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童年游戏名称?
1、丢手绢: 丢手绢,又叫丢手帕,我国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开始前,准备几块手绢,然后大家推选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如果最后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比如跳舞、歌谣、讲故等。
2、跳皮筋: 跳皮筋,三人至五人一起玩的游戏,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
3、斗牛: 把一个小腿弯起来,膝盖就突出了起来,另外一个腿像金鸡独立,支撑着身子前后左右蹦蹦跳跳,用弯曲的那个腿的膝盖去碰对方的膝盖。如果把对方顶得招架不住,直往后退,或顶得对方摔倒,就算胜利了。如果没顶到对方的膝盖,顶到对方的其它地方如肚子腿上等,也算失败。
4、丢沙包:是儿时最受期待的游戏了,两个人一前一后,配合着向中间嬉皮笑脸的家伙丢沙包,可是每次快要击中时,他一个旋转360度,就能轻易地躲过沙包。
5、打弹珠:打弹珠游戏又叫弹溜溜,是小男孩童年更受欢迎的项目,在泥土上挖几个小洞洞,然后看谁扔的准,弹的准。
当年街机游戏厅里的都是什么游戏?
当年在游戏厅,老板会给每台游戏机上面写上了名字,方便玩家查找游戏,当然这也是为了节约用电,在没有人的时候会关闭电源。
相信很多玩家都看到过,游戏机上面贴的名字:快二、快三、快四.....一直到后期的快十五....但估计只有老一辈的玩家才知道,后面的玩家估计没怎么见过这些名字。
这些其实都是山寨的称呼,但是多年后却成为玩家的重要回忆,甚至现在网上还有很多人在争论这些名称所代表的游戏,一直没有结果。
那么这些名字分别代表的是哪些游戏呢?
快一 《街头霸王1》
相信即使是老玩家也不一定见到过,很多人认为快一就是《快打旋风1》,这是不对的,
当时《街头霸王1》在台湾被翻译成《快打旋风》,也就是我们听闻的快一。
这款游戏开了个头,之后只要是CAPCOM比较经典的横版游戏,都成为了有类似称呼,于是就有了快二快三快四.....
快二 《快打旋风1》
那时候快打旋风没有几代的概念,
这款游戏本来是作为《街头霸王1》续集开发的,原名叫《街头霸王89》。
之后这款游戏成为大家熟悉的快二。
快三 《街头霸王2》
没错,虽然是《街头霸王2》,但当年在游戏厅的的确确被成为快三,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当年在国内算是比较统一,几个临近市区的小伙伴聚在一起,称呼游戏的名字都是一样的
新快三 《恐龙快打》
当年这款游戏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街机游戏厅,是横版过关游戏的巅峰之作。很多地方都叫的《恐龙岛》或者小黄帽。
但是在网上讨论新快三的时候出现了不少分歧,很多人认为《恐龙快打》应该不叫新快三,就叫快三,快二是《街头霸王2》....
其实这个问题,只有要有经历了两个时代的街机玩家才会深有体悟
快四 《惩罚者》
快四是惩罚者,这毫无争议。
这款游戏当年诞生了不少不费一拳一脚就能通关的高手。
快九、快十二、快十五
之后比较出现的快九、快十二、快十五就纯属游戏厅老板自己的意淫了。
这些其实就是《街头霸王2》的各种改版M5、降龙和屠龙
现在网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快一快打旋风,快二街霸2,快三恐龙,快四惩罚(也有说名将是快二的,众说纷纭啊)
其实这种说法也非常经得住推敲,但是快一的确不是《快打旋风1》,其他的就站不住脚了。
当然,每个地方对游戏的流传都有一定盲区。
有的游戏厅老板把名字理解错误,导致整个片区游戏玩家全部认错,这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不管对错吧!这些“特殊”的称呼都伴随我们度过了最美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