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鱼圈“扛把子”,味道有多豪横?

4周前 (11-15 12:42)阅读1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950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000
  • 回复0
楼主

没有一条大马哈鱼

能活着游出东北

每个流落在外的东北孩子,在料理店中独对窗外阑珊的夜色时,都能在三文鱼刺身上勾起阵阵乡愁。

薄薄的生鱼片,让他们咀嚼出了异村夫的 割裂与疏离:一如外企写字楼里的Jack、Marry回村后名字变回狗蛋、翠花,三文鱼在老家东北那嘎达,有个憨憨的名字——“ 大马哈”。

三文鱼刺身,肌间纹理脉络清楚。

案头,小黑瓷盘里,一团萝卜丝上码着几片 三文鱼刺身,纤薄的肌间纹理显露出橙色的光,一条条 白色脂肪层,仿佛故土山麓那一道道白桦树。

沉吟罢夹起一片,浅碟中薄薄地蘸一下酱油,未及点上芥末,那些来自 白山黑水的东北老铁们,眼眶中已经漾出一股 涓涓细泪。

多么熟悉的味道!

烟熏大马哈鱼的纹理像松木年轮。

在 “中国东极”抚远的鱼市,冻得硬邦邦的大马哈鱼, 被整条摆放在摊位上(冬天以至间接堆在街边雪地),那标记性的钩形鱼嘴,向 过往人群招摇,似乎从不挑剔买主。

抚远东极鱼市,晾晒的大马哈鱼。

而在北上广高级超市里的挪威三文鱼,则被切割成标致的鱼块,在碎冰与薄膜中被“呵护”的严严实实,时刻都在散发出高冷的气量,提醒你“生人勿近”。

身价和待遇落差如斯之大,却阻隔不住一样的甘旨。大马哈鱼和三文鱼现实 都是鲑科鱼类,假设它们也有户口本,不外是 农村城镇户口的区别:

红烧大马哈鱼。

前者是大麻哈鱼属,然后者是鲑属;它们本是“一衣带水”的袍泽兄弟:东北的大马哈鱼来自承平洋,而挪威三文鱼则来自卑西洋。

一句话, 都是三文鱼,相煎何太急?

差别于日式料理店 精巧的刀工匠做,东北人关于大马哈鱼的处置办法 非常豪横,而食法也一如东北人的性格,充满了 多元与宽大,在舌尖上创造出无限可能。

一条大马哈鱼从里到外,被东北人安放得明大白白。

造图 / 九阳

从辣鱼籽酱到蒸鱼皮

舌尖上的“霸王别姬”

大马哈鱼吹着承平洋腥咸的海风, 洄游进东北孩子童年的梦里。它们 一辈子只产一次卵,却被朝鲜族的大妈们 封存于辣椒酱的“圣坛”。

大马哈鱼卵因 富含虾青素而闪现鲜艳的橙红色。东北地域的朝鲜族,把大马哈鱼籽酱的强烈热闹发扬到了极致。

抚远东极鱼市,商户展现加工好的大马哈鱼籽酱。

记得小时候到朝鲜族伴侣家做客时,第一次看到大马哈鱼籽酱,竟然停箸不敢下嘴。因为它不像置于蛋羹之上 娇俏可人的黑色鲟鱼籽酱,而是在辣椒坛子里 大大咧咧空中对着我们。

听朝鲜族阿妈妮(大妈)说,合格的大马哈鱼籽酱要颠末 辣椒的腌渍,白糖的润泽,大酱的浸染,以及数月的发酵工序, 有时还要在里面撒进梨丝,给它们增加风味。做好的鱼籽酱要同时具备甜、酸、辣、咸、鲜等多种特征。

抚远东极鱼市,加工大马哈鱼籽酱。

阿妈妮还说,大马哈鱼籽酱 富含卵磷脂和氨基酸,非常有利于小伴侣的大脑发育,说着就舀起一大勺递了过来,我怯生生地悄悄抿上一口,那些 橙色的“小炸弹”便在嘴里“ 爆浆”了,辣味美味咸味依次爆开,从 舌尖到嗓子眼一层层晕散出来。

我似乎觉得到西楚霸王帐中,穿戴红衣的 虞姬在舌尖上舞剑。大马哈鱼子酱的味道竟让我产生了画面感!

二十多年过往了,现在只要看到大马哈鱼籽酱,或是此外鱼类的橙色鱼籽酱,昔时第一次食朝鲜族辣鱼籽酱的画面,便 前提反射般蹦进脑海。

东北朝鲜族辣鱼籽酱。

在东北, 大马哈鱼皮也是一道珍馐甘旨,我第一次食到是上中学的时候。朝鲜族对大马哈鱼皮的做法是切成一指宽的条状,清蒸之后, 白色的胶原卵白从黑色的鱼皮中 层层渗入出来,劲道反常。

而炸造事后,则皮焦脂酥,中空脆响, 美拉德效应令人齿舌生津。一道道黑色鱼皮随意堆叠白玉盘中,在视觉上产生一种 反差的美感。

大马哈鱼皮与鱼肉闪现视觉上的反差。

夹起一条细细咀嚼,鱼皮的细鳞在口腔里“喀嚓”做响,我觉得到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微型礼花在齿间绽放。

当然,还有一种更豪放的食法。那种食法在东北的汉族和朝鲜族之间通用,就是把大马哈鱼 连皮带肉斩成骰子块,用大粒盐(东北地域对粗盐的称唤)和黑胡椒简单腌渍一下,然后下锅油炸,橙红的鱼肉在高温下变成酒红色,而鱼皮黑亮照旧。

红烧大马哈鱼块。

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pengs

用漏勺捞出的一刹那,陪伴着气泡的噼啪做响, 鱼皮如黑甲,肉块似方阵,吹着油滋啦(东北方言对油渣的称唤)的金色号角,肚子里所有的 馋虫立即缴械投降,趁着热乎夹起一块塞进嘴里,享受肥嫩与酥脆的双重快感,人生如斯夫复何求?

在食货们的舌尖地图上,有一个神异的巧合: 附近纬度的国度、民族的饮食习惯老是惊人的类似,就似乎德国酸菜和东北酸菜,让人傻傻分不清。

在位于北纬48°~55°之间的我国东北地域,人们食大马哈鱼;而在北纬55°~69°之间的瑞典,人们则食 法罗群岛三文鱼,那是一种比挪威三文鱼还要高级的业界新宠;

棕熊在瀑布边挠鲑鱼。

我们再把视线投到位于北纬42°~48°之间的北美五大湖区,在尼亚加拉大瀑布,本地的印第安原住民,则用鱼叉叉鲑鱼食,和 棕熊在瀑布边“守株待鱼”的场景相映成趣。

地球上那三个冷冷地域的人们,关于大马哈鱼的传统食法,都不约而同像罩上一层“ 火急火燎”的气息,那就是烟熏。

烟熏大马哈鱼是一项时间的艺术。

大马哈鱼肉呈鲜艳的橙红色,而颠末熏造后,就酿成了成熟的暗红色,肉量变得愈加紧实, 纹理好像松木的年轮,层层叠叠,烟霞绚烂。

而肌间脂肪也由丰腴肥腻蜕酿成 果冻胶状的弹牙量感,白色的脂肪和酡红瘦肉交织映托,好像 皑皑雪峰下一片片樱花雾。

从传说到实在汗青

大马哈鱼译名也奇葩

我的家乡东北,与盛唐有着诸多神话上的交集。既有着薛仁贵征东的“薛礼点将台”传说,也有大马哈鱼救唐太宗的“ 人鱼神话”。

万类霜天,鱼翔浅底。

相传唐太宗昔时东征高句丽,白露时节屯兵江畔,人困马乏粮草断供,便奏请玉皇大帝赐救。玉帝派一条黑龙送来大鱼,各人食完精神都为之一振,而做为 素食动物的战马,竟然也随人们食起鱼来!

后来,那种马也能食的鱼便被称为大马哈鱼,而那条江便据此名为 黑龙江。

故事仍在陆续。多年以后,少数民族神话英雄什尔大如率军征战于此江时,又面对断粮之虞,黑龙公然又送来拯救之鱼。什尔大如慨叹上苍捐赠,与部寡决定不走了,痛快逐水草而居,传说他们即是 赫哲族的祖先。

赫哲族渔村,乌苏里江滩地捕捞成堆的马哈鱼。

赫哲族人称此鱼为“ 达乌依玛哈”,后来颠末汉字音译就酿成了“大马哈”。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独一以 渔猎为业、用 狗拉雪橇的民族。他们 喜食鱼生,把新鲜鱼肉剔下,佐以醋盐,称为“ 拉布特喀”;若烤至三四成熟,则称为“ 达勒格切”;假设将冻鱼片成很薄的刨花,则称为“ 苏日阿克”。大马哈鱼是他们次要的食材之一。

而在实在汗青中,大马哈鱼则有另一种译法。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被誉为“河朔英灵,而有江左风味”,年逾花甲之际遇被放逐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不忘传授本地渔猎土著以农耕之道。闲时寄情山川,奔放付与美食。

赫哲渔村通江口滩地,一妇女抱着刚打上来的大马哈鱼。

在他的游记散文《宁古塔山川记》中说:“多大鱼,土着土偶名 打不垓者是也。鱼虽多种,而此鱼独著,渔者得之,进城市往往得值。”

那“打不垓”即是张缙彦对本地土语称唤大马哈鱼的音译。张缙彦的译法,我总觉得有项羽 垓下之围的况味。

抚远赫哲族渔村特有的鱼楼子。

履历过清军围困的张缙彦,站在牡丹江边看看渔民们冬捕,大马哈鱼摔在冰面上的场景,必然也让他联想到 黑甲乌骓的西楚霸王吧?

比及渔民把大马哈褪往鱼皮,露出 樱花一般的蒜瓣肉,又多么像舞剑的虞姬那项上的殷红呢?

街津口赫哲族渔村,食杀生鱼的赫哲族人。

(东北地域民族风俗,生食有风险,慎勿模仿)

从宁古塔到奥斯卡

大马哈鱼“体裁两开花”

大马哈鱼那种粗暴的东北甘旨,安慰了放逐宁古塔的江南文人、燕赵侠士与中原才子,中和了他们细腻的情思, 和士医生阶层恬淡的味蕾碰碰出别样火花。

一口热火朝天的大马哈鱼, 熔化了挂在他们睫毛上的微型冰凌,情况邪恶的白山黑水也酿成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烤大马哈鱼与熏大马哈鱼双拼盖饭。

与中原人张缙彦同期放逐宁古塔的 吴兆骞,则是纯江南人士,位列“ 江左三凤凰”之一,却有着燕赵俊杰的大方悲歌气量。他笔下的大马哈鱼,和古战场联络在了一路。

在他那部“ 胡笳羌管,独奏边音”的《秋笳集》里,有诗人随 宁古塔将军萨布素抗击沙俄时的写实,里面的瓜尔伽就以大马哈渔汛著称。

我们能够想见诗人和将士们在黑龙江畔,就着江水煮江鱼的豪放气焰。大马哈鱼肉纤维比力粗, 水煮后比力有咬头,口感又颇似牛肉,用辛弃疾“ 八百里分麾下炙”的描述也不为过吧。

水煮大马哈鱼,在东北凡是搭配白萝卜。

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myviewpoint

同样嗜食大马哈鱼的北美地域,那条鱼被写进了片子做品。获得五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典范片子《 飞越疯人院》,里面屡次呈现了相关意象:

“酋长”年少时和父亲在瀑布边叉鱼,代表着 古老的保存体例对工业文明的匹敌;仆人公麦克墨菲率领各人逃出疯人院,出海垂钓满载而回,大马哈鱼成为“ 久在樊笼里”被禁锢的人们“ 复得返天然”的象征。

《飞越疯人院》里的大马哈鱼,

是自在的重量,也是鼓励人心的力量。

承平洋有约五亿条大马哈鱼,它们 生于江长于海,又末期于江,完成生命的闭环;它们渡尽劫波, 历经九死一生,踏上万里回途,复回白山黑水。

从盛唐到明清,从东方到西方,名字“土的掉渣”的大马哈鱼,背后却有那么多汗青底蕴,它自登上人类的餐桌,就 搭载着混血基因:东北的“ 流人文化”、朝鲜族的歌舞文化、北美的 印第安文化……是它“锦鳞泅水”后的“一碧万顷”。

做为美食与文化象征的大马哈鱼, 安慰了一方水土着土偶们的乡愁,然后纵身一跃,在承平洋深处漾起水花,久久震荡着差别地区民族舌尖上的共喊。

街津口赫哲渔村,黑龙江开江渔船打鱼。

排版:小罗

校审:编纂部全体

监造:花酱

审签:灵均

图源:收集(侵删)

存眷「咪咕」视频号

天天获取最新,最热的优良视频

今日选举

更多好文章

戳下方手刺存眷「咪咕」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记得点赞、评论、分享三连

0
回帖

东北鱼圈“扛把子”,味道有多豪横?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