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字” 存眷海淀敬德书院
进 德 为 本 诚 敬 致 用
做者:茹菲(北京大学从属中学)
《滕王阁序》告诉我们,三秋时节,那高阁上有一场宴饮,在坐的有阎都督、宇文刺史、孟学士、王将军等等,良辰美景,宾客盈门,他们欢情饮酒,还颇有雅兴地吟诗做赋。
那么,他们是若何吟诗做赋的呢?是现场出题?统一个标题问题各人都写?仍是随意写?标题问题都是《滕王阁》吗?可不成以事先预备?规定不规定字数或者韵部?
谜底就躲在文章中。
王勃最初说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课下正文“一言均赋,四韵俱成”的意思是“我把那首诗展陈出来,成为四韵,一言指一首诗,赋,展陈”。那个正文,不太切当。
那其实是唐代士人聚会常玩的“分韵赋诗”。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倒拆构造,就是“均赋一言,俱成四韵”,每小我分一个字,都写成四韵的一首诗。
我们来看看同时代类似的说法。
好比宋之问《三月三日奉使凉宫雨中禊饮序》里有:
“请染翰操纸,赋诗言志,人探一言,俱题四韵。”
一言,就是一字,而“字”就是所分之韵字。“人探一言”说的都是做诗者本身亲身“挠阄”而不是仆人或者主持人将某个已知的韵字强逼地“授与”某人。
“四韵”就是指韵脚数,一联一个韵脚,所以“四韵”就是八句。
王勃还有一篇《上巳浮江宴序》:
“昔周川故事,初传曲路之悲;江甸名人,始命山阴之笔,盍遵清辙,共抒幽襟。俾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言均赋,六韵齐疏,谁知后来者难,辄以先成为次。”
那段话的大义是:各人要效前人风俗,配合赋诗纪游,使后人晓得当日之游宴,做诗的要求是,每人皆分一字为韵,人人都要做六韵十二句诗,摆列以成诗先后为序。
人是社会动物,总得要聚会,交换,拉圈子,分层级。前人聚会名目多,按节气,时令各类宴会雅集,一年从头排到尾。上至皇帝公卿,下到举子墨客都需要在各类宴饮雅集上沟通思惟和理念,编织人际收集,交换各类感情。无论是一路中第的同年,一同为官的同僚,志趣相投的老友,食饮之余,总要玩一些游戏,有酒令,有跳舞,一路写诗等等。
一堆人若何写诗呢?常见的即是“分韵赋诗”,就是与会的每小我分一个字为韵,如许写成的诗喊“赋韵诗”。那个活动有严厉的时间限造,考验的是诗人立即应变创做才能,既有游戏的性量,也有角逐的性量。
怎么分韵呢?一般是拿《平水韵》的韵部来挠阄,拈到哪个字就以哪个字为韵来做诗。
《陔馀丛考》里记载了一个故事,梁武帝在光华殿联句,曹景宗后至,各人已经把诗韵分完了,沈约把本身省下来的“竞”“病”两个字给了他,说那是留下来的两个韵。”曹景宗提笔就写了四句:
“往时儿女悲,回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往病?”
梁武帝深深赞颂赏识。那首诗的标题问题喊《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时间地点事务交代的很清晰,而且在标题问题里清晰的阐了然用的是“竞”“病”两韵。
唐中宗李显有一首《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那首诗的序言写道: “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人题四韵,同赋五言。其最初成,罚之引满。”
其时同在的还有韦安石、苏继和李峤等二十四人,都各根据本身所分的韵字赋了诗。
杜甫的《严郑公阶下新松,得沾字》,《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两首都是杜甫进进幕府初期,于严武宴饮之时分韵赋诗的做品。“沾”“香”二字,都是平水韵的韵部。
分韵的体例还有些有趣的弄法。
好比说,用在坐诸位的姓名来做韵部,好比权德舆《送李处士回弋阳山居》,试题下自注:“限姓名顶用韵”。宋代也继续那一传统,好比谢逸《与诸游访黄宗鲁,宗鲁置酒于思猷亭,席上分韵赋思猷亭诗,各以姓为韵,予得谢字》就是诗人以各自姓氏为韵。再好比贺铸的《游雍丘燕溪分韵做》诗序:
“丁卯二月,领大匠属治事至雍丘,与故人吴择仁智夫、赵子漪澄之同游,因分韵赋诗,予得漪字。”
那种分韵的体例,游戏性更强一点。
还有一种弄法是“以题为韵”,好比元稹有一首《赋得“鱼登龙门”用“登”字》就是在集会平分到“鱼登龙门”的标题问题,用标题问题中的一个字“登”做为韵部。
所以滕王阁上的宴饮,很有可能也是如斯,一人探得一块写着韵部的木牌或者竹签,然后根据本身挠到的韵部来做诗。或者,用与会者的姓名字来做为韵部,押“王”“孟”或者“勃”之类的韵。或者,假设各人都写《滕王阁》的话,能够别离挠阄以“滕”“王”“阁”为韵来写诗。
不外,各人都以《滕王阁》为题来写,不免难免竞技性太强,事先押题,万一碰车,各人就都很难看了。所以更可能的弄法是“分题赋诗”。
分题赋诗是各人在一路先想一个主题,再在那个主题下定出若干标题问题,然后在场的人挠阄,拈到阿谁标题问题就写哪个标题问题。
好比《红楼梦》里诸美吟菊花诗,就是以菊花为主题,然后想出《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12个标题问题,供各人抉择。
分题赋诗,很早就有,好比南齐谢朓与诸人集会,“同咏乐器”,定好那个主题后,各人写好个个乐器名,每小我挠一个,谢朓得琴,王融咏琵琶,沈约咏箎。
分题赋诗的标题问题来源很普遍。
好比韩维有《北园坐上探题得“新杏”》,可知其时所吟咏的应该是园中所见的各类果木。
魏了翁《鹤山集》有一首标题问题超长的诗《重九后三日,后圃黄华盛开,坐客有论近世菊日繁,未经前人赋咏,惟明道尝赋桃花菊,外此无闻焉。因相与第其品之稍显者,各赋一品,某探题得桃花菊》,那是以差别品种的菊花为题赋诗。
沈遘《西溪集》里有两首《以席间所看见为题得“偃松院”》《以后圃诸亭看为题得“巽亭”》,那是以其时宴饮所见到的景看为题赋诗。
有时候文人在一路赏识书画做品,就以书画名来分题赋诗,好比沈遘的《是日看画以画为题得“胡环马”》和欧阳修的《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
到唐宋间,宴饮雅集的写诗游戏把戏创新,难度不竭晋级,好比程俱《北山集》里有一首《同赵、江、潘集,以钟监、博山炉、黟砚、石屏为题,予得“钟监”,分韵得“金”字》那是不只分题,并且分韵,规定越严厉,越能考量出与会者的才思。
宋代欧阳修在颍上的时候,经常在聚星堂宴饮集会,席间赋诗分韵。墨弁《风月堂诗话》中记载:
“公得‘松’字,申公得‘雪’字,刘原父得‘风’字,魏广得‘春’字,焦千之得‘石’字,王回得‘酒’字,徐无逸得‘冷’字。又赋室中物,公得鹦鹉螺杯,申公得瘿壶,刘原父得张越琴,魏广得澄心堂纸,焦千之得金星研,王回得方竹杖,徐无逸得月砚屏风。”
还有一种更高级的弄法是以前人名句分题。唐人对汉魏六朝诗歌很是热爱,尚书省出题考进士,就经常把汉魏六朝的诗歌中的名句摘出来,做为标题问题,所以士子聚会也常用那种体例分题,宴饮不忘测验。唐代那种诗良多,好比唐代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王维的《赋得“清如玉壶冰”》、孟浩然的《赋得“盈盈楼上女”》、钱起的《赋得“冷云轻重色”送子恂进京》。
唐代还有一个风俗,就是流行分题咏物以送别。好比李白就有《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就是我们几个送祝八往江东,各人别离以其时所见一物为题赋诗一首,我分到了浣纱石。另一首《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进三峡》,李白是分到了白鹭鸶,那么就既要写白鹭鸶,也要写送别。我们耳熟能详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是那么一首命题做诗。
古代文人欠好当,无论是往饮酒游戏仍是伴侣送别,随时随地都是才艺比赛的小检验,在如许的高压下,写欠好诗,几乎没法在社会上行走啊。
让我们来揣度一下,滕王阁上,假设分题赋诗,有可能就以酒席上的物品,酒杯酒樽,山珍海味来分题,写出来的诗假设还传播在世,标题问题应该是如许的《滕王阁宴饮以席间所见为题得“犀角杯”分“孟”字韵》。或者,《滕王阁上赋得“秋天悬清光”,分“鱼”韵》。
盛筵难再,笔墨难存,惜不得见矣!
(本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1春刊)
专 栏
探 索
责编 |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HDJDSY
敬德书院以“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为院训,承袭中华文化精华,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导任务,培育提拔立品行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