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统指的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哪三种道德标准或学术传承?

36秒前阅读1回复0
海上森林一只猫
海上森林一只猫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610642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2128
  • 回复1
楼主
三道统是?

在权力的媾合中有三种传统联系:血统、道统、政统。在封建时代也罢、皇权时代也罢,血统是权力延绵的基础。大部分权力继承是血缘关系的确认,很少有以规范之知或道德文章作为选择权力继任者的原则。

经济相对稳固的阶级,觊觎权力的风险、成本大。如何保证经济特权不变是需要政治力量作为基石的。皇权时代的士大夫已经失去政治 *** (政策制定),沦为权力的执行者后,这个被皇权控制的阶级如何在不占有政权下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政治意图,是士大夫考虑自身、试探皇权的核心。

道统是封建、皇权过渡交替时期,逐渐失去政权的士大夫糅合了哲学理论、史实、神话高度混合的意识形态,以维持政治规范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传统士大夫的政治意识,是皇权时代社会结构的主流政治意识。

谱系

在儒家“祖述尧舜, *** 文武”的道统传袭谱系中最理想的状态是政统与道统的二而一。但历史的经验则是政道分离。文武二王后,儒家道统引出周公旦。旦以王叔之位摄政,是“周礼”的创制者,更是一位集威权、规范之知、政权于一身者。其后孔子在血统上的“政权”素位,却被儒家谱系尊位“素王”,自孔子始,政道分离。皇权时代不断再认而成“万世之师”,也是皇权对士大夫阶层的怀柔。

师儒的政治理想于政道合一而王道天下。实际执政系列——政统,为“事”之业;应该如何执政系列——道统,为“理”之业。形成权力的双重系统,就有事理二者是否合宜之说,合则“邦有道”,师儒出而仕;不合则“邦无道”师儒退而守。在精神上也构建了退而守拙的桃花源,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间进退自如。

在道与政的博弈中,道统是无法与政统抗衡的。因此费孝通先生在文中以三人总结出了三条与政统博弈的方式。一者董仲舒的灾异说:主张限制皇权,防止皇权肆无忌惮的乱作为,其果并未“改变皇权性质”,反而成为“改统的根据”;二者公孙弘的屈服,利用师儒统治人民,“做官、事上,开师儒为官僚之风”。三者韩愈道统,帝用士用儒,士儒自荐于朝。

传统中国的悲剧在于传统社会结构中,血统观念的异常强大,政统与血统的关系无法剥离,道统的第三者模式让道政合一几乎没有实践的机会。千年来没有发展出剥离血统与政统的有效理论与实践方式,反而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模式中自鸣得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实践机会——王莽改制,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至此道统一边倒向政统,依附政统。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精神、士大夫精神、精英精神在汉已死。

在正统与道统、皇权与绅权、极权与民权中纠缠的传统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愣是没有孕育出新的治理、权力分享方式,这不得不让人惊讶。这和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多么相似……

辛酉政变,慈禧取得了最终胜利,她是如何奖励功臣、惩罚政敌的?

慈禧太后在奕䜣一系人的全力支持下,终于击败了以肃顺为首的热河集团,取得了辛酉政变的胜利,得到了国家的更高统治权。当务之急是稳定人心,控制大局。这就必须奖励功臣,惩罚政敌。

三道统是?

一、对恭亲王奕䜣的奖赏

咸丰十一年十月一日(1861年11月3日),授以恭亲王奕䜣议政王、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三大要职,次日又补授内务府总管大臣之职。奕䜣集大权于一身,权倾天下。奕䜣一系的其他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封赏。这个时候,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新的权力中心就形成了。

这之后又接连下旨,给恭亲王奕䜣一系列的殊荣:先是赏其亲王爵世袭罔替,奕䜣坚辞,改赐亲王双俸;接着下旨命大学士会同六部九卿详议其生母康慈皇后配享太庙一事,使得康慈皇后能“享尊谥,升太庙”,了结了奕䜣多年的心病;两宫皇太后还赏其在紫禁城内坐四人轿;并下旨晋封其女为固伦公主,留在宫中抚养;其子载瀓赏戴三眼花翎。奕䜣一家集所有荣宠于一身,奕䜣一派弹冠相庆。

三道统是?

二、在封赏功臣的同时,对肃顺集团也做了相应的惩处

咸丰十一年十月二日,发上谕查抄了肃顺在热河和在北京的所有家产。并下谕旨命恭亲王奕䜣为首会议如何处置载垣、端华、肃顺。经过几天争论,达成共识,十月六日下谕旨,昭示以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赞襄政务八大臣的罪状,公布了对八大臣的惩处决定。

当天,载垣、端华自缢而死。肃顺也被押赴刑场。其他人有的被革职、有的被发配,只对少数与肃党往来密切的官员和太监进行了相应的处置。这是两宫皇太后与奕䜣对肃顺集团处理的更高也是最终的决策。并没有牵扯更多的人员,这使北京原本人人自危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

三道统是?

三、太后垂帘、亲王辅政格局的最终确立

慈禧太后、恭亲王的宽大博得了舆论的赞誉。大权已夺,美名已博,接下来就是各方面所关心的政治体制的形式问题。

关于如何垂帘,大臣们绞尽脑汁,商议再三,但他们所拟章程受清代祖制的约束,不能满足慈禧太后“集大权于一身”的愿望。

因此,慈禧太后不得不以皇帝的名义明发上谕,明确点出垂帘听政章程的要点,指令臣工们照办。这两道上谕内容可总结如下:“处理中外事务的奏章分六步。之一步是慈览。一切中外章奏,均首先呈递两宫皇太后慈览。第二步是详议。慈览后发交议政王、军机大臣详议。第三步是请谕。当日召见时,两宫皇太后代表幼帝就谕旨内容发出具体指示。第四步是缮拟。根据请谕到的内容,议政王、军机大臣缮拟谕旨。第五步是阅定。谕旨拟后的次日经两宫皇太后阅读审定。第六步是颁发。阅定后发至内阁。”

两宫皇太后把上谕颁发权紧紧控制在手中。大臣们在又议了十多日后,不得不妥协,呈上了让慈禧太后满意的垂帘章程。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日,幼帝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改年号为“同治”。同年十一月初一日,举行垂帘听政仪式。两宫皇太后、同治帝同御养心殿东暖阁,一帘纱屏,两张御案,开始了有清一代从未有过的垂帘历史。

太后垂帘、亲王辅政格局的最终确立使清王朝政局暂时得以稳定。但看似平静的政局下蕴含着矛盾的暗流。随着慈禧太后羽翼渐丰,这种隐藏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0
回帖

三道统指的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哪三种道德标准或学术传承?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