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钱穆与中国文化即可存眷
【按】以下摘自南怀瑾先生著做《禅海蠡测》,文中“白话参考”为本公家号自撰,仅供参考,欲深进理解,请研读原文。
无论进定之门,取何依持,用何办法,而其法式,大致有必然常规。此之常规,若取四禅八定(九次序递次定)而言,亦可赅而无遗。
【白话参考】无论哪种进定的秘诀,用什么东西和办法,而其修习禅定的法式,大致都有必然的法例。那些法例,以四禅八定(九次序递次定)来说,是能够完全归纳综合的。
初禅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凡修定行人,专精一念,百骸宁谧,造心一处,此外一切尘尘色色,均不敷引散此一专精之念,即可得心一境性。
【白话参考】所谓“初禅”,其要点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但凡修习禅定的人,心念专一,全身平和平静,心念专注于一处,其他一切事物,都不克不及分离专精的心念,如许就能够到达“心一境性”。
住此境久,心身必另有一改变,例如心境不散,寂行清快,如云开日出,天朗气清,天然有无比欢喜发作。但须知欢喜之来,亦是此心觉受所生,不成随之,听之任之,自回消失。如循欢喜而转,则心已不克不及专一境性矣。
【白话参考】专一的心境连结久了,身心形态一定会有改变。例如,心境专一而不散乱,会感应平静清快,就像云开日出,天朗气清,天然产生无比的欢喜。但是必需晓得的是,那种欢喜也是心念的觉得感触感染所生,不要跟着觉得感触感染跑,应该让心念感触感染天然来往,它们会主动回于平复。假设被欢喜牵引而转移,那么心念就无法专一了。
如斯专必然行,先发轻安。所谓轻安者,此心此身,轻清安逸,无与伦比。倡议轻安时,身宜调曲,忽由顶上微生清冷觉得,贯及全身,热软如春。当此之时,身体之累,突然如忘。心一境性,不加工力,天然而至。修定初阶,于是乎立。
【白话参考】专一静定连结下往,就会先倡议“轻安”。所谓轻安,是指心身无与伦比的轻清安逸。倡议轻安时,要把身体调曲,突然从头顶上微微发作清冷的觉得,然后广泛全身,觉得温热温和,像春天一样。那时候,身体的负担,突然像忘了一样。“心一境性”,不须用力,天然到达。修习禅定的初级阶段,由此成立起来了。
轻安久久,由粗进细,不若初发时之觉得。但一念专精,色身业力习气,渐渐减薄,六根明利,逾于日常平凡,气量之性,渐渐改变,轻安之力,忽焉加强,转进乐境。此之谓乐,尤胜轻安。如经所云“菩萨内触妙乐”,非世间心身安泰所可相比。自我陶醉,犹不敷描述其万一。言之恐落笙蹄,令人耽著,故佛有所戒也。
【白话参考】“轻安”久了,感触感染会由粗变细,不像初得“轻安”时那样了。但心念专一,身体上的业力和习气,渐渐削弱稀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觉得比日常平凡更灵明,人的气量也渐渐改变。轻安的力量,突然加强,就转进了乐境。那里所谓的乐,感触感染比“轻安”更殊胜。如佛经所说的“菩萨内触妙乐”,不是世间一般的身心安泰能够相比的。自我陶醉,也不敷以描述其万一。假设再进一步阐明阐明,恐怕会落于形迹名相,反而把人耽搁了,所以佛是制止过多阐明的。
所谓离者,于心出身间善恶、长短、人我、懊恼诸法,天然厌离,不恋世味,心身超脱,胜乐难言;久久功深,乐久明生,即进进二禅定生喜乐。
【白话参考】以上说了“心一境性”。而“离生喜乐”的“离”,是说关于本身的身心以及世间的善恶、长短、人我、懊恼,天然会产生厌离,不再贪恋世间,而身心超脱,殊胜的安泰是难以言喻的。久久功深,妙乐久了则会产生出光亮来,就进进“第二禅”的境域,即所谓“定生喜乐”。
专精一念,忽如弦断,犹截寡流,空无边颇,与明闪现,进进三禅。空明亦舍,唯此识,似想亦复非想,觉受尚在,心身触乐,进于极微细轻妙之境,平静宁谧,譬如顶峰绝顶,万籁无声,晴空万里,片云不滓,由此进进四禅。
【白话参考】心念陆续连结专一,突然就像琴弦断了,浩瀚暗藏的心念意识被截断了,空无与光亮同时闪现,就进进到“第三禅”的境域。如许的空明也舍弃,意识中似乎有思惟却又没有思惟,但觉得感触感染还在,身心仍然有“内触妙乐”,进进到极其微细轻妙的境域,平静宁谧,譬如顶峰绝顶,万籁无声,晴空万里,片云不留,由此进进“第四禅”。
舍此等等胜境,得沉寂住,心身两忘,万境顿闲,以往之扰扰胜境,到此皆寂,皆如昨日梦中之事。再舍于此,进于灭绝定境,肃然不动,长劫可超,坐脱立亡,已成剩法。
【白话参考】舍弃那些胜境,得到沉寂安住,身心两忘,万种境域登时休歇,过往种种纷扰和胜境,到那里全都沉寂了,都如昨日梦中之事。进而再舍弃那些,就进进到“灭绝定”的境域,肃然不动,能够超越时间,所谓存亡自在的“坐脱立亡”,也成为余外的事。
凡此定之次序递次,若与菩萨明智响应,阶阶朝上进步,即为菩萨地地上升之好事。如唯耽于定,未发智明,纵饶住灭绝定,经八万大劫,仍须转出无生,发菩提心,进正觉智,方得究境。……
【白话参考】那些禅定境域的次序递次,假设与佛法伶俐响应,逐渐朝上进步,就是菩萨阶位上升的好事。假设只是耽著于禅定,不克不及倡议伶俐,就算是到了“灭绝定”,在定中履历再长的时间,仍然必需从空无中出来,倡议菩提心,进进正觉伶俐,才气得到事实的境域。
复于定中,易起境域。种种魔境,具如《楞严经》等所说,不及细述。须知魔境之来,皆为六根六尘磨荡,引发心气之抟击,如石击火,发此光影,若执为实,或自谓已得胜法,则忘失本意天良,固执成魔矣。既有外境其实魔障之来,但使此心勇敢,有良心念,不起爱怖诸心,天然自息。若逢此等事,著之成魔,移弄光影,自认为已得神通,末堕魔道矣。
【白话参考】在禅定中,随便发作各类境域。此中有种种魔境,《楞严经》等典范说得很详尽,那里不做细述。必需晓得的是,所谓魔境,都是六根六尘互相磨荡,引发心气互相冲击,就像打石生火,会发作种种光影。假设固执为实有的境域,或者自认为得了殊胜的妙法,那就会忘失本意天良,固执成魔了。既使有某种外在实有的魔障,只要心念勇敢,有良心念,不生起种种贪爱或惧怕,所谓的魔障天然会自行息灭。假设碰着那类事,固执成魔,移弄光影,自认为有了神通,最末会堕进魔道。
修定行人,到此切记《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点界性,一切唯心造。”禅宗古德之言:“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倒起不起是懊恼魔。”简之:若能尝试了然一切唯心所造,此心不著任何根尘色空诸法,天然当此魔境,即进清冷地,转魔成佛,则怨亲皆成平等善眷矣,于魔何有哉!
【白话参考】修习禅定的人,那时候要切记《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点界性,一切唯心造。”禅宗祖师所说:“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倒起不起是懊恼魔。”简而言之:假设能通过尝试而大白一切都是“唯心所造”,此心不固执任何根、尘、色、空等等,面临魔境,也会像进进清冷境地一样,把魔改变成佛。怨家亲家都成为平等的好眷属了,哪里还有什么魔呢!
微信号:qianmuyuzgwh
新浪微博:钱穆与中国文化
敬请存眷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进百家言
存眷中国文化,存眷南怀瑾先生
敬请存眷本人造造的另一公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