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达到完美的目标。
知晓目标所在,就会激发明确的志向;有了明确的志向,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保持平和的心境,才能进行周全的思考;进行周全的思考,才能深刻地领悟目标的价值。
事物都有本源部分,也有末端部分;事情的发生有开始阶段,也有结束阶段,知晓这些先后顺序,便接近了大学的理想。
《大学》中的“大学之道”是什么意思?
“大学”指的是大德之人,也就是品德和智慧卓越的人,最早的“大人”一词出现在《诗经·小雅·斯干》中,“大人”指太卜,太卜是周代掌管占卜的官员,这便是“大人”一词的文字记载起源。
随后,“大人”一词出现在《易经》中的乾卦爻辞中:“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经·乾卦》),这里的“大人”已经不仅仅是指具体某个职位的官员,而是指具有极高品德和智慧的人。
到战国时期,孟子从心性角度阐明何为“大人”,孟子说:“公都子问曰:‘同样是人,有的人成为大人,有的人成为小人,为什么呢?’孟子回答:‘按照他们的本质来评判,就是大人;按照他们的本质来评判,就是小人。’孟子又问:‘同样是人,有的人遵循他们的本质,有的人违背他们的本质,为什么呢?’孟子说:‘耳朵和眼睛这样的感官器官没有思考能力,会被外界事物所蒙蔽,当外界事物影响感官器官时,感官器官就会受到干扰,而心这个器官能够思考,思考就会得到真理,不思考就无法得到真理,这就是天赋予我们的能力,先确立自己内在的伟大品质,那么外在的小品质就无法改变,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大人了。”(《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说的“大人”,并非指年龄小,而是指心性上的高尚与卓越,他的观点与《易经·文言》中“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的观点相呼应。
除了“大人”,还有一种表达方式是“君子”,在儒家思想中,“大人”和“君子”可以互相替换使用,孔子更喜欢用“君子”这个词,而在曾参和孟子那里,则更偏爱“大人”,二者在描述圣贤生命的品质与境界时,虽然含义相同,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君子”着重表现圣贤生命的温柔敦厚特质;而“大人”则强调圣贤生命中的广大高远。
摘自潘麟的《大学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