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取经之路主要描绘的是中国古典文化背景下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森林等,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沙漠与雪山。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吴承恩生活的明代,地理认知相对有限,无法将这些特定环境详细融入作品。《西游记》的故事场景更多地围绕着佛教文化中的神话传说与道教的仙山洞府展开,而非现实世界的地理特征。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作品中不存在沙漠与雪山,而是它们并未被包含在《西游记》的创作框架内。
中国古代从开放逐渐转向保守封闭,在明朝中后期,生活在江南的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十分有限,几乎无人知晓沙漠和雪山的存在,吴承恩先生虽生于那个时代,但他的生活经历并不清晰,他从未有过前往西域的经历,更不用说见过沙漠和雪山了。《西游记》中对于西方世界描述多源于江南地区的地理知识,因此书中主要描绘的是湖泊、河流或深山和森林。
可以说,《西游记》对中国的西部和中亚、印度等地的地理了解极为有限,书中曾提到:“所有的幼苗和牲畜都在同一天生活,不管是什么时候?”这种认知水平决定了《西游记》中不可能出现沙漠与雪山。
沙漠中有哪些灾害?
沙漠中的灾害包括:干旱、高温、干热风、沙尘暴、流沙、霜冻、冰雹等。
干旱,沙漠地区的降水量极少,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空气干燥,降水落在地面上迅速蒸发,沙漠中年降水量仅几十毫米,长期处于极度干旱状态,沙漠中能生存的植物都是耐旱且能忍受高温的。
高温,沙子的导热性能比水好得多,沙漠温度可以在短时间内飙升至40度以上,地面温度甚至可能达到70度,许多动植物难以在此环境下生存,因此沙漠中的生物种类较少。
干热风,沙漠地区温度高,空气湿度低,容易产生干热风,风速大于3米/秒,温度高于35度,相对湿度低于20%,会对农作物如小麦的灌浆造成严重影响。
沙尘暴,大风携带着大量黄沙,无论你在何处行走,各种植物叶片和茎都会被风沙覆盖或破坏,沙尘暴过后,一片狼藉。
流沙,某些沙漠属于流动性沙漠,风吹动沙子向前移动,无论你走到哪里,沙子都能埋葬动植物和农田,阻断河流,改变地形。
霜冻,沙漠中的沙子比水的导热性差,沙漠吸收热量快,散热也快,因此容易形成辐射霜冻。
冰雹,沙漠也能形成积雨云,并伴有雷电和冰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