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的《大清相国》,各位认为该书的文学艺术如何?
著名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力作《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本人认为,《大清相国》的文学艺术价值就在于,紧跟时代,对当前反腐倡廉有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陈廷敬曾被康熙皇帝赞为完人,但我并不相信世上真有这样的人。不过世人好为尊者讳,隐恶扬善又是古风,陈廷敬即便真有瑕疵,也无史料可供探觅。我们的祖宗并没有那么好,祖宗的家国也并没有那么好。可面对现世红尘,人很容易沉溺于古往。古人评价历史人物,多流行朴素的民间思维,不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奸大恶。中国古典小说就惯用这种民间思维,刻画人物多走极端,曹操大奸,诸葛大智,张飞大勇,关羽大义。我写所谓的历史小说,不自觉地就落了这个窠臼。我其实是自愿陷入这种古典审美范式的,与其说是写了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不如说我希望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人物。
《大清相国》讲述了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官场生涯。他入仕53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于相位。小说描写了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作品体现了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的创作主旨,充满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主义情怀。
在康熙朝名臣辈出、“宦海”沉浮的年代,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抑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籍,为何陈廷敬能独善其身?
王跃文认为,陈廷敬为官半世纪,位极人臣,最后功成身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两个字——干净。“干干净净地进来,干干净净地做官,干干净净地做人,最后,干干净净地全身而退,功德圆满。干净成就一代名相。”
陈廷敬(一六三九——一七一二),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又号半日村,山西阳城人。他从小聪颖好读书,精通各类经典。清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考中举人,次年考中进士,因上榜进士中有与他同姓同名者,顺治皇帝特意给他加了一个“廷”字,从此成为陈廷敬。他起先任翰林院庶吉士,以后不断升迁,做过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高官。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O),陈廷敬以耳朵有病要求去官休养,康熙应允。不久,由于大学士张玉书去世,康熙手下无得力人手,又召他入阁管事。两年后因病辞世,终年七十四岁,朝廷授予他“文贞”谥号。
《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