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绘·晓蕙诗画访谈19
刘书军
1952年生,山东青岛人。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参谋,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度一级美术师。
刘书军:今夜清光似往年
□本报记者 霍晓蕙
读古诗,常见一片明月光。
“少时不识月,唤做白玉盘”,几许童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少浪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尽清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几怀恋……无论是逃求永久之美、人生的团聚,仍是表达相思、分别之遗憾,诗人们都把目光投向夜空中那一轮明月。满天清辉下,年年岁岁的守看中,上演着几人世间的感情故事。
“月到中秋偏皎洁。”中秋的月亮最是牵绊人心。12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谪居的浔阳写下那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看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本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看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他那首闻名的《琵琶行》写于816年秋,那首诗则是两年后所写,此时,他仍任江州司马,“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情况没变,“天边沉溺堕落人”的心境愈加苍凉。
画家刘书军说,月亮是人类相思的载体,它寄寓了人们对家乡、亲人、故友的驰念,抉择白居易那首诗来创做,恰是因为它以今昔相比照,感情丰富而有张力,在难过伤感的基调上,也能感触感染到人生曾有许多的欢畅与热意。频频吟读,被无可言喻的情愫所感动,那是一种来自心里柔嫩处的美妙。
月在天上,人在凡尘。刘书军代进本身的感情,把唐代的诗人“请”进他营造的画境之中——嶙峋的石、遒劲的松,在月光下相掩映。石色苍苍,以干墨和赭石皴擦;松色青青,以花青和淡墨罩染。人物所占尺幅甚小,但表示得细腻进微。那是一个有故事的中年须眉,失意流浪,思量重重,一腔心事无人诉,寄于明月清风。在四周浓重色彩的陪衬下,在简单而清凉的气氛里,月与看月的诗人成为点亮画面的“画眼”。看月怎可无酒?无酒怎称“醒吟先生”?再画一壶琼浆来相伴,“不如饮此神圣杯,万念千忧一时歇”。
构想那幅诗企图,刘书军颇费了一番心思,画面和他以往的人物画有很大差别。乍看是一幅山川画,细看,那点景人物才是配角。一轮圆月,一袭白衣,抬眼处,清光与诗意悄悄蔓延。以简单纯朴的翰墨色彩,来拜托深挚浓重的感情,那,就是适意画的所长。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前人”。绘诗意画,其实就是一次文化的“再回首”。隔着升降沧桑,隔着宿世此生,“共看明月皆如斯”。看月怀远、思亲,那种感情并不是“无人会”,而是让人感同身受,“愿逐月华流照君”。
读白居易的诗,总觉得他的豪情至实至诚,充沛浓郁。良多时候他善感多愁,和本身“居易”“乐天”的名字不太相符。出格是他笔下关于月亮的意象,大多和着愁苦和泪水,覆盖着一层冷调子。“醒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也难怪,现实的生活曲盘曲折、浮浮沉沉,惟有那月色温存,“照水烟波白,照人肌发秋。清光正如斯,不醒即须愁。”
看月的诗也不尽然是伤感的。白居易的老友刘禹锡写下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与之唱和。“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荣耀,风露发晶英。能变人世世,攸然是玉京。”好一个“洗寰瀛”,好一个“万景清”!刘禹锡活得实是达看通透。假设日常的干扰是风,超拔的自信心就是磐石,风只能吹走尘埃,我心仍然磊落光亮。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让那些闪烁生命美感的艺术意象和今夜的明月光互相照亮,愿所有的思念都有回应,愿人世常团聚。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看月》诗意
68cm×13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