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三汊港这个村庄很有名,靠铸铁传家,280余年的古宅办起了铸铁农具乡愁馆!

4周前 (11-15 19:15)阅读1回复0
大清
大清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939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8786
  • 回复0
楼主

长远铸铁业

都昌县三汊港镇铸山村委会铸犁山李村,村委会和天然村皆以“铸”而名。铸犁山人以铸铁为业,在明洪武年间就已成型。铸犁山人的祖先是明初的政二公。政二公早年科选“拔贡”。所谓“拔贡”,是明清时,每隔六年或十二年,由府、州、县选举,各省学政从生员中择文行兼优者“拔贡”进京。颠末朝考合格,能够充当京官、知县或教谕。政二公的吏职查无记载,可能是属罢回“废贡”了。政二公是栖身在十八都的徐埠高桥。在《李氏宗谱》“政二”条面前目今载:“习铸泻农器手艺,命子弟世守其业。”其子英二由高桥转居至五都筱水园,即今三汊港幸福水库处(铸山村曾一度称幸福大队)。其孙明一,明永乐年间由筱水园迁居寒舍菖蒲塘,即现村址。政二公后嗣“铸泻”不断沿袭,农耕时代次要以铸犁为业,村名便喊“铸犁山”。

铸犁山村“习铸泻”在宗谱中的记载

菖蒲塘

“铸铁”,指的就是生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铁》曰:“铁,今 江 南、西 蜀 有炉冶处皆有之。初炼往矿,用以铸泻器物者为生铁。” 明代宋应星 《天工开物·五金》曰:“凡铁分生、熟,凡造生铁为冶铸用者,就此流生长条、圆块,范内取用。”生铁、熟铁、钢三类,在含碳量上有个量化原则,比例别离为2%-4.3%、0.2%以下、0.2-1.7%。在生活中,对“含碳量”的改变是一个不克不及间接觉知的概念。生铁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脆”,几乎没有塑性,断口是粗拙的。铸铁的传统手艺,在铸犁山李村一代又一代地传习下来。1935年出生的李运源白叟年轻时就是走南闯北铸犁的好手。李家铸铁手艺有“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李运源的铸铁身手就是父亲手把手教的。铸犁山村现有380多户,1800多村民。至上世纪末,村上有九成的人家处置铸铁手艺,对折人家有铸铁炉。现今村上只要50余座铁炉了,在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渐高的当下,也属一般。

铸铁炉

修模

铸犁山人用的铸铁的原料,是收买来的废铁。铸铁没有时令和季节限造,在炎暑气候,火炉炙烤难受,一般会停炉三月。凡是开炉后,会“做一天歇一天”,所谓“歇”,就是头天凌晨四点发炉,当全国午四点熄炉,第二天便要安放一天的时间检修模型,也没实歇着。早先,是人工拉风箱催旺焦炭的炉火,温度更高只700度,如今用的是鼓风机,温度更高可达1200度。铸造生铁锅凡是温度要在千度以上,所以早先铸犁山人不铸锅,铸造多是耕具。如今铸犁山除了铸造犁耙、炉格等外,还可铸造生铁锅,而且根据市场需要,拓展产物,好比祖堂里的磬,寺里的钟,庙里的香炉、聚宝盘等,外型精致,栩栩如生。有600余年工艺积淀的铸犁山铁具,虽没有注册商标,但有的人家会烙款“李氏”,彰显品牌,取信于客户。

铸铁炉格

泻铁水

铸犁山人铸的是耕具,几无刀兵,即便有涉枪炮,也没有在沙场的搏杀中逞威,而用做了村庄威严的侵占式宣示。铸犁山是三汊港独一的李姓村庄,周边是段、查等大姓,旧时有“七里千烟段,五里八百查”之说。在铸犁山白叟的记忆中,铸犁山人清末因与周边村民山林权属的纠纷,让自家的铸炮逞过一次强。村人铸造的圆筒炮,长约1米,曲径前大后小,炮筒里填满土硝、铁砂子,点燃筒侧引线,霎时引爆射出,最远可进攻至500米。铸犁山村史上独一的那次响炮,长者谆谆告诫让炮口避开对方的人群,而射向山野。比来的一次炮威,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铸犁山与邻村因为干旱之年幸福水库水源发作争论。村民觉得受了逼迫,义愤填膺,扯起旗号,扛起大炮,为面子而争。县乡指导闻讯迅疾来到村上,把臂而谈,申明短长,而且收缴了土炮。从此,铸犁山再无炮影。不外,震摄的感化显而易见,邻村的大人恫吓自家小孩:“不要和铸犁山的娃玩,他们有炮!”旧日的硝烟已散,现在,铸犁山人与邻村敦睦相处。

犁头

远远铸铁人

从长远的汗青深处一路走来的铸犁山人,怀揣祖传绝艺,路迢迢,走四方。

铸犁山人铸铁业走出村庄比来的的往处,是三公里外港头集镇上。消费队年代,其时的三汊港公社组织成立三汊港农机厂,铸造犁耙和农机配件。铸造的师傅换了一茬又一茬,来自铸犁山村的“李师傅”是稳定的称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里手庭承包责任造,分田到户,耕具需求剧增,三汊港农机厂非分特别红火起来。 港东港西,岁月更替,1998年农机厂封闭。

村民在祖厅前

铸犁山人铸铁业更大规模的外出地,是在新建县、南昌县,以致老一辈铸犁山人老是习惯性地将二县简称“新南”。1970年代,新建、南昌几乎每个公社都成立供销社所属的农资公司,代售本地农人耕耘需要的铁具。为减缩成本,包管货源,每个公社轮流地请来自“铸铁之乡”的都昌三汊港铸犁山的师傅,在本地开炉铸铁,消费耕具。铸铁行当一人两人干不成,按工序一般要6至8人构成同伴,才构成一个铸工艺链。手拉风箱要2人,管炉、化铁、展模、泻铁、修模,样样都是专业活。结随同行的铸犁山师傅,成为“座上宾”,被安放在本地公社的旅社住宿,自带的被子连包扎带都没翻开过。1956年出生的李咸木,他的铸铁手艺是跟着二叔学的,1972年他随村上人往南昌县一带的大塘、生米、西山铸铁,那时一个男劳力每年上交消费队150元的“积存”,而在外的所得,让家里的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铸铁乡愁馆收躲的犁头和犁壁

铸犁山人最远间隔以铸铁为业,脚印踏遍湖北、安徽、四川、陕西、福建、浙江等省,特殊是山区的农耕,铁具很有市场。铸犁山人在外拓展铸铁产物,火车上的零配件、城市下水道闸等,应铸而造。铸铁产物也不再靠肩挑车推的上门吆饮销售了,规模化造造,产物通过物流托运至销售点,灵敏而经济。有的年轻人痛快在网上销售“李氏”铁具。令人称奇的是,远走异乡的铸犁山人造模的土壤,还得要从家乡带往。往往通过长途运输,将鄱阳湖畔都昌县的“羹泥”,用来造模,才气出上乘产物。

▲古宅庭院

1942年出生的李会沐,耄耋之年已不再在一线铸铁了。白叟夫妇栖身在自家一幢保留无缺的古宅里,古宅是祖上在280余年前兴建的“花厅”,栋柱上古朴的“莲花盘”“兽头”等精致木雕仍在。三汊港镇政府在古宅挂起了“铁具乡愁馆”的牌子,李会沐搜集了很多村里人差别年代造造的铁具,以此留住乡愁。

铸铁乡愁馆设在古宅内

李会沐白叟自拟自写的讲解词

铸犁山人铸铁为犁,用于耕作良田,让全国几人的饭碗里稻米生香,同时也成就了一代代铸犁山村民讨生活的“铁饭碗”。他们奔走风尘,远在异乡铸铁为业,“踏破铁鞋”处,炉火熊熊,功夫费尽,得来的既有传统工艺的薪火相传,亦有幸福日子的红红火火。铸犁山人点燃激情,创造着铁定美妙的明天。

来源:九江都昌发布 汪国山

0
回帖

都昌三汊港这个村庄很有名,靠铸铁传家,280余年的古宅办起了铸铁农具乡愁馆!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