一旅之众,北临河陕,赐臣威仪,兼给戎械。”后来,他又第二次给宋文帝上表道:“伏愿特遣偏师,赐垂拯接。遗民小大,咸蒙生造。”希望宋文帝派遣大军北上,内外配合,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宋文帝只是给盖吴以安西将军、雍州刺史的空头官号。同时命令雍、梁二州屯兵境上,为盖吴声援。实际上并无一兵一卒去支持盖吴,坐失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
很快,盖吴起义被北魏镇压,北魏同时解除了柔然的威胁,于是,北魏主拓跋焘在元嘉二十七年,发兵十万,号称百万,进攻刘宋。
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拓跋焘亲率大军进攻刘宋的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宋军拼死抵抗。七月,刘宋主动出动大军北伐,主力在王玄谟的率领下,进攻滑台,被北魏击败。刘宋另一支偏师在建威将军柳元景率领下,以极少的兵力,连克弘农、陕县、进军潼关,斩北魏洛州刺史张是连堤,魏军战死万余人。关中人民群起响应宋军,但因为王玄谟主力溃败,宋文帝命令柳元景退兵。
刘宋退兵后,北魏乘势南下。拓跋焘亲率大军攻彭城不下后,渡过淮河直趋瓜州(今江苏六合东南),拆毁民房,建造战船,扬言要进攻建康。刘宋立即组织起了六七百里的坚固防线。拓跋焘见刘宋准备充分,不敢向建康发兵,就回攻盱眙,遭到盱眙军民的拼死抵抗。北魏围攻三十日,久攻不下,又担心后路被切断,只好撤退。北魏在撤军时,进行大肆杀戮,“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州县,“赤地无余”,给刘宋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刘宋经此浩劫,国力也大大的被削弱下来。
自此以后,刘宋便把防线步步南撤,由洛阳、滑台撤到了淮河以北。到了宋明帝时,淮水以北的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淮水以西九郡,又先后被北魏夺去,防线进一步由淮北撤向了淮南。恰在此时,刘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为争夺帝位而导致了相互残杀的丑剧,国力更加不济。
宋文帝虽然在军事上遭到了辛弃疾的嘲笑,不过,在治国安民上面,他称得上一位明君。他不仅数次免除百姓积欠的赋税,而且很重视农业生产。他在位期间,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很多地大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被开垦为良田。有的地方缺乏种子,他就下令借给百姓。有的地方发生灾荒,他就拔出粮米赈济百姓。所以,在元嘉二十七年之前的这段时间,刘宋王朝是一个相对安定的小康时期。
只可惜宋文帝治国有方,领兵无策,最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元嘉北伐之后,宋文帝又在选立继承人的问题上优柔寡断,最后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中。在巨大的内讧中,刘宋王朝最终走向覆亡。
元嘉北伐又称瓜步之战,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伐北魏之战。
425年,18岁的南朝宋文帝刘义隆(407-453)继位。时北魏南有刘宋为敌,北有北燕、柔然等,西有大夏、西秦、北凉等窥伺,战略形势并不好。
429年,北魏与大夏、柔然发生了连年的激烈战争。宋文帝刘义隆认为有机可乘,便遣使要求拓跋焘归还占去的河南、山东各地。拓跋焘一笑置之,并不理睬,对南朝使者一顿责骂。宋文帝大怒,即命到彦之为将,于公元430年率军北伐。到彦之率军5万由水路进军山东。其时魏军主力正在北方作战,河南各地兵少,见宋军到来,便纷纷撤兵而去。宋军收复了很多失地,一直推进到黄河南岸,前锋窥伺潼关。到彦之认为魏军无力两面作战,宋军正可巩固战果,便把全军摆成一字长蛇阵,守卫在黄河南岸2000余里的长的防线上。然而到了隆冬黄河冰封之后,魏军突然大举渡河南下。宋军因防线过长,各处都很薄弱,一下就被击溃,连失洛阳、虎牢数城。到彦之初时轻敌,现在又畏敌如虎,率军往水路南逃,狼狈不堪。
为挽救败局,宋文帝急命檀道济北援。檀道济一路硬闯,与魏军打了30几仗,胜多败少,攻到济南但是宋军也损失惨重,粮草军资被北魏军袭击,一时略尽。又听说此时滑台已失陷,宋军已无力再北进,檀道济便引军南归。北魏军抓住这一战机,切断了檀道济军的运输线,又发起追击。危急时刻,檀道济唱筹量沙,在夜间将仅剩的粮米铺在沙子上,装出军粮很多的样子。魏军得知后,一时犹疑,不敢急追。檀道济又故作镇静,命全军放慢速度,大摇大摆南撤,使魏军将领安颉更加相信宋军有诈,终于放弃了追击,檀道济方得全军而归。
这次北伐以刘宋的完全失败告终,而其时北魏尚是两面作战,犹得取胜,可见南北方的力量差距。其后南北方保持了近20年的平静。北魏四处攻伐,公元439 年,拓跋焘灭亡北凉,统一北方。刘宋也休养生息,力量增强了不少。公元450年二月,魏军以10万之众再次南伐。刘宋守将纷纷弃城而走,除悬瓠城外丢失了很多地方。南军对北军的畏惧可见一斑。
在这样南不敌北的情况下,宋文帝刘义隆却战心大起,竟想要北取中原。他不听朝中有识之臣的劝谏,专听谄媚之人的吹捧,下了北伐的决心。
公元450年七月,宋军大举北伐。非常可惜的是,南朝最有名的将领檀道济此时已被冤杀,南军缺乏统军大将。宋文帝以萧斌率沈庆之、申坦军为东路军,从江苏走水路入山东;以随王刘诞率柳元景军为西路军,从襄阳北上入河南。另有梁坦、刘康祖等几路北伐之军,但都是偏师。
东路军走黄河直入山东,连得乐安等数城。萧斌命王玄谟进攻滑台。滑台城小兵少,本不难攻。可王玄谟想进城掳掠财物,不让破坏城池,也不让用火箭攻城。同时王对来投军的中原义军非常不信任,不但任意拆散分配,还向其家人派饷,弄得人心大失。结果滑台攻了几个月也没攻下来。到了十月,拓跋焘亲自率军来救滑台。两军相接之际,王玄谟被魏军的威势吓得魂飞魄散,不战先逃。结果宋军大败,损兵一万余人,兵器粮草尽数丢失。魏军又用铁锁封锁黄河,宋军水军拚死突围,方才脱逃。魏军继续进兵山东,宋军锐气已失,虽分兵把口,但苦战不胜,不得不纷纷弃城。东路军北伐至此失败。
西路军进兵河南,沿路中原人纷纷响应,攻城掠地,进展很快。柳元景继续进兵关中,连克陕城、潼关等地。而中路的梁坦、刘康祖等军也攻下长社,进逼虎牢,一时形势很好。但此时东路军已败,北魏军长驱进兵江淮。宋文帝震恐,急命西路军班师回救,结果西路军只好放弃所得各地回军,这场大规模的北伐至此以失败而告终。
北伐既败,魏军的南侵攻势却愈发锐利起来。
中路,魏将拓跋仁率8万骑兵攻寿阳,与刘康祖的8千步军进行了激烈的血战。刘康祖结车而营,固守待援。起初,防守稳固,但后来天空刮起了北风,拓跋仁施展火攻。刘康祖阵营大乱,最后刘康祖英勇战死,全军尽没。魏军猛攻寿阳,继而连续洗劫周边各地。
拓跋焘本人率军抵达彭城,为了出其不意,他绕过彭城,直指长江。这时宋将臧质领兵1万与之遭遇,结果被魏军杀得大败,臧质只带几百人逃入盱眙城。拓跋焘不攻盱眙,而是绕城南下,直逼宋都建康。宋文帝登城观魏军兵势,不由叹道:“若檀道济在,怎么会使胡马到此!”拓跋焘军中没有常备水军,并且北方人难以适应这里的气候,所以他无意攻取建康,于是主动放低姿态,希望能够以和亲方式换取和平,但是刘义隆不想和亲,太子等人尽力反对,但是遭到刘义隆几位贴身亲信的阻碍,最终未能和亲。接到刘义隆的拒绝之后,拓跋焘闻讯大怒,立刻下令军队四处烧杀劫掠以破坏南朝的经济基础,半个月后退军北归。
路过盱眙时,拓跋焘命人向臧质要美酒,臧质封了一瓶人尿给他。拓跋焘大怒,挥军来攻。宋军顽强守御,此战异常惨烈,双方士兵的尸体遍布城壕内外。拓跋焘连续变换攻城方式,终因城固而无法得手。一个月后,魏军伤亡严重,且疫病流行,只得退军。魏军一路北撤,困守孤城的各处宋军都不敢追击,眼睁睁看着魏军北归。
这场战争结束了。南朝军民被魏军屠杀掳掠,损失不计其数。而魏军虽然也大伤元气大伤但是损失却比刘宋要小很多。至此,北强南弱的态势更加明显。
因宋文帝的年号为元嘉,故这场大规模北伐被称为元嘉北伐,又因为此战中,拓跋焘兵临长江北岸的瓜步山,所以也叫瓜步之战。后世大词人辛弃疾曾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内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之句,说得正是这段千古教训。
欢迎关注我,让我们共同读史明智。
南北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1,宋文帝刘义隆宠妃潘淑妃很聪明,刘义隆喜欢乘坐羊车,每到妃处,羊舔地不去,刘义隆就说:美人啊,连羊都为你徘徊不去,何况我呢?当然那就留下撒。潘淑妃怎么做到让羊不走的?很简单撒,就是用盐水洒地。
2,之一对同父异母却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就诞生在北朝的北齐,高纬和高绰兄弟,因为高纬生母是皇后所以明明是老二的高纬成了老大。
3,齐高帝的皇后刘智荣,她妈妈生她的时候梦见吞掉玉胜【一种玉制的发饰】,就告诉老公,他老公说:出生有奇兆的将来定有大造化,恨不是男孩啊。皇后母就说:就算是女孩也照样兴家。后来刘智荣果然嫁给开国皇帝,追尊为皇后,兴盛家业。
4,齐国武帝时有个小官员姓皇名叫太子,皇帝给他改了名字叫皇犬子。
5,南北朝生育最多的皇后是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皇后乙弗氏,生育十二个子女。
6,之一位公主皇后是北魏开国皇后慕容氏,她是后燕皇帝慕容宝之女,北魏拓跋珪皇后。
7,梁简文帝萧纲给儿子们起名字很喜感,萧大款,萧大球,萧大器,萧大心,萧大连,萧大训,萧大春等等。
8,宋武帝刘裕给儿子们起小字也很个性,刘义符小字车兵,刘义真小字车士,刘义隆小字车儿,刘义康小字车子。
9,历来后妈与继子都是水火不容,这个世界上像聊斋里面说的那么好的那位后妈只能存在在小说里,但是历史上真有一位继母受到继子的真心爱戴和孝顺,不但对她所生之子兄弟有爱,对待继母娘家也不错,不是但但的面子情义,甚至尊继母为皇太后,这对继母继子就是萧文寿和刘裕。
10,刘劭的生日在官方公布是元嘉三年闰正月,但其实不是,刘义隆为什么更改儿子的出生时间?因为刘劭是刘义隆在为他爹刘裕守孝的孝期出生的,守孝的时候是不能xxoo的,可见刘义隆也不是啥孝子。
11,朝阳殿一般都是皇后居住,南齐永明年间,羊贵嫔居昭阳殿西,范贵妃居昭阳殿东,宠姬荀昭华居凤华柏殿。问题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南齐开国后两代都没有活的皇后,皇后都没混上职位就挂了。
12,江左从没有嫡皇孙封王,从文惠太子萧长懋开始封王的,建元元年,萧长懋封南郡王,邑二千户。江左未有嫡皇孙封王,始自此也。
13,贺六浑在大小老婆中最怕得罪蠕蠕公主,从内心深处最敬重的是尔朱英娥,尔朱荣之女,彭城王高浟之母,神武纳为别室,敬重逾于娄妃,见必束带,自称下官。
14,刘义隆是出名的溺爱孩子,有错也不忍惩处,次子始兴王刘濬和四女海盐公主私通,被驸马赵倩撞破,刘义隆不舍得惩处孩子,只是令公主驸马离婚,但是却赐死海盐公主的生母蒋美人来搪塞此事。
15,苏绰,宇文泰的好基友,他的死令宇文泰痛哭流涕,他的儿子得到宇文护的尊重,宇文护嫁女儿新兴公主给苏绰的儿子苏威,苏威一直官运亨通,在隋朝是五贵之一,苏威的孙子苏勖是唐朝的十八学士之一,还是李渊女南昌公主的驸马,苏威的曾孙女是李承乾的太子妃,苏威的曾孙苏瑰玄孙苏颋是唐朝的宰相。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 *** 侵删。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理 *** 流!谢谢!
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微信公众号 猴格大人说历史 更改为 蛮大人说历史,敬请关注。
孝文帝的内心,一直没有忘记祖先的遗志,那就是统一华夏。南北朝边界大大小小诸如河南、山东等地的疆域争夺之战,经常发生,北魏拓跋家族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向南朝扩张,一统华夏的远大理想;南朝也一直谋求着向北发展,占有北方丰厚的资源。然而,在南北共同的努力下,曾经有过一段南北言和的经历,一段安静、祥和的时期。说是言和,其实就是罢兵,谋求暂时发展的策略而已。
一、离开了南朝说北朝是不客观的。
北朝是从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建立代国开始的。当道武帝把拓跋鲜卑的政权在北方屹立起来的时候,东晋王朝的寿期还没有最后结束。逐渐强大的刘裕势力,铲平了西蜀、桓楚、南燕和后秦等国,统一了南方,建立了宋国,建都于建康(今南京)。时间是公元420年,晚北朝34年。刘裕的南朝宋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之一个由寒门庶族建立的政权。
然而好景不长,刘氏家族的内部权力之争,可谓血雨腥风,十分惨烈。内部斗争的血腥,注定南朝刘宋江山必然毁灭。一向做人低调、做事谨慎的权臣萧道,暗中壮大自己势力,逼着当时的昏君顺帝刘准禅位,宣布改国号为齐,史称齐高帝。三年后,萧道成病逝,齐武帝继位。他牢牢记住了父皇萧道成的临终嘱咐:以宋为戒,虽危可安,反之,虽安必危。他与兄弟和睦,君臣齐力,发展农业,播施仁政,开创“永明之治”,时间是公元482年到493年。这11年间,恰巧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文治”最为关键的时期。这样一个南北两朝齐头并进、同谋发展的时期,怎么能再燃战火,涂炭生灵呢?
二、齐国向北魏示好,使臣被杀,孝文帝做好善后工作。
公元481年,南朝齐国率先向北朝魏国示好,派出使臣车僧朗访问北魏,受到孝文帝的盛大欢迎。孝文帝举行阅兵仪式,展示大魏国的强大实力。阅兵之后设国宴招待,宴席期间,车僧朗与原南朝宋国留驻魏国的遗臣发生口角,导致车僧朗夜间被人刺杀。孝文帝一方面火速破案,将人犯缉拿诛杀,为车僧朗举办丧礼;另一方面派出官员护送南齐使臣遗体回国,而且下诏命魏国使臣李彪和乌洛兰,第二年择吉日出使齐国。
就此,双方既怀诚意又要斗智斗勇的外交往来拉开了序幕。所谓的南北言和,也就是达到贸易公开、取长补短,最为重要的是避免战争。所以南北使臣不约而同地都以不开战为基本底线。因此,坐下来谈判也好,暗中较劲也罢,都是比较顺理成章的。
三、双方互通有无,谈判成功,实现双方愿望。
北魏李彪、乌洛兰二使臣成功出使南朝回来,第三年,齐国再次差遣骁骑将军刘缵和前军将军张谟出使魏国,孝文帝派出重臣,曾经在太和文治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安世作为全权代表,负责接洽,并与他们展开多轮舌战。冯太后亲自接见了齐国使臣,齐国两位使臣私下议论,都说魏国乃游牧人的天下,不尚礼制,谁承想冯太后却有如此端庄而大度的相貌。再看李安世坐有姿态、动有法度,言谈之中更显谦谦君子,佩服啊。
闲暇之时,李安世陪同齐国使臣观摩北方更大的都市平城,他们被皇宫之外几处辉煌的建筑物、繁华的商业区、整齐有序而颇具特色的里坊民居所震惊。公元484年,魏国第二次派出李彪和乌洛兰访问齐国。齐武帝萧赜邀请二人登上巨大的战船,观摩齐国水师的军事训练。不久南朝齐国的刘缵亦第二次出使魏国。孝文帝热情接待之外,冯太后还特意在自己的宫里宴请刘缵,让刘缵感激万分。此次刘缵在魏国逗留时间较长,享受各种荣华富贵后,才恋恋不舍回国。
结语
南北两国使臣多次来往达成了良好的愿望,促进了民间的商贸活动和文化艺术的交往,一度时期华夏大地,南北相融,天下太平,其乐融融。 虽然此期间,双方不时仍有战争,但短暂的太平却为北魏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亦为太和改制赢得了时间。
*** 皇帝刘子业,其言行有趣到变态, *** , *** ~~~
①病人身边有鬼。
刘子业的生母王太后病重,让儿子刘子业去看她,刘子业说,生病的人身边多鬼怪,很可怕的,怎么能去那里呢!王太后气的说,快拿刀来把我的肚子剖开,看看我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好儿子!
初太后疾笃,遣呼帝。帝曰:“病人间多鬼,可畏,那可往。”太后怒,语侍者:“将刀来,破我腹,那得生如此宁馨儿!”(《宋书·卷七·本纪第七》)
②孙子骂爷爷,儿子骂老爹。
刘宋王朝皇帝已经不能用奇葩来形容了,比如孝武帝刘骏某次见到他爷爷刘裕住过的旧屋,有很多旧物,大臣们盛赞刘裕节俭,刘骏嘲讽地说,乡下老头能有这些,已经很过分了!
等到刘骏的儿子刘子业做了皇帝,则更搞笑了。话说某次刘子业让人画刘氏历代皇帝的画像,他逐一评点,说曾祖父刘裕,这人不错,捉了好几个天子。看着祖父刘义隆的画像,说他也不错,可惜被自己儿子砍了头。看着亲爹刘骏的画像,则说,这个人是个大酒糟鼻子,怎么没有了?令人立即画上酒糟鼻子。
帝令太庙别画祖考之像,帝入庙,指高祖像曰:“渠大英雄,生擒数天子。”指太祖像曰:“渠亦不恶;但末年不免儿斫去头。”指世祖像曰:“渠大齄鼻,如何不齄?”立召画工令齄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
③猪杀贼驴四王。
刘子业把他的几个亲叔叔都抓来,没事就拿他们取乐,而且还恶作剧的给他们取绰号,刘彧为“猪王”,刘休仁为“杀王”,刘休佑为“贼王”,刘祎为“驴王”。
帝乃以竹笼盛而称之,以太宗尤肥,号为‘猪王’,号休仁为‘杀王’,休祐为‘贼王’。以三王年长,尤所畏惮,故常录以自近,不离左右。东海王祎凡劣,号为‘驴王’。(《宋书·文九王·刘休仁传》)
④给老爹的陵墓涂上粪便。
刘子业上台之后,痛恨其父的嫔妃殷淑仪,将其子女全部赐死,并挖开殷淑仪的坟墓,这还不解恨,派人去挖亲爹刘骏的陵墓。大臣说这不吉利,他才没有挖,不过还是叫人在上面涂抹了粪便~~~~
帝自以为昔在东宫,不为孝武所爱,及即位,将掘景宁陵,太史言于帝不利而止。乃纵粪于陵,肆骂孝武帝为‘齇奴”。(《南史·卷二》)
⑤射鬼。
刘子业太过 *** ,他的亲信等人想废掉他,就找人骗他说华林园有鬼,刘子业于是亲自前往“射鬼”,结果到了那里就被人射死了!
太宗与左右阮佃夫、王道隆、李道儿密结帝左右寿寂之、姜产之等十一人,谋共废帝。戊午夜,帝于华林园竹堂射鬼。时巫觋云:“此堂有鬼。”故帝自射之。寿寂之怀刀直入,姜产之为副。帝欲走,寂之追而殒之,时年十七。(《宋书·卷七·本纪第七》)
南朝吴兴郡有项羽庙,可能是为了弥补没有夺得天下的遗憾,项羽在吴兴郡不好好做神庇佑百姓,反而愿意在郡衙听事,以至于朝廷任命的太守都不敢上衙门正堂。如果不遂其意,就会作祟杀死太守,当地土民都称项羽为“愤王”,历任太守于是便在郡衙正堂听事厅“安施床幕为神座,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词而避居他室。”
不过也有几位不信邪的,但是结果却不尽相同。
《宋书·孔季恭传》:“为吴兴太守。先是,吴兴频丧太守,云项羽神为卞山王,居郡听事,二千石至,常避之。季恭居听事,竟无害也。”
《南齐书》:“李安民为吴兴太守。吴兴有项羽神护郡听事,太守不得上,太守到郡,必须祀以轭下牛。安民奉佛法,不与神牛,著屐上听事,又于听上八关斋。俄而牛死,葬庙侧,今呼为李公牛冢。安民卒官,世以神为崇。”似乎是为了报复萧何,老萧家的人似乎正面刚项羽的机会比较多。
《南史·萧思话传》:吴兴卞山有项羽庙,土人名为愤王宫,相承云羽多居郡厅事,遂于厅事安床幕为神座,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祠以轭下牛,而避居他室。及萧惠明莅任,曰:“孔季恭尝为此郡,而未闻有灾。”遂设筵榻接宾。数日,见一人长丈余,张弓挟矢相向,既而不见,因发背,旬日而卒。后来其弟萧惠休也任吴兴太守,不过可能是吸取了哥哥的教训,不敢小看项羽神,只好小心翼翼地伺候,后来从吴兴太守征为仆射,人们都说是萧“惠休事项羽神甚谨,故得美迁”。但是萧琛却颇有堂叔萧惠明之风,他被任命为吴兴太守之后,至郡著屐告厅事,闻室中有叱咤声,琛厉色曰:“生不能与汉祖争中原,死据此厅,何也?”因迁之于庙,后竟无他。
看来项羽神也是欺善怕恶。
南朝梁长沙宣武王萧懿儿子萧猷也当过吴兴太守,不过他对付项羽神又是另一种风格,他喜欢与项羽神一起喝酒,每次都要喝到一斛,神亦有酒色。有祷必验。后为益州刺史,值齐狗儿乱,来发城,猷乃遥祝请救。有田夫道逢数百骑至,问为谁,曰:“吴兴楚王来救。”是日遂破贼。
煌字什么意思详细释义
huáng
形容词
光明;光亮
bright
煌煌烨烨、煌熠
煌然而成篇谓之篇。——姚华《论文后编》
有火光的,闪耀的
sparkling
煌,火状。——《广韵·唐韵》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胡光切,音皇。【说文】煇也。【玉篇】光明也。【诗·陈风】东门之杨,明星煌煌。
又【大雅】檀车煌煌。
又【广韵】火状。
又【前汉·地理志】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注】应劭曰:敦,大也。煌,盛也。
又【前汉·息夫躬传】乌孙两昆弥弱,卑爰疐强盛居彊煌之地。【注】是其国所都地名。
又通作皇。【诗·小雅】朱芾斯皇。【笺】皇,犹煌也。【集韵】或作熿。
又【集韵】胡盲切,音横。火光。
又【集韵】戸广切,音幌。本作晄。明也。亦同熿爌。
又胡旷切,音愰。耀也。晄字原误从先。
说文解字
煌,煇也。从火皇声。胡光切。
说文解字注
煌煌、煇也。此依韵会本。今大、小徐本各夺一字。非也。皇皇者华传曰。皇皇犹煌煌也。朱芾斯皇传曰。皇犹煌煌也。从火。皇声。胡光切。十部。
契丹开国皇后述律平帮丈夫打天下,帮儿子称帝,晚年为何被孙子幽禁述律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她父亲是回鹘人的后代,母亲是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的姑姑。这样算来,述律平和阿保机其实是姑表兄妹关系,不过古代少数民族没有这么多伦理讲究,对他们而言,这场婚姻更是亲上加亲。
在阿保机29岁的时候,他成为契丹部落的酋长,随后他开始东征西讨,在这个过程中,23岁述律平也紧紧地跟随在阿保机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和他一起四处征战。
七年后,实力做大的阿保机想趁机统一契丹各部,但遭到契丹另外七部的联合反对,于是述律平搞了一场鸿门宴,将七部酋长全部招来喝酒。 就在七部酋长贵族都喝得醺醺然,宴会气氛最热烈的时候,早已安排好的伏兵一拥而上,所有的来宾都不由分说地被一刀两断。
契丹部落联盟中所有的阿保机反对者,在述律平导演的这一场契丹版鸿门宴之后,几乎荡然无存。阿保机顺利统一契丹八部,建立起辽国,阿保机成为辽国之一位皇帝,述律平也成为辽国之一任皇后,又称“地皇后”。
述律平一共给阿保机生下三个儿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耶律倍作为阿保机的长子,很早就被立为辽国的皇太子,当时阿保机在西征的过程中,还建立东丹国,耶律倍则被册封为东丹国主“人皇王。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耶律倍就是辽国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但是,述律平却不喜欢自己这个长子,更不希望他当皇帝,主要原因是述律平本身也是个权力欲望非常重的人,她就和大唐的武则天一样,有着独断朝刚的野心。如果耶律倍继承皇后,一方面耶律倍早已经长大成人,不需要别人辅政;另一方面耶律倍也有一定的势力,不太好掌控,所以述律平就各位偏爱自己的幼子耶律李胡,一心想让他做将来的皇帝。
等到阿保机去世后,述律平就和自己的二儿子耶律德光联手,开始打击自己的大儿子耶律倍。当年阿保机在率部西征的岁月里,耶律德光一直陪伴左右,从而得以参加这一系列的战役,并且战功卓然,由此在契丹国的军队中拥有很高的威信,而述律平本身就拥有可以和阿保机分庭抗礼的实力,所以述律平和耶律德光联手,耶律倍就只能被逼得亡命出逃。
随后,述律平开始在朝廷里大肆清洗异己力量,为此她不惜重新开启贵族给君王殉葬的制度,总而言之,不愿意跟从我的,那就跟先帝走吧!在这种殉葬制度下,很多军政大佬和契丹贵族都被清洗出局。
但是,但某一天述律平再用这套把戏打算杀一个军政大佬时,这个人当时就直接告诉述律平,总而言之,如果说忠于先帝,就应该跟先帝走,那你作为先帝的结发妻子,是他最忠心的人,却为什么不跟先帝走呢?再总而言之,如果忠于先帝,就应该追随于先帝早地下,那你先走,我随后就来!
这位军政大佬的一席话,当初让述律平目瞪口呆。因为,当这个军政大佬在反驳述律平的时候,周围的其他军政大佬和契丹贵族都没有人站出来替述律平解围,反而个个表示赞同这位大佬的意见。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大佬背后已经结成联盟,并准备要对述律平发难。
在这种背景下,述律平自然不敢再杀这位大佬,因为她如果敢一意孤行杀这位大佬,那就是逼得大家联手来干掉她,所以述律平就对众人说,总而言之,不是我不想追随先帝到地下,而是因为先帝的儿子还小,需要我抚养,所以暂时去不了。说完,她就把一只手砍掉。总而言之,我就让我的这只手先陪伴先帝。
述律平自断一手,透露出两个意思:
之一个意思,就是千万不要和我玩命斗狠,因为我敢拿刀自断一只手,你们有几个人敢这样做,所以千万不要想着联手来干掉我,否则我保证会让你们付出惨痛代价。
第二个意思,就是我砍掉一只手,也算是向你们陪罪认错。总而言之,虽然我先前杀了你们不少人,但我现在自断一只手,也算是惩罚,所以大家的恩怨就此作罢。
自此,双方总算得到暂时和解,于是耶律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并尊述律平为皇太后。契丹各大军政大佬和贵族自然也都不用去殉葬。后来,在耶律德光死后,述律平又想再次立自己的小儿子耶律李胡为皇帝,自己也好趁机把持朝政。然后,契丹各大军政大佬和贵族都不希望述律平这种政治强人执政,所以他们便私自拥立在外漂泊的耶律阮(耶律倍的长孙)为皇帝。
耶律阮当上皇帝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述律平耳中,一心想要宝贝儿子李胡当皇帝的她勃然大怒,立即派“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李胡率兵“讨逆”。然而她这个宝贝儿子完全是根废柴,不但不得人心而且还毫无本事,很快就被打得大败而归。述律平怒火更盛,便亲自整顿兵马,准备和孙子耶律阮决战。
眼看辽国将要爆发一场大内乱,各大皇族外戚和大臣们纷纷出来劝说,述律平这才妥协。但是,述律平还是不甘心让耶律阮当皇帝,所以他决定策动一起政变。然而述律平和耶律李胡的政变尚未来得及发动,就被人告发。耶律阮先下手为强,将祖母述律平和叔父耶律李胡同时捉住,强行迁居到祖州圜土 “定居”,也就是把他们幽禁起来,直到去世。
谢邀,契丹开国皇后述律平帮丈夫打天下,帮儿子称帝,晚年为何被孙子囚禁?
契丹开国皇后“述律平”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人,她帮耶律阿保机设“鸿门宴”铲除了其它部落首领,统领了契丹各部,建立了辽国。
阿保机死后,述律平皇后让陪葬了一批大臣,其中陪葬人中最后有一个平州人叫“赵思温”的就不愿意去做陪葬,述律平就对赵思温说,你侍奉先帝最为亲近,为何不去。赵思温说,我亲近不如太后亲近,太后去我就去,于是太后说她不是不想随先帝到地下,只是看到儿子年幼,国家无君,所以不能前往,于是砍了自己一手腕放在阿保机墓中,而赵思温也保住了性命。
孰不知,正是述律平以大臣陪葬阿保机后,在辽朝中就失去了人心。
在她儿子“耶律德光”死后,朝臣在外都保了“耶律倍”也就是述律平的长子的儿子,述律平的亲孙子“兀欲(耶律阮)”为契丹主。
那朝臣为啥要保耶律阮兀欲为契丹主了,因为前车之鉴,阿保机死后,前后陪葬了百十来号大臣,关键是述律平的儿子耶律德光又死了,大臣们都害怕又要给耶律德光陪葬,所以都倒向“兀欲”。
述律平听说他孙子耶律阮兀欲在外自立为契丹主就大怒,亲率军讨伐,结果部下叛变,述律平战败,被孙子“兀欲”囚禁于阿保机墓旁。
历朝历代的皇后、太后的要论狠辣,述律太后排第二没人敢排之一的。吕后够狠,把戚夫人弄成“人彘”,吓坏了亲生儿子;武则天够狠,为权力可以掐死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害死文武双全的亲生儿子太子李贤。她们要么对敌人,要么对亲人够狠,述律平对此不遑多让,对自己不喜欢的长子渤海王耶律倍同样心黑手辣。吕后和武则天是对待敌人或者为了权力对自己的亲人够狠,述律平也许是生为草原游牧部族对自己也够狠,是个做过关云长刮骨疗毒和独眼夏侯惇拔矢啖睛类似事情的女人。
述律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在辽国建国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说是阿保机身边的吕后、萧何、韩信、张良的 *** 体。契丹族原来有八个部族,各部族首领每隔三年轮流担任可汗,正是述律平导演了一场鸿门宴,骗来其他七位首领,酒后全部杀了,才统一契丹族。而可汗之位到了耶律家族以后,在家族内部也是“世选制”,由耶律家族成年男子轮流担任。阿保机霸占可汗位置,几个弟弟和堂兄弟没有了机会,随即阿保机的弟弟们屡次三番发动叛乱,想要劫持阿保机进行可汗改选大会。出于各种原因阿保机不能杀了造反的弟弟们,只是让他们发誓,悔过自新。最严重一次弟弟们攻破阿保机的行宫,烧毁行宫,夺走了象征可汗权力的旗鼓和祖先的神帐,又是述律平带人夺回旗鼓,协助平叛。最后还是述律平让阿保机下定了斩草除根的决心,杀掉了一百多位参与叛乱的家族成员,稳定了皇位。
辽国建立以后阿保机带领军队四处征战,述律平就是他的“萧何”为阿保机提供后勤保障,管理政务。阿保机征讨党项族时,草原的另一个民族室韦(蒙古族的前身)趁机偷袭。又是述律平带领少量留守部队大败室韦人,威震草原。
述律平刚强的性格,让她很不喜欢自己那喜欢汉学精通音律的长子耶律倍。阿保机非常喜欢和重视长子耶律倍,把刚占领的渤海国交给耶律倍管理。契丹的习俗也是立长不立幼,耶律倍在契丹人里也甚有威望,大多数大臣都支持当时已经二十八岁的耶律倍继承皇位。述律平还是以主少国疑为借口临朝摄政,并对劝立耶律倍继位的大臣大举杀害。经常以派某大臣给先帝送信和先帝要谁去侍奉左右为名,随意杀戮。汉军将军赵思温被述律平要求到阴间侍奉先帝,赵思温急中生智说:“论与先帝最亲近者,非皇后莫属,若皇后愿往,我自当奉陪。”
述律平当即抽出侍卫的刀砍断自己右手,递给赵思温,大声的告诉众臣:“国家现在无主,我暂时离不开,先用右手去侍奉先帝吧。”(吕后、武则天这样的女人在述律平面前还是弱爆了)
述律平和阿保机生有三子,长子耶律倍从小就十分聪明,受到阿保机喜欢汉学的影响,耶律倍从小博览群书,是个文武全才,十八岁封为太子。是集汉学家、画家、阴阳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医药学家为一身的全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耶律倍并不是个只会读书的文弱书生,曾作为先锋灭了乌古部。阿保机灭亡渤海国时出力甚多,被阿保机封为东丹(渤海灭国后新国号)国王,加封“人皇王”,(阿保机封自己天皇帝,述律平地皇后)耶律倍得到了大部分朝臣支持。
述律平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和武则天一样要揽权的心理,对这个才华横溢的长子一直看不上眼,一心要把自己另外两个儿子扶上皇帝大位。次子耶律德光还好,虽然不爱读书,但是个将才,为辽国东征西讨立下不少战功,在辽国有不小的势力。(部族制诸王贵族都自己的军队)述律平最宠爱的第三子耶律李胡一介武夫,除了力大无穷喜欢杀人,简直一无是处,偏偏述律平最喜欢这个儿子。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病逝后,述律平以太后名义摄政,并大举铲除支持耶律倍的大臣们。断手事件发生以后,述律平假惺惺的让两个儿子骑在马上,让大臣们选谁坐皇帝。大臣们不是傻瓜,当然知道怎么回事,耶律倍为了保命也很知趣的退出皇位争夺战。耶律德光得以继位,称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以后,和述律太后始终对耶律倍不放心,处处紧逼,监视耶律倍,削弱东丹国封地和实力。不得已耶律倍坐船投奔后唐,受到了后唐皇帝李嗣源以皇帝礼仪接待。
耶律倍到了后唐虽然受到礼遇,但是后唐国内政局混乱,李嗣源死后连续发生政变。最后,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认比自己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当爹,借兵打败后唐皇帝李从珂。李从珂临死前死活要拉着耶律倍一起自焚,耶律倍不从,被李从珂派人刺死。
事情的发生往往带有戏剧性,耶律德光继位以后,在述律太后要求下立弟弟耶律李胡为皇太弟。而耶律倍渡海逃往后唐时,还有儿子耶律阮留在契丹,这个耶律阮长相威严,待人宽厚仁慈,擅长骑射,在辽国也是人心归附。辽太宗耶律德光虽然忌惮哥哥耶律倍,却非常喜欢这个侄子,待若亲生跟随左右。石敬瑭死后,他儿子石重贵不肯臣服辽国,耶律德光第二次征讨中原,耶律阮跟随作战,因功被封永康王。恰恰此时耶律德光在征战途中逝世,本应该向述律太后禀报后再策立新君。大臣们知道述律平一定会让耶律李胡继位,搞不好又会杀戮群臣。所有随耶律德光出征的大臣一致拥护耶律阮称帝,随即在耶律德光灵柩前耶律阮登基,即辽世宗。得到消息的述律平勃然大怒,派耶律李胡前往讨伐,结果被击败。述律平、耶律李胡军队与耶律阮大军隔河对峙,耶律李胡太不得人心了,即使留守契丹的大臣和契丹贵族也没什么人支持耶律李胡的。辽国大于越(宰相)耶律屋质到述律平大营进行劝说,并愿意到耶律阮那里斡旋。述律太后和耶律李胡并不情愿,只是人心所向,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不得不承认耶律阮正统地位。
后来,述律太后与耶律李胡又阴谋废立,已经地位稳固的耶律阮将两人囚禁在契丹祖州。从此曾叱咤风云的“断腕太后”述律平退出历史舞台,一直被软禁在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