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通常以幽默和欢乐的形象著称,是孩子们眼中的玩伴和节日里的亮点。在特定情境下,如在恐怖电影、鬼屋或夜晚装扮活动中,小丑面具往往会变得狰狞和吓人。这种转变源于人们对小丑形象的反转联想,尤其是当小丑面具被夸张变形为带有尖牙、獠牙和惊恐眼神的样子时,观众的恐惧心理会被激发出来。原本的逗趣形象变得令人不安。
几年前,《美国恐怖故事》第四季中,出现的一个恐怖小丑成了许多人的噩梦:他面容可怕,还有一点精神问题,神出鬼没,杀人如麻,欧美一些国家在万圣节期间还爆出有人装扮成小丑进行闹事的行为,有的甚至发展到杀人,以至于“我恨小丑”的网站持续流行,这背后有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那些让人欢笑的小丑为何会在某些情况下变得如此恐怖?
起初,小丑作为职业,是为了娱乐贵族而存在,在古罗马时期,小丑被允许在葬礼上载歌载舞,模仿生者的言行逗大家发笑,即使遭受耳光也得笑得合不拢嘴,进入中世纪,严格的宗教法规压抑了人们的天性,唯有小丑这种古老的职业得以延续,他们在刻板的氛围中依然能以滑稽的方式逗人发笑,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宫廷中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当时有一种说法,认为傻子和 *** 会得到上帝特别的照顾,可以抵御邪恶的侵袭,君主们带着小丑在身边,也许有将他们当作护身符的想法。
这样的受欢迎职业不会只由君主独享,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剧院接纳了小丑的身影,18世纪,伦敦最耀眼的明星非格里马尔迪莫属,他涂着白粉,戴着红脸蛋,穿着滑稽的服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少有人能在他的表演中保持严肃的表情。
后来在狄更斯所著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小丑出身并不光彩,他小时候被父亲当成猴子一样戏弄,并因此获得了经济收益,老年时,他经历了丧偶之痛,有人曾经形容他:“一个人因为抑郁症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他去看格里马尔迪的表演让自己开心些,但是那个人说:‘可是,我就是格里马尔迪。’”
当人们发现小丑那咧嘴大笑的面具下可能隐藏着不堪的命运时,小丑的形象逐渐向毛骨悚然转变,1892年,歌剧《Pagliacci》中的主角是一个被妻子暗恋的小丑,他没有用滑稽的动作掩饰尴尬,反而穿上戏服将妻子和她的情人杀害,鲜血溅上衣服,小丑从“带来欢乐的喜剧形象”变成了“独立的杀人个体”。
现实生活中,小丑夸张的逗人欢笑的动作,常被误解为“小丑可以为所欲为”,平时乐于助人的模范青年,在戴上小丑面具后,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杀人狂魔,1980年,约翰·韦恩·加西因33起谋杀案被判死刑,他的身份曝光后,人们才得知他曾以小丑的身份奸杀青少年,在狱中,失去其他活动空间的约翰·韦恩·加西,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小丑”角色的创作中。
这一杀人狂魔的贡献让“恐怖”、“恶魔”、“杀人”等标签牢牢地印在了小丑身上,好莱坞因此灵感迸发,各种小丑杀人电影接连上映,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IT》更是引发了一场欧美国家对恐怖小丑的恐慌热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许多人面对麦当劳叔叔也会感到后背发凉。
参考文献:
《坏小丑》
《10 Famous Clowns: From Comical to Creepy》
《Why people are terrified of clow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