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贞洁极为看重,这与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和婚姻制度密切相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往往缺乏独立自主的权利,她们的命运多掌握在家族或丈夫手中。保持贞洁不仅关乎个人名誉和家庭声誉,甚至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婚姻安排和生存条件。这种观念使得贞洁成为女性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有些女性宁愿以生命相搏也不愿失去自己的贞洁。这种极端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不公与压抑。
古代女子为何把自己的贞洁看得比性命还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但并非像后来明清朝把女子贞洁看的很重。古代女子改嫁、离婚并非罕见之事,特别是人口较少的王朝,是鼓励女子早婚、丈夫死后再嫁的。自秦开始立贞节牌坊奖励为丈夫守节的寡妇,汉宣帝也赐贞妇顺女帛,汉安帝曾在开初六年二月下诏赐贞妇节义谷十斛。但秦汉到宋程朱理学这段时间,总体对男女之事比较宽泛。如皇帝可以派大臣去后妃如厕地方促驾,后妃可以与大臣见面交谈,官员可以与同僚妻室谈论,《孔雀东南飞》描述焦仲卿妻被休回家后,并没有受到社会的歧视,反而太守、县令一再派人上门促婚。寡妇再嫁没有人歧视和非议,三国时期曹操贵为丞相,也照样娶寡妇,曹操儿子曹丕娶的也是寡妇。蔡文姬嫁了三次也属正常。唐朝李氏起于突厥贵族,更无 *** 伦理文化,唐民风民俗更为开放,如唐太宗可以纳儿媳、安禄山可以与后妃见面嬉闹,贵族妇女可以结伴骑马去郊外游玩,女子追求爱情也比较开放主动。从出土文物来看,汉晋南北朝唐宋的男女着装都比较暴露,低领的衣裳从东汉就开始流行,特别是魏晋名士带动的:风流相仿,盥台成俗的广领款式潮流。
贞洁是个泛泛的词,大致分为女性婚前、婚后,婚后又分夫在、夫死两种。含义是一个女子一辈子不和任何男性 *** ,或者是只和丈夫一个人 *** 谓之贞洁。如果私通、再嫁或被施暴,都是失贞。女子在未嫁时要守童贞,婚后夫在时要守贞,夫死后要守节。汉唐时期风气比较开放,再嫁没有受歧视,晚唐五代时期,皇权削弱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使得社会追求物欲、悲观绝望的思想严重:今朝有酒今朝醉和追求男欢女爱成为主流,当时的文学作品充斥大量男女情爱的诗词。宋朝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加上宋经济发达、皇帝纵容(优待官吏、推崇名士、鼓励享乐),宋追求物质的风气比尤过前朝。如柳永之类落魄文人,都可以养妾嫖妓、歌酒满前。男人如此放浪也影响到女性思想变得开放,当时贫民对自己女儿做侍妾、养娘、歌女不以为耻,很有笑贫不笑娼的意味。而大户人家女子也褪去矜持追随潮流,如身为贵妇的魏夫人就自办文化聚会,招待文人骚客,她所作的《季腰裙》很有挑逗的味道;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就毫无顾忌的饮酒、放游,更是宋朝开放风气的代表。宋朝北有强敌战乱不断,内有奢靡之风, 道德贞操观念淡泊,《水浒》、《金瓶梅》等小说都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历史上开始推广贞洁烈妇、男女大防的,是始于宋朝程朱理学。对于宋朝奢乱的社会现象,程颐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观念。但对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宋代都未产生大的影响,不过由于朱熹的大力提倡,理学在宋末引起了一定关注。《宋史烈女传》记载的烈女故事,对于男女大防,也没有明清两朝变态的程度。如水浒所描述西门庆通过王婆勾搭潘金莲的见面场景,陌生男女戒备没有那么森严。明清时期大力提倡贞洁观念,各种约束妇女的理论形成,并得到朝廷支持。顺治亲自编撰《内则衍义》,妇为夫死,古之大经,成为社会对妇女的信条。康熙的《女学》、《教女遗规》,乾隆《女学言行录》,都大力宣扬新妇和寡妇的贞洁,皇帝们把妇女贞洁当做重点工作来抓。导致明清时期人们把拥有贞节牌坊当做莫上荣耀,清朝各地 *** 上报的贞节烈妇数量激增,大量牌坊成为各地一道风景。《明史烈女传》记载,崇祯4年冬,夏县有个柴姓女子,与丈夫入山中避流贼,两人在贼搜山时被抓。一贼兵见柴氏年轻貌美,上前摸了柴氏的手,柴氏一口咬下被摸部位的肉扔掉,賊兵又摸了其胳膊,柴氏又咬下胳膊肉,賊兵大怒将其乱刀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