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的第一正妃,《诗经》改写认知,难怪会爆发三监之乱

4周前 (11-15 20:45)阅读1回复0
找个小木屋
找个小木屋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0
  • 经验值9198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8396
  • 回复0
楼主

《大戴礼记》记载:“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凡是理解,周文王姬昌13岁时与太姒生伯邑考,15岁时与太姒生周武王。

姬昌在位五十年,大约12岁继位,享年在62岁摆布。以此推算,姬昌往世时,姬发可能45岁摆布。姬昌往世后可能10年摆布,姬发也往世了,其时他的长子周成王还处于襁褓之中(出自史记)。因而,姬发可能在50岁摆布才与邑姜(姜子牙之女)有了第一个儿子,然后像开了机关枪一般,又生了四个儿子,不包罗因夭折而没有被记载的。

做为西部霸主的儿子,姬发50岁之后才有第一个儿子,显然不合常情。出格是姬昌往世时,假设已经45岁的姬发还没有后代,姬昌又若何敢把王位传给他?

因而,古史记载的姬昌、姬发汗青,一定存在一些问题,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显示史乘隐躲了一个重要人物,故而招致了上述疑问。

周文王的第一正妃,到底是谁?

《史记》记载:“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

所谓“太姒”,有莘国(今陕西合阳县东南)人,据传莘国是大禹成立的。因而,周文王娶太姒,可能需要整合散落在西部的夏人权力。

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在渭水河畔,姬昌碰着太姒,对她的美貌,惊为天人,后来晓得太姒仁爱而明理,生活简朴,姬昌决定迎娶太姒,因为渭水无桥,姬昌决定以船为梁,船船相连,成为浮桥,亲迎太姒,排场非常浩大。

总之,无论史乘仍是传奇列传之类,都认为姬昌正妃为太姒,还夸她“太姒最贤,号曰文母”。

然而,《诗经·大雅·大明》中有一段诗歌,却清晰地表白姬昌第一正妃另有其人!

《诗经》:“文王嘉行,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订婚厥祥,亲迎于渭。造船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所谓“大邦有子”中的“大邦”,以其时的情状来看,只能是“大邑商”,此中的“子”是指未嫁的女子。

因而,诗经所说的是姬昌娶了商女,造船为梁,排场十分浩大。以商女的国度布景来看,她只能是姬昌的第一正妃。刘向《列女传》记载的婚礼场景,完全照抄诗经,只是把女配角改成了太姒。

诗经的那段记载,并不是孤证,在其他文献上能够得到印证。《周易》记载的“帝乙回妹”,《竹书编年》中记载姬昌在帝乙二年伐商,理由是为父报仇(季历被文丁囚杀)。

综合诗经、周易、竹书编年来看,姬昌继位之后,为了给季历报仇,于是收兵攻打商朝,现实估量是在边陲搞事,而帝乙不肯劳师远征,为了抚慰姬昌,就与周人和亲,将妹妹或女儿嫁给了姬昌。

过了一些年,“回妹”可能生病往世,于是姬昌又娶了太姒,即诗经中所说的“于周于京,缵女维莘”,她与姬昌生下伯邑考、姬发等人。所以,太姒是姬昌的第二个正妃。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的准确解读,是在位第15年生姬发!

姬昌继位时的可能12岁摆布,帝乙第二年时,他娶了商朝王族之女,之后另娶了太姒。因而,“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就不成能是姬昌15岁生姬发,而一定是在第二次正式婚姻期间,即在位第15年生姬发,其时姬昌大约27岁。

姬昌在位50年,往世时姬发35岁,根据史记周成王“襁褓”之说,姬发大约40岁摆布生下周成王。但姬昌将王位传给没有后代的姬发,仍然难以想象,因而“襁褓”之说应该不成信。本世纪初,清华大学获赠一批战国竹简,此中一篇文章喊《清华简·系年》中提到“成王践伐商邑,杀彔子耿(武庚)”,阐明周成王亲征平定武庚之乱的。既然如斯,周成王的年龄至少应该在10岁以上,不然不太可能千里跋涉。

由此可见,帝乙二年“回妹”嫁给姬昌,婚姻庇护了10年摆布,尔后姬昌娶了太姒,他在位第15年时生了姬发,往世时姬发大约35岁,姬诵(周成王)至少已有数岁。《竹书编年》中,宋代以前的摘要记载是姬发享年45岁,与上述揣度吻合,后世记载的是姬发享年54岁,可能是抄录时的误写。

关于姬昌、姬发的年龄,还有一种传播甚广的说法,即“姬昌享年97,姬发享年93”,但姬发往世前三年才伐纣,莫非姬发在90岁时亲身率领更老的姜子牙、略微年轻一些的周公旦等人远征商朝?毫无疑问,那种说法不成信。

“回妹”嫁给姬发,他们有没有后代?

既然姬昌的第一个正妃是“回妹”,那么他们有没有育有后代呢?周代的大贵族嫁女,往往会陪嫁数个适龄女子,目标是为了增加生下儿子的概率,确保联婚实正胜利,而其他女子生下儿子,最末都由主母来养,都算主母之子,因而“回妹”与姬昌的十年婚姻中,无疑应该育有后代。笔者认为,管叔、蔡叔和霍叔极有可能就是他们的儿子!

周武王往世之后,监视武庚(纣王之子)的管叔、蔡叔和霍叔,竟然伙同武庚策动兵变,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三监是周人,既得利益者,却与武庚成立相信关系,而一路兵变反周,无疑有些反常。

假设管叔三人是“回妹”之子,那么就更能说得通了。起初,管叔是嫡长子,原来能够继续周人山河,但“回妹”往世太姒到来,他逐步沦为了庶子,姬昌称王反商之后,管叔因为特殊身份必定与王位无缘;周武王往世后,周公旦摄政,让管叔有了争权的设法,于是才与外甥或老表的武庚串联反周。兵变时,其时周初政局不稳,能够要挟周朝朝廷更大的利益;假设武庚胜利,那么做为亲属的他们,也能够获取很大的利益,怎么把守叔三人都不亏。当然,他们三人高估了本身,低估了周公旦,最末兵变失败,彻底失往所有。

问题在于,既然姬昌第一正妃是“回妹”,为何史乘上却全都说是“太姒”呢?

原因很简单,姬发、周公旦等掌握周初大权的人,都是太姒之子,他们天然要淡化“回妹”,甚至承认她,由此来确立太姒的正统地位,春秋战国时又把商朝妖魔化,天然不肯认可商周有过联婚,不认可仁义的姬昌会娶险恶的商朝王族之女,于是“回妹”就没有呈现在野史中,只在相关文献中留下寥寥的几句话。

汗青是成功者的宣言,以“回妹”来看,果不其然!

0
回帖

周文王的第一正妃,《诗经》改写认知,难怪会爆发三监之乱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