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正文落于何方?

1个月前 (10-16 19:25)阅读1回复0
kanwenda
kan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7428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4856
  • 回复0
楼主

  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墨棣为了给本身树立偃武修文、一统天子的形象,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其时参与编写、撰稿、圈点的文人多达3000多人,前后用了五年时间。《永乐大典》在编辑时9文人按照明成祖“毋厌浩繁”的指示,“旁搜博采”。

  一方面,以皇家藏书楼文渊阁中五代十国、宋、辽、金、元及明初五百年来累积的“中秘藏书”为根本;另一方面,又调派一些官员如丁三敬等分赴各地,“购募全国册本”。所以《永乐大典》聚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类著做七八千种,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以及医学、工技农艺等,“无不类而列之”,内容极为丰硕。

  而且《永乐大典》在编录各类质料时,完全将原书整部、整篇、整段地收入,一字不改,即所谓“曲取原文,未尝擅改片语”,因而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成为迄今为行世界上更大的古代百科全书。然而,那么一部如斯重要的百科全书,在嘉靖年间重录之后,其 11095册副本(《永乐大典》副本是指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人们把 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却不知落于何方,后人的有关记载寡说 纷纭,以至越传越讹。

  11095册书卷码放约有40多立方米,怎么会无 声无息的消逝了呢?几百年来,人们为寻找那部珍籍,动用了很多人 力财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化史、册本史上最不成解的、 也是更大的链团。总结后人对《永乐大典》副本下落的观点,次要有以下几种:(1)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明世宗实录》中有关《永乐大典》的记载:“上(按:嘉靖)初 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切磋,殊宝爱之。

  ”《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 载确实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 基以来,更将其做为必备的参考典范,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不测失火,嘉靖立即命摆布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 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重量。

  而据载,《永乐大典》副本最初的呈现时间恰是在嘉靖的丧葬期 间,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 记载中:“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 年六十,在位四十五年。”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人葬永陵。

  ”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恩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表白嘉靖 皇帝是在身后三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而新皇帝 表扬誊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但那是表扬日期,抄录完成 日期应该更早。如许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基 本一致。

  从此以后,《永乐大典》副本的去向就再无记载。别的,昔时徐阶向嘉靖奏明,重录不成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 誊写”。嘉靖则明白强调,“重录”是为“两处保藏”。那“两处保藏” 则是指哪两处呢?嘉靖的丧葬与副本的失踪如斯巧合,那莫非实的是 某种巧合吗?而且,在明代,以生者日常平凡喜欢的册本殉葬的例子良多, 如20世纪60年代山东挖掘墨元璋子鲁王墨檀墓,发现殉葬的有《黄氏 补干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典籍;20世纪70年代上海郊区挖掘的明墓 中有成化本的《白兔记》等。

  明世宗在位时间很长,又极爱《大典》, 所以,他将《永乐大典》副本殉葬是极有可能的。(2)毁于明亡之际此说法较为遍及,国内出书的很多通俗读本,如《祖国》等书在 介绍《永乐大典》时,一般都认为“1557年,皇宫奉天门、三殿等处 着火,《永乐大典》经抢救免于焚毁,后来,明世宗恐秘本再遭不测, 便命徐阶等109人,用了五年时间,摹写了一部副^:,从此副本和副本 别离藏于文渊阁和皇史歲。

  明末,文渊阁被焚,副本被付之一炬”。以 郭沫若签名的《影印〈永乐大典〉媒介》中说:“明亡之际,文渊阁被 焚,副本可能即毁于此时。”此种说法即斧正本被李自成率领农人起义兵焚毁了。起义兵占领 北京42天后,在皇太极和吴三桂联军的攻击下,被迫撤离北京。

  据史 籍记载,起义兵撤走时,曾放火燃烧宫楼。但是,有的学者对毁于明亡之际的说法其实不认同,其实早在明末, 就有人对那种概念持思疑立场。如明史专家谈迁在《国榷》中说“万历末,《永乐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寺人刘若愚的《酌中志》也 说“不知新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刘为内臣,熟 悉明宫秘闻,连他也不知副本下落。

  而且持思疑立场的学者认为,各 种史乘都没有明白记录说《永乐大典》副本焚毁一事,况且文渊阁十 分狭小,底子就安设不下1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及其他宋人诸集。因 此,文渊阁被焚,《大典》副本随之不存在的结论是不克不及成立的,它只 是人们的一种揣测罢了。

  (3)万历年间被焚毁此说来源于方以智《通雅》卷3 “释诂(缀集)”中记载:“《永乐 大典》藏于文楼,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复命儒臣摹抄,隆庆元 年始竞。万历中因三殿火,书遂亡。”那段话是方以智之子方中履加的 案语,大约写于康熙初。那段话的可信性很值得思疑,因为,处置理莱揣度,那种可能性 也是很小的,因为焚毁《大典》,应为大事,会有人提到或史官记录, 但何以不断无人提及?万历末年的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八“内板经 书纪略”云:“及万历年间两宫三殿复遭回禄,不知此二部,今又见于何处也。

  ”也只是说不知其下落。而且,其时亲历此事的大学士沈一 贯在谈到此次火灾之祸患时,也没有提到《大典》被焚之事。因而, 此说其实不可信。(4)毁于清朝乾清宫大火据《鲒琦亭集外编》中记载,在雍正年间,《永乐大典》副本由皇 史歲移藏翰林院,学者全祖望在翰林院看到了副本,并发现出缺,于 是推测副本下落说:“乃知其副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

  …… 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副本以补足之,而未遂也。”到了清朝末年, 缪荃孙不单秉承了副本藏在皇宫内的乾清宫之说,并且还进一步阐扬 说道:“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一场大火,副本被销毁了。”那在 《艺风堂文续集》中有明白记载。从此,《永乐大典》副本被毁于乾清 宫大火说便正式传播开来。

  不外,良多学者对此说法暗示思疑,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乾隆 九年至乾隆四十年间(1744年一1775年),清政府曾对宫中藏书做过一 次清理,所有善本典籍全数集中在乾清宫旁边的昭仁殿,编成了《天 禄琳琅书目》。《永乐大典》是册本中的“庞然大物”,有1万多册,若是副本在乾清宫中,是极易被发现的,如今《天禄琳琅书目》中未将 《大典》编人,就证明副本其时并没有藏在乾清宫中,又据《打点四库 全书档案》记录,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因为要从《永乐大 典》中编录佚书,因为副本出缺,为此宫里宫外都寻找过《永乐大典》 副本,但没有成果。

  其二,有人思疑在康熙年间修书时,徐乾学、王 鸿绪、高士奇等人在书局呆了很久,可能取走查阅而未能交回,于是 帝令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到徐、高两家察访、问询,成果毫 无收成。由此看来,副本藏在乾清宫是极不成能的,更不消说是被毁于大 火之中了。

  (3)保留在明朝嘉靖皇帝永陵玄宫对峙此概念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栾贵明先生,他在1999 年7月3日,在《文汇读书周报》登载了他的高文《〈永乐大典〉之谜》, 文章提出《永乐大典》副本仍然保留在明朝嘉靖皇帝永陵玄宫。(4)藏于皇史歲夹墙中出名汗青学家、山东大学汗青系传授王仲荦先生撑持此概念。

  王 先生对《永乐大典》素有研究,他始末认为“副本没有亡毁,我思疑 藏在皇史歲夹墙里”。皇史庞修成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为 皇家档案库,专门存放《实录》、《圣训》和《玉牒》等。而皇史庞的 建筑,包罗门、窗、大梁全用砖石修葺,殿基耸出地平,具有防火防 水的功用;大殿墙壁则更为奇异,工具墙厚3。

   5米,南北墙厚6。1米, 实为建筑物中所稀有。因而,《永乐大典》副本有可能藏于皇史歲夹 墙内。可见,因为史籍没有明载《永乐大典》副本的下落,后人在此问 题上又多加揣测、臆断,所以副本事实哪儿去了,始末未明。要揭开 谜底,看来只能依靠于考古发现了。

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8个国度和地域的30多个单元和小我手中。在全世界范畴内,公私所藏《永乐大典》仅800余卷,400册摆布。国度藏书楼目前拥有221册(包罗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遍地保藏之首。

0
回帖

《永乐大典》的正文落于何方?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