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原是大泉州的通称(1980年前),本来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本来的泉州市政府叫晋江地域行政公署。 泉州是从晋朝起头中原人士因战乱搬家至此。思念晋地。因而江栖身地的河流定名为晋江。而栖身地则因该江得名——晋江。 因而汗青上泉州与晋江根本说的是一回事。
泉州汗青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那里劳动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後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步南移,此处初辟蒿莱。西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多量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辈的消费东西、手艺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西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 唐代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升天五县,开元二十九年(西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形成严峻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
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驰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於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步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助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
五代後汉乾佑二年(西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後周显德二年(西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升天、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後称安溪)、长泰九县。 宋承平兴国六年(西元981年),莆田、升天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
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商业。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其时泉州成为与广州不相上下的全国两大商港。 宋景炎三年(西元1278年)至元大德二年(西元1298年)二十年间,先後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延佑元年(西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更大的商业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度和地域有商业往来。
明代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管辖各鬼门关、县。明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 清承明造,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造。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永春升为曲隶州,德化归其所辖。
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民国元年(西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後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西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升天、惠安、金门(待同一)八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後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废,後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曲至解放。 泉州於1949年9月1日解放,并於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升天、金门(待同一),政区照旧。
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照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
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升天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域革命委员会。
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域,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系体例,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待同一)。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甯、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 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
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办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後龙、南埔、山腰和埭港5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同一)、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