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是谁的代表作品

13秒前阅读1回复0
披着凉皮的糖
披着凉皮的糖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588002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7600
  • 回复1
楼主

野草莓是谁的代表作品

《野草莓》是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发行的一部爱情片,由陈兵执导,尚于博、周楚楚、孙凯主演,于2013年11月29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试枪员祝福忠和烈士遗孀罗雪梅之间纯洁、浪漫而又轰动的爱情故事。

1971年,焦明亮于危难中为了救一个孩子,英勇牺牲。焦明亮的遗孀罗雪梅(周楚楚饰)由此成为英雄的妻子,到部队作报告。兵工厂的试枪员祝福忠(尚于博饰)深受感动,并喜欢上罗雪梅。为了方便罗雪梅报告焦明亮的英雄事迹,上级特别安排罗雪梅进兵工厂当记靶员。祝福忠和罗雪梅两颗心相互吸引,越走越近。同时,厂里书记引诱罗雪梅嫁给自己,播音员也不断向罗雪梅示好,然而祝福忠和罗雪梅的地下爱情愈燃愈烈,李书记却突然将祝福忠调走,一场灾难也悄然而至。

《野草莓》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英格玛.伯格曼是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同时也是一位集戏剧、电影、电视于一身的“三栖导演”,他的目光总是穿透事物的表象,直探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野草莓》是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在这部电影中,伯格曼将文学的“意识流”手法引入银幕,把梦境、幻觉、回忆同现实交融在一起。他借助于梦的形式,或隐喻和象征,达到艺术的概括,时也被西方推崇为现代电影的滥觞之作。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梦是我们愿望的达成,梦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被压抑的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这说明每一个梦都包含着隐藏着的意义。

 《野草莓》讲述的是一个医学老教授接受荣誉勋章的旅程,同时也是他心灵的重生之旅。

 

小说的真实性是什么

我没有出版过小说,不是专业性写作人员,但是也经常看小说,其实说真实性是什么,我感觉这个命题很大。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来说,小说是应该追求真实性的,小说不仅追求真实性,还应该来源于生活,如果是天马行空的或者是想象的那种小说读着有什么意思,从没听说过修仙的小说得过大奖,这些修仙修道的小说其实很可能得不到业内小说家们的赞同。不是说小说非得追求真实性,只要小说来源于生活,升华一下,想象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小说:一种叫虚构类小说;一种叫真实类小说。真实类的小说,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真实(作者对收集的真实材料熔炼加工,让这个创作出来的“真实”,更有代表性、更加突出、然后展现给读者)。作为专业读者,能有这个水平的理解已经很不错了,是对材料及其运用都能分析到位滴。

关于小说创作的真实性

以下内容,仅为个人观点。

1.小说的真实性

小说,故事尔。就算是最真实的小说,意图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的作家,也会清楚的意识到,他的小说是经过自己艺术加工的。

绝对真实的现实,往往会因为缺乏戏剧性而显得刻板。因此,应该说并不存在绝对真实的小说。

题主所说的真实性,大概是指“反应深刻的现实”吧。但其实小说的真实性,不是指这个,而是指小说自身的真实性。意即“小说内所发生的事情,都符合作者事先所定下的规则。”

一个人被车撞了,在都市小说里,这个人会死;在科幻小说里,这个人可以通过医疗救活;在玄幻小说里,这个人反倒会把车撞飞。

处于不同的规则下,会发生不同的事情,这就是小说的真实性。

故事内的自洽。

如果不强调真实性,一个人在都市小说里被车撞了,等会他就爬起来拍拍 *** 走了。我们都会很尴尬。

2.作者的创作

作者的创作材料主要来源于想象,生活经历和阅读。

也就是说,当作者开始创作一个故事的时候,他定下一个主基调。比如说:爱情。他会先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爱情,想象一次相遇,看点爱情电影,阅读爱情相关的书籍。从中挑选适合于他想表达的主题的片段作为材料。

这个时候最完美的事情,大概是有一个完整事件本身就可以供他表达。“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个时候,他可以借助于这个本身存在的事实进行创作。但为了戏剧性的表达,仍然会重复上述的步骤。

所以,就算是所谓的“非虚构类小说”,也会有虚构的成分。这一部分,就是作者的创作。

以上。

真实性是小说要反映现实生活,小说也是艺术品,艺术品就意味着会再加工再创作,所以小说一般都会有基本的现实社会原型,作者是在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经过自己或者大众的视角来以艺术的方式把它提炼升华之后用小说的方式再现出来。

艺术,源于生活,小说的一切素材都离不开作者的生活,以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莫言】为例,他写的《蛙》,非常真实,可以这么说,除了人名地名不一样,故事背景和事件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以当时推行“计划生育”(当时确有其事)这一政策为主线,写了“我”的姑姑这一学医的女子,在乡下为村民接生,搞结扎,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与村民斗智斗勇,乡村的“重男轻女”现象,一定要生个男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作者写了山东高密县的这一系列事,非常逼真。可以是,小说的真实性,真的是除了人名不真,其他的都非常真实。可以说,除了莫言外,中国的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是非常真实的反应中国人情社会的。

再说,为什么要强调真实性,一流的作家都会有关怀人民的使命,他们的写作不像网文作家那样可以随意虚构,博人眼球。他们的写作很纯粹,他们要反映社会,让更多人通过艺术品来了解人情社会,思考人生,所以和 *** 上流行小说不一样,什么玄幻,什么穿越小说,都不一样的。

小说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所以真实性还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文学理论》

《蛙》莫言

——喜欢文学的老师或同学,欢迎加关注。

所有哲学都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吗

……出于神……神学……~~:真理……真理性……~:成~……:能正……~~果……~~或;用哲……~思……~或……~~;但若失……~晴……:……况……~前……~:……~~!!!……?……!……

不是所有的哲学斗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但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一定会有一种哲学思想做先导。

哲学有两种精神,一种是批判精神,一种是求真精神。凡社会变革都是对现状的不满,都是想砸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利用哲学这个批判的武器来对旧世界宣战,是变革者们的常用之道。凡社会变革都是对现状的质疑,不想被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想要穿透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最终去建立一个新世界,这就需要哲学的求真精神。

哲学有两个性能,一个是导向性,一个是倾向性。哲学最通俗的定义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最基本的观点,涉及的是关于世界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标志着人们理性思维水平,它的导向直接对变革中牵扯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哲学不是科学,哲学是带有倾向性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哲学会为不同的阶级和政治服务的。一般来说,唯心主义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物主义是为非统治阶级服务的。从对哲学的导向性和倾向性分析来看,每一次社会变革,首先要看这个变革代表什么人的利益,最后才能选择用什么哲学做先导。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参考101教育PPT的课件得到的答案,是一款不错的教学软件,还可以自由切换PPT背景图片。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课堂教学问题我一般会下载101教育PPT来查看课件回答,平常也是用这款软件来预习和复习的。

只有先进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哲学,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理论支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样先导性引领性哲学!我们认真研读深刻领会,其立场观点 *** 精髓,并结合具体实践加以运用为好![呲牙][呲牙]

如何评价HBO新剧《切尔诺贝利》

“极端的幸福与极端的绝望中间只隔着一片震颤之叶,生活莫不如此?”这是毛姆在其名著中写下的名言,却不经意间成为了所有切尔诺贝利人的真实写照。

野草莓是谁的代表作品

这部HBO的5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一经播出,就在国内外各大视频网站和影评界获得史无前例的一致好评,为什么呢?

因为它带我们回到了33年前,从事故之一线到层层主管,透过一个个普通而又特殊的视角,用最克制,也是最压抑的手法为我们重新演绎了切尔诺贝利的故事。

野草莓是谁的代表作品

故事从1988年4月26日开始说起,在莫斯科一间老旧的房屋中,一位头发斑白、面容憔悴的老人对着录音机缓缓诉说开始,画面在我们眼前徐徐拉开帷幕。我们可以看到在惨白灯光的照耀下,一个八十年代苏联普通家庭内,陈旧的屋内摆设,狭小的室内空间。

痛苦的回忆连同义愤填膺的激动让他又一次忍不住颤抖,抿两口水后,他用平静的语气开始讲述:

“……在切尔诺贝利没有理智,在那里发生的一切,之后发生的一切,甚至我们做的好事,所有的一切都是疯狂的,我已经告诉了你我所知道的一切了,他们当然不会承认,他们总是这样做,我知道你会全力以赴的。”

当他欲言又止的说完这番话时,他仿佛知道,这就是结尾了。

老人把桌上一堆录好的录音带,连同刚从录音机里拿出的这一带全部包裹在报纸中。然后迅速来到窗子边,拉开窗帘的一角,警惕的看了看窗外。随后把录音带装入垃圾桶中,在平静地外出倒垃圾过程中,乘盯梢的人不注意,把录音带藏入一扇窗户中。

做完这一切,倒完垃圾,他站在昏暗的马路边上,显露出平静与满足。

下一幕,还是刚才的老旧房屋,只是老人看了看时间,抽了根烟,摘下眼镜,选择用上吊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老人,就是本剧的主人公之一,苏联著名的无机化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切尔诺贝利事故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瓦列里·勒加索夫。

野草莓是谁的代表作品

什么?开场六分钟,主人公就死了?别急。

回到2年1分钟前的乌克兰普里皮亚季,一名家庭主妇半夜醒来,充满爱意地看了看仍在床上的丈夫,准备干家务活,突然闪亮起的火光与随之而来的巨大震动与轰鸣,让她出神地凝望着窗外。

很快作为消防员的丈夫收到了全员 *** 的通知,前往核电厂灭火。

而另一方面,作为刚刚发生火灾的核电厂主管负责人的迪亚特洛夫,此刻却显得固执而自大,不断地强调“让水流入堆芯!”面对属下工作人员的直言相告“已经没有堆芯了,堆芯已经爆炸了。”他不以为然,认为仅仅只是发电箱的故障与局部爆炸,并且不断命令属下人员疏通水泵。

而对眼前爆炸事故,更没有一丝的责任心,面对同事一连串的发问,仅仅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出一句“交给消防队……”

面对脸上充满震惊的同事所说的“堆芯爆炸了!”虽然嘴上不以为然,但心里充满疑惑的迪亚特洛夫仍然选择亲自走出控制室查看,当他走到破碎的玻璃窗,望向地面的那一刻,显然他已经清楚的知道了大概发生了什么――地面上遍布着破碎的黑色的石墨碎块,整个核电厂只有一个地方有石墨,而那就是反应堆芯。这意味着反应堆的确爆炸了,并且 *** 在外。

悲剧的是清楚明白事实的迪亚特洛夫,没有在之一时间告知并组织所有人立即展开行动,而是固执己见,选择沉默。

他的沉默直接导致之一时间前来处理事故的消防队员在没有任何生化防护措施就进入了事故现场近距离进行灭火作业。

这些消防员成为除了核电厂员工之外的之一批牺牲人员,他们当中几乎所有人在未来的一周内相继死去。

令人惊讶不已的是作为一个无时无刻不再运转的大型核电站,特别是当晚还有实验活动,而厂内居然没有完整的监控人员配备,甚至连一个随时监控报数值的标准放射量测定器都没有,只有一个手持的小型放射量测定器,而且还显示了更高数值3.6伦琴。

而就是这么一个数值,在后来,却成为了所有相关领导层的救命稻草。

在良知与欲念面前,从身处事故之一线的迪亚诺洛夫到几个部门主管在听到和面对事故的之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该怎样处理,不是该这样挽救,更不是使损害的结果降到更低,而是怎样才能推脱责任,保住自己的一官半爵。

紧急委员会开会时,面对尽快撤离的提议,众人议论纷纷。

可令人愤懑的是,对待这样能使民众之一时间得到更大保护的提议,老迈的能源部长,居然用对国家的热枕和对信仰的真诚来绑架众人的思想价值观,并坚持错误的辐射数值,最后用一句“国家的问题交给国家”成为了对自身责任最终的推脱。

为了彻底封决民众舆论的压力,甚至还同时作出了封闭城市、切断 *** 线的决定,这一系列的极负责任的一通操作,使得从之一线到莫斯科高层会议都没有人产生过任何异议,都仅仅只是把事件定性为水箱爆炸事故,从没有怀疑过3.6这样极低的数值是否符合一个刚经受过剧烈爆炸的核电厂所应有的数值。

直到本剧的主角,一个作为学者顾问出席更高层会议的核物理学家,在参会前偶然看到一份报告中,对接触了黑色矿石的消防员当场受伤昏厥的惊人描述,才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对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层直言相劝,整个事件到这个时候才出现了一丝转机。

与躲在地下防核爆室内紧锣密鼓开会的紧急委员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接受过任何防核辐射演练,并对核泄漏一无所知的当地民众们处于好奇而无知,在爆炸后的之一时间里,不是躲在家中或者是开始紧急疏散,而是不约而同的来到了当地离爆炸不远处的公园近距离的观赏。

仿佛这场爆炸,就像难得的新年之夜,而这充满异样光芒的火焰,就是绝佳的礼花,殊不知,伴随着空气的流动,核泄漏的尘埃已然四处遍布,他们每个人的人生从这一刻开始,注定变成了一场一代代不断延续的悲剧。

剧中的另一条线,在距离切尔诺贝利九百多公里的白俄罗斯核能研究所中,一个兢兢业业、高度负责的女科学家意外的测量到了放射值。

然而,当她无比惊恐地来到明斯克的上层部门提议派发碘片、疏散民众时,却在观众意料之中遭遇到了官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阻挠,大腹便便的部长对待眼前的科学真理嗤之以鼻,斥责她是危言耸听、散布恐惧。

另一边当临危受命的勒加索夫随同能源局官员来到切尔诺贝利,通过直升机观察到了 *** 在外的反应堆,可即便如此,当主人公和能源局官员走下飞机,前来迎接的高级工程师和委员会主任仍然大言不惭地说事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一切都在控制之中,甚至还对诉说真相的勒加索夫冷嘲热讽,直到以身试险的将军亲自驾车带着高区间放射量测定器去爆炸现场进行测量,查明真相。

令人愤怒的是,被士兵带走的那一刻他们眼中充斥着的依旧不是人性的怜悯,而是对欲念的留恋。

在运用高区间放射量测定器测出了高达15000伦琴的放射量后,主人公绝望的提议尽快撤离民众,在官僚主义作风无比泛滥的年代,对民众大规模的疏散?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同样绝望的领导此刻接受了核物理学家的另一个提议,用5000吨硼和沙子来稳定反应堆中的放射性物质。

与此同时苏联 *** 也从阿富汗战场调集了大量军队进行救援,并最终开始大规模疏散民众,可这样的行动开展却是在国际舆论和欧美各国都清楚知道切尔诺贝利事故之下,距离爆炸发生36个小时之后才得以展开。

那么这究竟是为了苏联的国际形象而展开的行动,还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进行的救援呢?

看似事件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而这仅仅只是切尔诺贝利危机的开始。

先前的爆炸与大火使得反应堆内部产生了上千吨的石墨与放射性物质的混熔岩浆,而此时反应堆正下方地下室内水池充满了反应堆泄露的冷却用水,再加上五千吨的硼与沙子,一旦熔合物与水相遇,产生极强的“蒸汽爆炸”,那么所有的反应堆泄露物都将会弥漫在空中……届时,不光是明斯克,不光是白俄罗斯,整个苏联,乃至整个欧洲大陆都将成为一片废土,后果可以说不堪设想。

苏联迅速调集上百辆储水用的消防车辆,迅速抽走了大量积水,然而水池中的大部分水靠消防车是难以彻底排尽的,只能靠人工进入水池打开阀门进行排水作业。

可这样的任务,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必死无疑的,当剧中主人公核物理学家想要掩盖事实,提高报酬,吸引志愿者加入行动时,没有人傻到看不出眼前的一切,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想要送死。

这个时候和勒加索夫一同处理事故的能源局官员站了出来,明确说出了这项必将牺牲,却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做的事情。虽然官员满嘴说的国家与民族,但眼神里真正流露出来的是人性的悲悯。

在生命,在人性的感召之下,很快就有三名志愿者穿上了全身防护服,义无反顾地走向了一望无尽的黑暗,走向了这趟必将死亡的路途。

令人感慨不已的是,剧中存在如此之多刽子手和懦夫的同时,也依然有英雄,那些不断倒下却依旧在坚守着岗位的核电厂工人,那些明知继续下去毫无疑问的会受影响的消防员,那些明知接触具有高放射性的前线消防员后果却仍旧坚持的医生与护士,那些驾驶着直升机义无反顾地对反应堆爆炸处连续不断投掷硼和沙子的机组成员,更别提在第二集片尾明知一去不复返却依旧踏上打开水池阀门之路的三名勇士。

如果主管实验的负责人迪亚特洛夫在实验中规范操作,如果他能在之一时间把所知道的情况迅速报给上级,如果消防队能够身穿防化服进行作业,如果民众能够在之一时间进行撤离,如果国际科学机构能够在之一时间介入参与……

然而,事实是并没有那么多如果,一层又一层的官僚在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同时,伤害了自己,同时也使无数因此而死的民众成为了自己官职生涯的无言墓碑。面对自身的过错,可怕的是不是不敢承认,而是他们完全没有敢于承认的勇气。

“一个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他人!这已经不仅仅是欺诈和谎言,这是对无辜人民的战争!”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的著作中,曾如此义愤填膺地写道。

所有世间巨大悲剧的酝酿,往往都是在一个人的一念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整部剧的前两集,无数鲜活生命就此开始的厄运,已然让人心痛不已,然而这部剧却还有短暂而又漫长的三集。

伴随着第二集片尾,当三位勇士身穿着防护服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下,慢慢走入黑暗,那黑暗中传回的阵阵回响,如同无数民众在临死前的最后几声哀鸣,让人心头不由的为之一颤。

当我们走出压抑而沉重的电视剧,回顾这段长达33年的历史,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虽然时间一直在远去,记忆似乎会淡忘,但死亡却仍在继续。

切尔诺贝利就如同世界的一个伤疤,虽然伤口愈合,但死亡的痛苦,会让世界永远为之铭记,因为…这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可以当成一部准纪录片来看,拍摄的确实很不错,时代背景还原的也挺好。当然,老美拍的毛子核事故片,对于毛子官场描写有没有或者说有多少过于夸张的地方各自心里有个数就成了。反正对个体英雄事迹和英雄们背后付出的代价描写的还是不错的。世界级的灾难面前,需要无数平凡的英雄。

在之前回答过关于美剧《切尔诺贝利》的一些看法,现在我就再说说。

这部剧一出来可谓是褒贬不一,评价是两极分化:有人觉得拍的好,拍的真实,像纪录片一样还原了历史事件;但也有的人认为这是西方故意抹黑前苏联,无限的把前苏联官员和领导层表现的昏庸无能无知,特意灌输好莱坞似的美国文化理念,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和平演化,也是在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这个我不置可否,毕竟立场不同,总不可能拍成赞扬前苏联的宣传片吧?这个大家心里有一个尺度就好,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是么?我们不是机器一样来者不拒的接受信息,我们是通过信息可以去思考的。不过这部剧的 *** 水准和真实还原程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目前只出来三集,我也追了三集。在我看来,这部剧的人物、细节处理的都非常好。

从头到尾,这部剧整体的色调是灰暗阴沉的,一是因为本身就是个灾难,很多人死于核泄漏。二是贯穿全剧存在的克格勃,这个机构就像明朝的厂卫、 *** 的军统中统以及后来改组的保密局和党通局,在一般人看来这种特务组织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阴霾,笼罩住每一个人。对每个人跟踪监视甚至迫害,他们无处不在。在之一集的开头,教授在留下事件录音后就上吊自杀;在剧中的酒店和外面散步时,都有克格勃的身影;女核物理学家在医院企图说出真相,马上就被特工逮捕;就连克格勃之一副主席身后都有人跟踪。信赖,但要查证,这是我记忆最深的台词。跟踪别人的人后面同时有别人在跟踪,会互相监督对方是否履职到位。细思极恐吧?不要忘记克格勃的前身是苏联人民内务部,肃反运动的执行机关,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下来了解。

毫无疑问,剧中所表现出来的苏联官员昏庸至极,一层一层的隐瞒不报,掩耳盗铃似的自欺欺人,企图用灌心灵鸡汤和打鸡血的方式来战胜核泄漏。但最终受伤害,最终来买单的是无辜的人民。这不是一个人几个人或者一群官僚的问题,这是体制的问题,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的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官僚化,腐败化,到处都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绝大部分权力掌握在一些什么都不懂的人手中,像一潭死水,一缸酱缸,缺乏生机活力和正确的决策。

但同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苏联勇往直前的消防员、直升机飞行员、潜水工作人员、矿工;敢说真话,不畏权贵粉饰太平的教授;不惧威胁寻求真相的女核物理学家……

这是感触最深的地方,不知死而死,是为无知;知死而死,是为无畏。他们很清楚自己要去面对什么,很清楚可能得不到 *** 后期的保障,很清楚自己可能一去不复返,但他们还是去了。不是在权贵的威逼利诱下去的,面对威逼利诱,俄罗斯人骨子里的那种血性和桀骜不驯被充分激发出来,但在得知真相后,他们的野蛮和粗鲁就充分显现的很可爱,义无反顾的可爱。

总有一群人在做为了几代人生存幸福的事儿,总有一群人在负重前行。有人选择看到这个世界上的丑恶,那些无秩序的混乱。我选择全方位观看这个世界,丑恶与美好都要尽收眼底。但是,我选择美好作为我的信仰。不要以为渺小,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就没有尊严。有一种力量,可以超越生死,我们可以称它为理想或者是一种精神。

这是我对美剧切尔诺贝利的一些看法,有些所谓抹黑的成分,我们心知肚明,自觉就把他屏蔽掉。我们要穿透表象去看本质,看这部剧他到底想表现什么?是完全去抹黑前苏联么?有些论断是无根之水,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么?不是吧,那里面同样也有很多正能量的英雄形象值得我们去敬佩敬仰,那种精神在我们民族身上也同样能看到。我们国家同样有很多这样的英雄,这种精神从不曾缺席,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所以客观的去看待这部美剧,了解这个事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就是我对美剧切尔诺贝利的一些粗略的看法,谢谢。


豆瓣9.6,真实发生过的恐怖片

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陈冠希饰演的 *** 有这么一句台词:所有事都是这样,会过去,被忘记。

种种的热点与舆论确实应征了这句台词,但有些事实却永远不会抹去,因为人类用生命记录下了历史的真相和残酷。

切尔诺贝利,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辐射事故,当时由于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致使第四号反应堆堆芯发生爆炸。

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漏,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放在日本广岛的 *** ,而这次事故也间接导致了前苏联的瓦解。

之后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传说层出不穷,什么阴谋论,巨鼠横行,百鬼嘶吼……,然而事件的真实情况很少有人知晓。

一向大胆的HBO就将这一事件拍成了五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在权游烂尾的风口浪尖上,HBO也算给了我们一个慰藉。

在《切尔诺贝利》刚出之一集后便获得了超高的口碑,IMDB9.5分,豆瓣电影9.6分,烂番茄新鲜度100%。

以恐怖片的视角去看待这部迷你剧,这已经是无法超越的存在,更别提“切尔诺贝利大爆炸”是真实发生过的人为灾难。

一向大胆的HBO就将这一事件拍成了五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在权游烂尾的风口浪尖上,HBO也算给了我们一个慰藉。

在《切尔诺贝利》刚出之一集后便获得了超高的口碑,IMDB9.5分,豆瓣电影9.6分,烂番茄新鲜度100%。

以恐怖片的视角去看待这部迷你剧,这已经是无法超越的存在,更别提“切尔诺贝利大爆炸”是真实发生过的人为灾难。

放射尘埃扩散到城镇中,落在孩子脸上,散在女孩头发上的景象,简直就像末世来临,而人类对于此,真的是无能为力。

剧中关于这种不知情的痛心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掩盖事实的揪心,正是用一个谎言去遮住另一个谎言,造成了日后的难以弥补。

用“人间炼狱”来形容切尔诺贝利爆炸后的场景,一点都不为过。

我们来看一句关于核辐射流传很广的话,这句话概括的很形象,

“杀不死你的,会慢慢折磨死你。”

这种折磨在于谎言,在于不知情,在于无所畏。

关于谎言。

剧中开场的老人,在被监视的房间内录制完自己的遗言后,选择了在凌晨1点23分57秒上吊自杀。

他之所以在特定时间结束生命,就是为了以此来警示世人,而他的遗言也将成为戳穿谎言的证据。

时间拨回到两年前,还有更多的谎言在发生。

一声巨响打破了还在睡梦中的人们,切尔诺贝利第四号反应堆堆芯发生了爆炸。

技术人员赶忙向副总工迪亚特洛夫汇报堆芯爆炸的消息,但他在震惊过后,指责他们脑子乱了,反应堆的堆芯不可能爆炸。

在一阵自我催眠后,走出实验室,看到散落满地的石墨碎块,心里就已知晓技术人员汇报的情况无误,堆芯确实爆炸了。

可是,由于众多的原因,他极力编造谎言,让手底下的工作人员做着错误的规避措施。

即使技术员已经被辐射到身体开始大面积腐烂,仪表盘测量数据爆表。

与总工、厂长商讨时,三人的做法出奇的一致。

厂长极力撇清和自己有关,把责任推给他们的不认真负责;副总工则是继续掩盖事情的真相,告诉他们只是工厂发生了火灾,并且说一切都是按照总工批准的方案进行。

总工自然也不是什么孬人,使用自己的手段将自己择的一干二净。

三人不欢而散,厂长和总工向中央汇报此事,接下来的一幕,我们看到了更大的谎言。

会议上,中央听到汇报后, *** 作出了指示:核电厂情况已经被控制,只有工厂周围有轻微辐射,而苏维埃核武器被视为重要国家机密,所以要确保这次事件不会带来不利后果。

言外之意,就是控制消息传播。

另一波人,则认为现在已经有人由于辐射而死亡,并且这样的情况还在不断的扩展,应当立即让民众知晓,将损失降到更低。

两拨人争论不下,一位高管站起来对所有人说:“我们要相信国家,坚持中央的指示”。

而他们采取的方式却是封城,切断 *** 线,控制一切可以外泄的媒介渠道,让核反应爆炸的消息彻底锁死,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机密不被泄漏,对 *** 的不利影响降到更低。

而对外宣告的却是工厂爆炸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让民众不再有恐慌情绪,从地方到中央,无一重视此次事件的严重性。

要不是辐射飘到了瑞典,被瑞典 *** 检测出来后通知了前苏联 *** ,所有事情还会笼罩在阴云之下。

那位更先隐瞒反应堆堆芯爆炸事实的副总工虽然得到了不好的结局,但是他也贡献了最震撼的一幕。

当他把辐射量已经让200伦琴的仪表盘爆表的消息告诉总工时,总工笑了笑让他去楼顶重新测试。

而明明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的迪亚特洛夫迫于上级的压力还是走了上去,看到放射性烟尘从堆芯滚滚升起。

他的后背尽是绝望,转过头时,脸部已然变红。

他明白,自己已经死了。

关于不知情。

前面提到的在桥上起舞的所有人,后来都因接收了超高辐射死去,这座桥也被称为“死亡之桥”。

斯维拉娜·阿列塞维奇的著作《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是对切尔诺贝利核灾的真实再现。

她走访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

其中有一段描述消防员和她的妻子的故事,这对夫妇就是剧中的瓦西里消防员和他的妻子。

消防员妻子在医院见到因处理核爆炸事件而受到辐射的丈夫时,关于他的状况说了这么一段话:

“他的嘴巴、舌头、脸颊、一开始是小伤口,后来越来越大,白色拨片一层层脱落……脸的颜色……他的身体……蓝色,红色,灰褐色……他的肺和肝的碎片都从嘴里跑出来,他被自己的内脏呛到。我用绷带包着手,伸进他的嘴里,拿出那些东西……这些都是我的回忆!无法用言语形容!至今无法释怀!唯一拯救我的是一切发生的太快,我没时间思考,也没时间哭泣。”

换句话说,就是受到核辐射的人,身体都会由外向内一点点的熔化。

这样恐怖的惨状,甚至连战场下来的士兵都不忍直视。

十四天后消防员过世了,可是,他临终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所灭的火到底是什么。

没过多久已经怀孕的妻子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她的体内吸收了28伦琴的辐射。

4小时后,孩子永远地离开了。

关于无所畏。

在这场灾难之中,还是有英雄存在,他们是工厂内的值班长、技术员,他们是救火的消防员,他们也是帮忙撤离的军队、民众。

纵使已经知晓核辐射对自己今后会产生的影响,他们依旧走在了最前面。

但因为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后果却不可磨灭。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800年: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方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

9.3万人:33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

27万人: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34万人: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

50万:参与抢救切尔诺贝利的英雄们有五十万;

20亿人: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数据来源于 *** )

至此,切尔诺贝利核灾不再是某个国家的私事,已经演变成全球性的灾难。

4号反应堆底下仍旧埋着200吨核辐射物质,尽管已经被石棺封存,但由于地下水流的问题,石棺顶部已有裂横。

一旦发生泄漏,将会致使整个欧洲变成不适宜人类居住的不毛之地,更为严重,会间接影响全世界人类活动。

灾难已经过去,遗留下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现如今,那里的人被叫做“切尔诺贝利人”,他们恋爱、生活、看病、工作等等,人群都会避而远之。

把他们看成异类,而这样的不尊重似乎没有消逝的动静。

在切尔诺贝利留下的一切都被清理、掩盖的局面下,世人是否对人类活动的行径有所规范,才是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的根本。

切尔诺贝利的确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灾难,也是人类对自己一次警告,HBO拍摄《切尔诺贝利》也是一个好的题材,但由于是真实的历史事件,题材本身的可塑性不强,要从这个事件展现出一些人性也是不错的,可以说HBO的《切尔诺贝利》是一件合格的作品。

著名的辞赋大家扬雄为什么要投阁自杀

扬雄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低估的思想家,扬雄投阁自杀事件纯属胡扯,他不存在自杀的动机,也没有自杀。所谓“扬雄投阁”其实受累于他与王莽的关系,被史学家污蔑。又因扬雄不合世道的生活方式,遭受世人讥讽。如此对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扬雄投阁”事件始末

始建国二年,刚刚建立一年多的新朝爆发了一件谋反事件,王莽建立新朝的主要功臣之一,右伯甄丰之子甄寻,妄图伪造符命谋娶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王嬿。结果被王莽识破诡计,甄寻逃往,甄丰自杀。

“符命”是古人认为上天降下的“旨意”,以文字或图案的方式,显示在石头、布帛等物体上,是一种以上天名义作出的政治预言,比如河图洛书就是符命,亦称图谶,其实都是人为制造的骗局。

在案件的追查过程中,国师公刘歆的次子刘棻卷入其中。符命中的文字一般人不认识,称“奇字”,需要专家辨认。刘棻就是奇字专家,他师从扬雄学习过一段时间奇字。

所以,调查人员很自然地想到,扬雄是否会与此案有关?于是前往天禄阁缉捕扬雄。彼时,杨雄正在天禄阁校书,见狱使前来,惊慌失措地想逃跑,又无路可逃,情急之下从楼上跳下,差点摔死:

“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然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事后王莽知道了这件事,说杨雄此人从来不参与政治,怎么会卷到这里来?下令不要追问扬雄。结果,扬雄投阁”成了笑话,被京师老百姓,编程顺口溜讥讽传播。

“扬雄投阁”事件辩诬

从以上史料来看,存在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仔细辨析不难发现故事的原貌。

  • 1.扬雄没有自杀的动机

学生犯罪就代表老师一定犯罪了吗?这个逻辑岂不是很荒唐!来找扬雄的是“狱使”而不是“狱吏”,使,是调查员,吏,是执行人员,来找扬雄的显然是调查员,而不是抓捕人员。请问面对调查员,杨雄为何要自杀?除非他真的卷入其中,连王莽都不相信。

事实上,狱使并没有带走扬雄,假如是来抓捕扬雄的,就算他摔死了,恐怕尸体都会被带走,扬雄如此惊慌失措就很没道理了,请问真的是他惊慌,还是史学家想让他惊慌?

所谓扬雄“恐不能自免”更是荒唐!一来他没有违法,二来他与皇帝王莽有私交,三则他从来不参与政治,他凭什么会认为自己肯定会被冤枉洗脱不了?不合逻辑嘛!

用现代人的话说,扬雄后还有人,哪怕真犯事都有辩解机会,何况自己是清白的!

  • 2.投阁事件可能就是误传

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扬雄投阁那一年,他已经六十二周岁了!一个花甲老人,从楼上跳下去,动作之慢一定赶不上狱使,能不能完成跳楼都是疑问。就算跳下去了,就是一句“几死”能了事的吗?事实上,扬雄既没死,也没受重伤,又活了八年才去世。

所以,扬雄投阁很可能就是误传,比如不小心在楼梯摔了一跤,受了伤。这种事谁都难以避免,何况六十多岁的老人。所以,史书记载不可信,一会儿解释。

  • 3.扬雄的人生态度不可能自杀

如果你要是了解扬雄的人生态度,就会发现,杨雄是一个精神世界极其充盈丰沛的思想大家,他早已看淡生死,不可能会害怕狱使的调查,更不会自杀。

扬雄年轻时候是从著名的道学大师严君平,赤贫的扬雄,身无立锥之地,白天光膀子下地干活谋身,晚上刻苦研读,不慕富贵,徜徉于精神世界,简直是颜子再世。

扬雄前半生热衷于汉赋,后半生醉心于天体学和哲学,是典型的唯物论主义者。扬雄从宇宙运行中,提炼出“玄”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的生死统一于宇宙的运行法则。

扬雄的生活态度跟严君平非常相似,只是严君平隐居,以算卦为生,扬雄运气好,得到了汉成帝、汉哀帝和王莽的垂青,给他挂了个空头衔,领一份薪水,随便出入皇家图书馆,潜心自己的学术研究。扬雄几次得到授以实职的机会,都被他拒绝了,皇家图书馆就是做好的粮食。

这样一位洒脱思想家,怎么会莫名其妙地为世俗事件自杀?

扬雄为何遭遇污蔑

可是,《汉书》明白无误地记录了“扬雄投阁”,让人无法辩解。其实我们不能完全迷信史书,哪怕是正史,《汉书》上存在很多明显造假的地方,因为史学家也是人,是政治动物,他也有立场,有利益!

  • 1.杨雄与王莽的私交成为史学家的靶子

《汉书》作者班固是东 *** ,他的立场是,所有跟王莽有关的人一律踩死!很不幸,扬雄虽然不参与政治,但是他早年跟王莽有着不错的私交,王莽登基后,他还曾经写过一篇赞美王莽的汉赋《剧秦美新》。

因为这篇赋,班固认为扬雄的道德亏损,因而不惜在很多事件中大加歪曲。殊不知,扬雄、王莽和刘歆,在汉成帝时期,就因为学术关系,友谊非常深厚,扬雄虽不参政,但是不代表没有感情,他赞美王莽以及他所建立的新朝,就一定是道德问题吗?人家就不可以持这个立场吗?

介于扬雄的学说地位,班固也不好完全否认扬雄,所以故意编造了一些扬雄内心的挣扎,似乎扬雄对王莽一直是内心排斥,又迫不得已阿附,班固的这种立场令人憎恶,他才是真正利益场里的动物!

不幸的是,班固的立场代表了帝制条件下,所有文人士大夫的立场,因而,他笔下的扬雄形象,就此被固化!“扬雄投阁”也成了扬雄个人内心挣扎的“证据”。

其实熟读那段历史就不难发现,扬雄与王莽不存在任何芥蒂,王莽一直把杨雄当作纯学者,所谓的“投阁”事件,也明显看出王莽的这个态度。所以,笔者坚信“扬雄投阁”就是班固的编造!

  • 2.扬雄的自我隔绝,与士大夫阶层不相容

扬雄的生活方式很独特,它几乎不与外界发生关联,自己一个人醉心于学术研究,如果用一个时髦的术语形容他,那就是“大隐隐于朝”。

从史料记载,与他有交往的人数非常少,刘歆算一个,后期刘歆忙于政治,两人在学术上的探讨越来越少。桓谭算一个,这是扬雄的忘年交,也是最推崇扬雄的思想家,他认为扬雄是孔子之后又一位圣人。

再有就是少数向他求学的年轻人,因为他的学术不为人知,侯芭是他唯一的弟子,刘棻都不算正式弟子。

因而杨雄非常封闭,几乎与世隔绝。这就导致,他虽然活在朝堂,却由于官场相当陌生,虽然是文人士大夫,却又与文人士大夫们很遥远,他们都以“怪人”的眼光,看待扬雄。所以,没人会为扬雄去正名。

  • 3.扬雄的思想学说,不容于世道

杨雄去世后,大司空王邑和大司马严尤,不解地请教桓谭:扬雄的著作真的能流传后世吗?桓谭的回答是:

“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今诊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桓谭斩钉截铁地说:必传!他认为,当时的人狗眼看人低,因为扬雄的身份不高,就轻视他的学问。在桓谭的心目中,扬雄的思想已经超越诸子,不亚于孔圣人!桓谭那时候还是青年学者,到东汉初年,已经是当时天下最伟大的学者,他最推崇的人就是扬雄。

桓谭还做了一个论断:我们这一世的人,是看不到扬雄的著作受到公正待遇的情景了!

越伟大思想越难以被人接受,这是一般规律,其实即便今天,扬雄的《太玄经》也是知者寥寥。连扬雄更好的朋友刘歆,都不能理解扬雄的思想。有一次,刘歆曾经对杨雄说:“一本《易经》有几个人能读懂,你又搞出个《太玄经》,恐怕你的书只能当酱菜坛子的盖子用吧!”

所以,杨雄很尴尬,所有人眼中,他就是个不知所云的怪物,加之身份低微,又穷又不合群,当时的人都以一种“围观”的眼光看待扬雄,一半是猎奇,一半是轻视!

这就是杨雄被顺口溜讥讽的原因,老百姓有几个知道真相的?无非跟着起哄罢了!

结束语

扬雄孤独了两千年,这不是他的错,是班固的错,是儒家士族阶级立场的错。扬雄受污,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今天,我们应该摆脱历史的局限性,以更客观的视觉,读懂那段历史,读懂杨雄,也可以以更敏锐的眼光,去穿透表象,重新审视那个所谓“扬雄投阁”事件!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汉书·扬雄列传》

很明显,扬雄投阁是受到甄寻符命案的牵连,在抓捕他时而选择跳阁自杀。

迷信的王莽

符命可以理解为是上天对于世人的一种启示和引导,在王莽篡汉自立的过程中,符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王莽手下做事,出生背景、能力大小都是次要的,只要能给王莽搞到称心如意的符命,高官厚禄则是唾手可得。

哀章原本是太学的学生,知道王莽喜欢符命,于是就偷偷做了两检铜匮,一检上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检上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皇帝金策书”,金策书中明确写着刘邦将皇位传予王莽,元后应该尊承天命将帝位授予王莽。还写着王莽登基后,应该授予哀章何种官职。王莽借机成功篡汉自立,哀章被任命国将,封美新公,位上公,成为新莽四辅之一,一下子飞黄腾达。

其实很明显,王莽迷信符命就是要告诉大家,他代汉自立完全是秉持上天的旨意,只有认同他地位的合法性并帮助他摇旗呐喊,那么大家就是自己人,荣华富贵就是更好的奖励。

贪婪的甄寻

甄寻是大司空、更始将军甄丰的儿子,刘棻是国师刘秀(原名刘歆,为顺应图谶而改名刘秀)的儿子。甄丰和刘秀两个人一直是王莽的铁杆粉丝,但是王莽称帝后依据哀章的金匮符命进行封赏,他二人并未得到异于常人的封赏,反而和看门的王兴和卖饼的王盛同列。

甄寻对于王莽的封赏极不满意,于是和好朋友刘棻商议应对之策,最后两人觉得还是要在符命上做文章。

王莽喜欢符命,推崇周礼,于是甄刘二人就 *** 了一个符命:新朝应当效仿周朝的周公和召公先例,将京城附近的地方以陕县为界一分为二,分封甄丰为右伯、平晏为左伯来共同治理。

王莽虽然明知道符命是假的,但是如果对这个符命置之不理,就会让人怀疑助他登上帝位的符命也是假的,因此只能按照符命行事,但是内心的愤怒可想而知。

甄寻却不知道适可而止,企图利用符命迎娶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这个女儿原本是汉朝的皇后,王莽篡汉自立后对这个女儿充满愧疚,一直想重新帮女儿找个好人家,但是被女儿严词拒绝。

王莽被甄寻和刘棻得寸进尺的行为彻底激怒,开始展开疯狂地报复,因此案受牵连被诛杀的有几百人。

无辜的扬雄

扬雄从小就好学,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只要是圣贤的书他都读,只要是不合心意的事他都不干,被后人称为“汉代的孔子”。

扬雄的偶像是汉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因此一直以他为榜样,对写词赋非常感兴趣。扬雄经人推荐走上了仕途,受到汉成帝的赏识,有机会追随在汉成帝的左右,从而以他自己的见闻写了很多批评汉成帝铺张奢侈的词赋,名气因此变的越来越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扬雄的名气的变大,朝堂之中忌惮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便在皇帝面前诋毁、陷害他,好在皇帝对扬雄的人品比较认可,没有加以责罚。但是扬雄深知这样事情还是会继续发生,于是下定决心远离官场,专心致志的去搞学问。

扬雄之所以被牵连进甄寻的符命案,原因是他教授过刘棻奇字(王莽时六体书之一)。但是王莽对于甄寻案的处罚力度让扬雄感到了恐惧,扬雄觉得与其受尽折磨后被处死,还不如立刻跳阁自杀来的实在。

结语

扬雄是一个单纯的人,他曾经陪伴在皇帝身边,对于官场的黑暗有所了解;他和王莽很早就认识,见证了王莽一步步的夺权之路,对于王莽残忍的性格非常了解。因此他决心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安安心心的做自己的学问,从而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但是没想到还是被牵连甄寻的符命案,心怀恐惧的他面对抓捕的官吏想到唯一的解脱之道就是自杀,不得不说身处乱世,静心学习原本就是一种奢望。

插图均来源于 ***

0
回帖

野草莓是谁的代表作品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