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时偷偷输入3万块钱怎么办?
依据《民法总则》第十九条、《合同法》第四十七条之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 *** 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 *** 人追认。孩子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签订 *** 游戏合同在游戏中充值行为,并非纯获利益的合同且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未经法定 *** 人追认,合同无效,可以要求返还。
针对8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首先可以确认,其游戏充值行为不属于纯获利益的行为。同时,无论是按照一般公众的理解,抑或是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均应当认为其大额的充值并不与其年龄和判断能力相适应。未经其法定代表人同意及追认的情况下,可以主张游戏平台退还充值款项。
最后,警方提醒广大家长:现在 *** 特别发达,小孩之间平时交流游戏也特别多,导致小孩很容易沉迷于游戏,甚至偷偷为游戏充值。因此,家长要对小孩实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孩子过度沉迷于 *** 游戏。
如何看待频发的小孩子拿父母手机进行大额游戏充值或打赏主播的现象?
当前对于小孩子拿父母手机进行游戏充值或打赏主播的事情频发,越来越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而之所以出现类似事情,一方面是因为孩子还小,对金钱,消费观念认识不深,致使他们产生胡乱还钱行为;另一方面,孩子还停留在对社会学习,熟识阶段,对社会上的好坏还不能有效甄别,孩子嘛,有时候,为了一时冲动,一时玩耍,也可能互相攀比之心,脑子一热就做出了不可挽回的事情。在这个群体中,农村孩子居多,因为生活范围的局限,导致他们他们相比城市孩子遇见有诱惑力的东西少一些,所以,当突然遇见新奇的东西会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往深了考究。对于运营商以及家长都有一定的责任,当然,这种责任不是法律上的。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对于孩子有严格的思想教育,叫他们辨别是非,不能为了孩子开心,就任孩子自己去做任何事,比如手机,可以没必要告诉孩子各种支付密码等;而对于运营商应该限制一下未成年人的进入,比如身份证实名等。这样能有效阻止事件频繁的发生。
而对于事情发生后,运营商是否退款问题来说,退了,是运营商在出于道德层面上的考虑;不退,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