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沈周霄(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沈周霄,江苏省做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获江苏省根底教导高中语文青年教师根本功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根底教导类教学功效一等奖,江苏省教导科学优良功效二等奖;数十篇论文颁发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全文转载;在《扬子江诗刊》《北方文学》等省市级期刊颁发文学做品近百篇。出书有《文本细读教学九略》等多部做品。
对学生学力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的课,往往是设想精致、环节简约、目标合宜的课。而巧聚 “课眼”,经常能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课眼分两种。一种是“天 然”课眼,那类课眼有一个配合的特征,即课文标题问题或文本中 呈现过的“字眼”或“句眼”,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 《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告别”等。另一种是“隐性”课眼,那类课眼更像是教学的“收点”,是教学者为撑起课堂觅觅的教学视角或文本收架,好比古诗文鉴赏时从意象到情脉的 教学视角。
笔者教学《念奴娇•赤壁 怀古》一词时所设想的课眼就属于后一种。为了达成“掌握 诗词感情脉络,辨认词中做者表达的人生境域”的进修目标,我从“形象”进手,设置三个主问题,与学生在文本中三进三出, 掌握了词中做者的情脉,体味了苏轼的人生境域。
主问题一:那是一个如何的 周瑜?
在学生充满豪情地诵读之后,我从临奇迹、写古事、怀前人的角度切进,与学生一路品鉴词的下片中周瑜的形象。
从“公瑾”一词,学生联络古代对人尊称时“常称其字而 不曲唤其名”的文学常识,看出 苏轼在写周瑜时,对其充满了钦慕之情,进而让学生赏读下片 问,品读是什么样的周瑜让做者如斯钦慕。
师:好!请你诵读写周瑜的 片段,读出苏轼对周瑜的钦慕 之情。
(生诵读)师:读得不错。但教师认为 “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前半句应该读得超脱一些,后半句应该读得快一些、重一些。为何如斯?
生:“檣橹”代指强大的敌 军,“灰飞烟灭”则极言成功之随便敏捷。极写敌军之强、取胜 之易,愈加陪衬出周瑜面临强敌谈笑沉着的胆略和气宇。因而, “谈笑间”要读得超脱展现其沉着;“檣橹”要重读,展现敌军之强大;“灰飞烟灭”要快读,展现 取胜之敏捷,凸显周瑜之军事才气。
师:那位同窗不简单,懂得掌握辞意,读出节拍。诵读,第一境域是音读,第二境域是意读,第三境域是情读。读准字音随便,且到达第二、第三境域,则 需要理解辞意,体察形象,掌握文字背后的情意。
读到那里,我们读出了一位面临强敌,淡定沉着、胆略过人的周瑜形象。从“羽扇纶巾”中你还读出了周瑜如何的形象?
生:风度儒雅。
师:从“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你读出了如何的周瑜?
生:少年英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雄姿英发、初嫁。
师:假设说“羽扇纶巾”到 “灰飞烟灭”是写战场上胆略过人的周瑜;那么,“小乔初嫁”一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周瑜的?生:恋爱、婚姻的角度。
师:那里的周瑜能换成诸葛亮吗?
生:不克不及,诸葛亮的夫人没有小乔标致,那里以美人衬英雄。
师:还有此外原因吗?好比“雄姿英发”中哪个字可能和诸葛亮不太相当?
生:雄。
师:鲁迅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妖是女字旁。可见,诸葛亮儒雅有余而雄健之气不敷。苏轼在那里“怀”的不是像诸葛亮一样的谋士,更不是像陶渊明 一样的蓬菖人,以至不是如严子陵一般的名流,他推崇的是周瑜, 是一位雄士,英雄之士!如许我们就能够理解赤壁呈现过的出色人物那么多,他为何不写诸葛 亮,不写孙权,而只写周瑜。那几句,句句盛赞周瑜,句句在写本身的情怀,那也是怀古词常见的手法,借前人之事,抒本身怀抱!由此,我们找到了本词的第一条情脉 ——“对功业的积极逃求”。
通过潜进文本、咬文嚼字, 事业和家庭都处于人生巅峰的周瑜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充沛。通过与谋士、蓬菖人、名流的比力, 逐步凸显周瑜“意气风发”“指 挥若定”的儒将形象,英雄之气跃然纸上。再加上师生频频诵读苏轼写周瑜的几处文字,词中 “对英雄人物的钦慕之情”“对立功立业的期看之心”,于字里行间喷薄而出。课堂的第一部门,没有从传统的上片写景的部门来切进,而是曲进要领,通过 对诗歌次要人物形象的掌握,巧聚“课眼”,梳理出本词的第一条感情脉络。
主问题二:那是一个如何的赤壁?
品读上片赤壁写景内容,学 生不罕见出那是一个“雄奇、壮阔”的古赤壁战场,写赤壁的壮景就是为了陪衬下片周瑜的英雄气焰,抒爆发者心中的豪情壮 志。但如许的理解仍滑行在诗词的外表,为了让学生深进词人的灵魂深处,触及词的内核,我引进“黄州赤壁”之实景,“实在黄州赤壁非古战场”的汗青, “实在的周瑜迎娶小乔和赤壁 之战在时间上其实不一致”的史证,做为教学收架,深进“景物形象”那一课眼,梳理情脉。
师:然而实在的赤壁是如许 的——(屏显黄州赤壁的实在面孔:小土丘、平静狭隘的江面)请问赤壁明明只是一个矮小的土丘,江景也不壮阔,苏轼为何要把场景虚构得那么壮阔雄奇?
生:壮景抒豪情。
师:对。同样,赤壁之战时小乔已嫁给周瑜十年之久,而非初嫁。你来说一下,做者嫁接汗青片段的目标是什么?
生:在周瑜事业巅峰上加以恋爱的圆满,陪衬出周瑜的英雄得志。
师:对,那里是正衬。然而实在的黄州赤壁,连苏轼也晓得 并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从上片哪三个字可看出?
生(寡):“人道是”。
师:是啊。各人齐读那句话。(屏显)
生(寡):假山河、假赤壁、 假汗青;实英雄、实功业、实脾气!
师:山河越壮阔,英雄越伟岸;赤壁越风流,英雄越俊杰;美人越娇美,英雄越多情!
如许的教学收点设想,让学生深进体味了用虚构的外在世界写实在的心里世界。
主问题三: 那是一个如何的苏轼?
紧接着启发学生根究,做者极写周瑜之英雄和自得,不吝通过虚构的手法将周瑜推上人生的巅峰,那又是为何?做者本身 立功立业的情怀有没有实现?继而通过对文心“多情”的分析,让学生深进体味苏轼的“实脾气”,进而读出做者在词中的两次顺境突围和三重人生境域。
师:各人读得很有气焰!请问,学到那里,你觉得“多情应 笑我”中的“多情”含有哪些情?
生:功业情,期看立功立业的豪情。
生:恋爱,家庭幸福,博得美人心!
师:是啊,苏轼,是一个用情至深的人: 有一首词《江城 子(十年存亡两茫茫)》,此中最初几句我们一路来背一下,“料得年年肠断处——”
生(寡):明月夜、短松冈
师:苏轼在其妻王弗身后, 在短松冈上种下许多松树,以拜托对亡妻的思念,可谓至情至 性!苏轼不只对爱人用情至深, 对国度也很有豪情。那里的“多情”,还有一种“家国情”。赤壁之战时,曹操曽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是谁啊?
生(寡):孙权。
师:对。能被曹操如斯赏识的人,可见也是个特殊的英雄, 但为何苏轼不写对孙权的崇拜?沈教师认为孙权的身份是君主, 而周瑜的身份是能臣。苏轼选 择周瑜,应该是把本身放在臣子的角度,他的那份立功立业应当是为国度效劳的功业。因而,那份情教师认为还有“家国情”。在苏轼《南康看湖亭》一诗中, 有“许国心犹在”之句,就是 明证。
(板书:多情 功业情、儿女情、家国情。)
师:是啊!一生“早生华发”,背后有多么深厚的人生伤痛啊!“多情应笑我”,本来不是“多情”笑我,而是“笑我”“多 情”啊!你看,那里表现了诗歌 语言三大特征“省略”“倒拆”“凝练”中的哪一个特征?
生(寡):倒拆!
师:请看屏幕,教师填前半句,你来填后半句!复原到九百多年前的阿谁赤壁,体验苏轼的人生伤痛!
师:发妻离我而往了 ——
生:可能再也无法找到那么 圆满的恋爱了,实是好笑啊!
师: 我被君主贬官了 ——
生:可能再也无法实现本身 立功立业的抱负了,实是好笑!
师:人在中年,却早生华 发啊——
生:韶华老往,可能再也无法忠君报国了,实是好笑!
师:是啊!做为英雄,本该 实现的恋爱梦、功业梦、家国梦, 梦想在现实面前破裂,实是好笑!那“笑”是诗人失意的苦笑,也是诗人宽解失意的“自 嘲”。由此,我们找到了本词第二条情脉——“无法突围现实窘境的感伤”。
师:那么,苏轼最初有没有沉浸在“人生伤感”中不克不及自拔?
生(寡):没有。
师:何以见得?你说生:人生如梦,我觉得苏轼把人生看做一场梦,而梦是虚幻的,如许他就把人生的磨难和坎坷看开了。
师:是啊。人生如梦,不只 苏轼大起大落的人生履历似梦, 志自得满的周瑜不也是如斯么?其实,大江东往,淘尽的又何行是周瑜一人,千古英雄的功业、 风流、才调都如梦一般,被汗青的江水,时间的长河淘洗往了!……我们回读“大江东往” 至“千古风流人物”,读出风流背后的伤感与沧桑!
(学生美读)
师:是啊!人生如梦,那不是我苏轼一小我的哀痛,那是 “千古同悲”!于是,在那明月之夜,赤壁之下,苏轼举起酒杯, 把杯中之酒洒向江中,祭奠那永久的江月。短暂的生命标准,逼仄的人生,就在那永久的宇宙时空中得以宽慰和消解。从如梦的人生,走向天然的山川,更像是道家适应天然的理念。
师:结尾一句,哪一个字,能够阐明为洒酒祭奠?
生(寡):酹。
(板书:千古同悲 江月永久)
师:由此,我们能够梳理出本词的第三条情脉——“苏轼用佛道思惟,实现了对现实伤痛 的超越”。
通过对周瑜、赤壁、苏轼三重形象的掌握,师生配合探觅本词的三条情脉,根据对情脉的梳理,学生不罕见出,苏轼在词中表示出头具名对顺境的三种人生境域:逃求、伤感、超越。
(板书:怀古伤今——逃求、伤感、超越。)收束课堂,拓展儒道佛的苏轼,引进苏轼的《定风波》和他 “历典八州”、四度被贬的履历, 联络当今社会所谓超脱奔放的“佛系青年”,引导学生根究什么是实正的奔放和超脱。
师:出佛进道,不忘儒心。实正的超脱,不是无为,而是尽量有所做为。其实无法做为时, 也不要失看,最似乎苏轼那样用佛道等思惟平衡本身的心里,在 失看处走出光景,暗中里憧憬光亮。
师:你说,现代社会那些无所事事、不思朝上进步的,打着随遇 而安灯号的所谓“佛系青年”, 是实正的超脱吗?
生:不是。他们对随遇而安的理解还停留在低条理。
师:是的。随遇而安不是懒散无为的遁词,不是在顺境面前 退缩的理由,随遇而安是一服心药,让我们在失看中不至于失看, 在失看中不至于失往期看。而人,出格是我们年轻人,积极朝上进步,为国为民,才是人生的支流。生命,当如周郎般雄姿英发,当如苏轼般浩瀚斑斓;而不要在尚且年轻的时候,就失往了对人生积极意义的逃求。
最初,师生再次诵读全词, 读出苏轼的豪情、伤情和实 脾气!
从那一课例能够看出,使学生学力得到开展的课堂,不是教师完全无为随机生成的课堂,也不是亦步亦趋完全预设的课堂, 而是课前精心设想、课中生成激发,师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
本课笔者从“词中人”“词中景”“做词人”那三处形象进 手设置课眼,披文进里,掌握文字背后的感情脉络。如许的办法不只能够用在那首词上,同样也能够用在其他古诗词的进修上。
“意象”与“情脉”,恰好是 前人写诗做词时精心锤炼之处, 懂得从课眼人手,提纲挈领,也是古代诗歌文本阅读的一种范式。
诗词虽短,凝聚着词人丰富 的人生境域;课眼虽小,往往牵 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目全张。
巧聚“课眼”,分析文心。小课眼,实乃开展学生学力的大伶俐。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1