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步人甲”在抗金时屡建奇功,却在对抗蒙古军时显得力不从心?
环境因素: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地形复杂,这使得步人甲的笨重性成为其致命弱点,在沼泽等难以展开阵型的地区,步人甲的机动性大打折扣,难以发挥其刀枪不入的防御优势,而在平原地区,由于南宋前期主要目标是收复北方失地,频繁的平原作战为步人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其得以大放异彩。
人文因素:南宋后期,朝中文武官员贪腐成风,士气低落,如范文虎等人的行为更是败坏了军心,即使像贾似道这样的当权太师高喊反贪,也难以挽回军心的涣散,南宋末期推崇的程朱理学,虽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但这种思想在民间被过度解读为背颂经书、追求和平安逸,导致将士血性被磨灭,失去了像岳飞、韩世忠那样的国仇家恨驱动的斗志。
装备与战术:“步人甲”作为宋朝特有的重步兵装备,其铠甲重量达到32-35公斤,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重甲之一,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的盔甲,为了更有效地抵抗游牧民族的装甲骑兵,宋朝还生产了大量重型大刀和钝武器,特别是在南宋初期,大刀、大斧、重锤成为装甲重步兵的制式装备,这些装备在抗金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大刀劈砍马腿、大斧和重锤猛砸猛砍落马之敌的战术,配合强弩手的密集阵型,使步人甲成为骑兵的克星。
步人甲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其沉重的装备使得士兵负荷接近30公斤,如果加上重武器,士兵将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影响机动性,步人甲必须与弓弩和骑兵配合使用,才能保证进退自如,蒙古骑兵以轻骑为主,机动性强,而步人甲则显得笨拙,缺乏灵活性,在缺乏弓弩和骑兵配合的情况下,步人甲难以抵挡蒙古骑兵的风驰电掣般的冲击。
南宋末期步人甲的人数已经大为减少,加之战马短缺(虽然可以从云南购买马匹,但云南马匹耐力虽好,速度却无法与北方马相提并论),这使得南宋的步人甲在对抗蒙古骑兵时更加力不从心。
“步人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战术环境下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笨重性、缺乏灵活性以及后期装备和人员的不足,使其在对抗蒙古军时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