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好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克不及慎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医生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而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常人。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闲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萧条矣。然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成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能够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全国;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墨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末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释义
从古以来,明王圣帝尚且需要勤奋进修,何况是通俗苍生呢!那类工作遍见于经籍史乘,我也不克不及逐个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医生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导的,读得多的能读到《礼记》《左传》,读得少的也最少读了《毛诗》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的年纪,体量脾气稍稍定型,凭着此日赋的灵敏,应该对之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者,就能因而而得到磨炼,成就世代承续事业;而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人,则从此怠惰,成为庸人。
人在少小,精神专一而灵敏,长大之后,思惟分离,所以需要及早教导,不要错过进修的时机。我七岁的时候,便能背诵《灵光殿赋》,到了如今,每十年复习一次,却还没有遗忘。但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只放置了一个月,就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不免有困难坎坷,丁壮期间若失往了进修的时机,晚年时髦可陆续学,万不成安于现状。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时来学《易》经,就能够没有大的过失了。”曹操、袁遗越老越专注致志——那都是从小学到老,始末不厌倦。曾参十七岁才起头进修,但照旧名闻全国;荀卿五十岁才到齐国游学,但末成一代儒宗;公孙弘四十多岁时才读《春秋》,却凭此当上丞相;墨云也是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则是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但最末都成为儒学巨匠——那都是早年蒙昧而晚年醒悟的例子。如今的人到婚冠之年尚未就学,就自认为太晚了,故而因循守旧而甜于一无所知,那也太愚笨了。少小时起头进修的,像太阳升起时散发的光线;老年时进修的,像手持蜡烛在黑夜里走路,仍然比闭起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得多。
※ 本文图片来源于收集,若有侵权请联络 ※
免费存眷孔子私塾 获取更多超卓文章
※欢送在评论区和私塾君一路留言互动喔~※
你若喜好,点个 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